2月27日,渤海輪渡發布招股說明書,這已經是渤海輪渡在一年半前上市失敗后第二次沖擊上市。如果上市成行,這將是登陸A股市場的第二家輪渡企業。
雖然二次上會的公司針對第一次上市存在的問題有所改進而通過率較高,但渤海輪渡三次蹊蹺的股權轉讓和主營業務成長性的硬傷可能對再次上市形成障礙。
三次蹊蹺的股權轉讓
2010年渤海輪渡曾沖擊上市,但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其三次蹊蹺的股權轉讓涉嫌國有資產流失是直接導致上市失敗的原因。然而從一年后新的招股書來看,這三次股權轉讓并沒有明顯改觀。
渤海輪渡的第一次蹊蹺的股權轉讓發生在2004年下半年當時遼漁集團為本次國有股權轉讓的唯一受讓方。但按照《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第十四條的規定,將產權轉讓公告委托產權交易機構刊登在省級以上公開發行的經濟或者金融類報刊和產權交易機構的網站上以廣泛征集受讓方。
但即使作為唯一的受讓方,遼漁集團并沒有拿出真金白銀,這時一家名叫海橋國際的大連民營企業公司突然殺出,搖身成為遼漁集團的戰略合作伙伴并實際出資讓遼漁集團代為持有。2005年10月,雙方共同受讓渤海輪渡的國有股權。最終,在遼漁集團所取得的渤海輪渡51.36%的股權中,有44.62%的股權是代海橋國際持有。
這其中不難發現,在第一次增資擴股四年后,四大國有股東原價轉讓股權,收購方卻無力支付,找來“戰略合作伙伴”代為支付并為其代持,渤海輪渡的資本故事就此開始。
第二次股權轉讓發生在2006年7月7日,海橋國際與遼漁集團簽署協議書,將其實際持有渤海輪渡的81%股權全部轉讓,其中原由遼漁集團代持的44.62%股權轉讓給遼漁集團,其直接持有的36.38%股權轉讓給由渤海輪渡及遼漁集團管理層、企業骨干等出資成立的第三方公司海平投資。
但蹊蹺的是,在轉讓協議生效的前一天,渤海輪渡突然宣布分紅,讓已經把自己告上法庭的海橋國際在臨走之前分享了81%的股權分紅。海橋國際出資不到一年,收益率近30%。
海平投資,一家無法說明資金來源的公司,通過原價受讓股權神秘的進來,蹊蹺的退出前大幅的分紅,再由高管一年后買回。如此蹊蹺的邏輯引起了市場對這家公司高管和海平投資關系的質疑。
2006年底,渤海輪渡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同時派送紅股及管理層增資擴股。對于剛剛完成職工持股,再以管理層持股的渤海輪渡,其時已經完全由國有控股企業變身為42%為私人所有。
第三次股權轉讓在2009年7月31日,海平投資將所持公司股權轉讓給綿陽產業基金,股權轉讓價款為37587萬元。雖然這次股權轉讓讓海平投資的三年的收益率高達283%,但在2010年上市的前夕轉讓職工股,相對當時IPO動輒上百倍收益率的爆富神話來說,三年不到三倍的收益率,職工股轉讓在上市前夕的撤退成為了一個謎。
本刊就以上問題進行采訪,渤海輪渡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公司處于上市前的敏感期,相關問題不做回答。
主營業務成長性乏力
除了歷史沿革中三次蹊蹺的股權轉讓外,渤海輪渡主營業務收入的成長性可能會成為渤海物流二次沖擊上市的另外一個重大障礙。
公開信息顯示,主營業務收入的持續盈利性是監管部門關注的最重要指標之一,此前有多家企業因為這個原因被否。
渤海物流的招股說明顯示,2009-2011年,渤海輪渡分別實現凈利潤17900.19萬元、21569.72萬元和27774.82萬元,從表面看最近三年的凈利潤均保持在20%-30%的良好的增長勢頭。
但渤海物流的招股說明書同時顯示,渤海輪渡在2009年至2011年分別收到燃油價格補貼192萬元、2270.04萬元和10067.62萬元,扣除所得稅因素以后的凈影響額分別占同期凈利潤的0.80%、7.89%和27.19%。即使僅扣除營業外收入中的燃油價格補貼,渤海輪渡2009-2011年的凈利潤分別為17708.19萬元、19299.68萬元和17707.20萬元, 2011年凈利潤同比2010年竟下滑近10%。
導致渤海物流主營業務凈利潤下降的是增發乏力的主營業務收入。招股說明顯示,渤海物流2009年至2011年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75,248.02 萬元、104,256.76 萬元和105,115.93 萬元。
在主營業務收入增長乏力的同時,雪上加霜的是,渤海輪渡短貸長投的風險也開始顯現。
渤海輪渡的財務數據顯示,從2009年至2011年,渤海輪渡的速動比率分別為0.14、0.26和0.31。從現代財務理論上看,速動比率一般應在在1以上,否則說明公司有一定的短期資金風險。渤海輪渡也認為,公司的資產、負債的期限結構匹配性不強。
事實上,在渤海輪渡的募集資金用途上,渤海輪渡總共計劃募集的10.3億元資金中有2.5億元用來償還銀行貸款和補充流動資金。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