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創新僅能生存24小時?
Camera+、Photosynth、Pano、Instagram、PicPlz、Path、Color、Q拍、PhotoshopExpress、美圖秀秀、Flickr、Photobucket、Yupoo、圖釘、拍拍、隨手拍、隨拍、微圖、推圖、樂魔庫、友圖、樂么樂么……
目前,僅在iOS平臺上就有數幾十款拍照類應用,安卓平臺上更是不勝枚舉。有業內人士表示,未來此類應用的死亡率或達99%,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已經成為草根開發者的惡夢。
砸錢才能活
圖兜創始人吳磊(化名)此前是一名塞班平臺的軟件開發商,2011年,他把攝影產品移植到了安卓和蘋果平臺。
吳磊表示,日趨高企的推廣費用已經成為草根開發者不能承受之重。
“雖然拿到了前期的天使投資,但是與一些背靠大平臺的開發商相比,我們的錢還是太少了,這成為用戶增長的瓶頸。舉例來說,騰訊的微信擁有非常好的平臺資源,但是業內估算,僅微信一年燒掉的推廣費用就達5000萬元以上。事實上,拍照類應用開發商要想達到幾百萬的用戶規模,至少需要500萬元以上的資金,而拿不到融資的人將會很快被市場淘汰。”吳磊說。
姚鴻指出,刷榜、買榜正在成為行業潛規則,一些開發商為了迅速積累人氣,甚至不惜花上百萬元來購買熱門榜單的位置。
“移動互聯網的復制、抄襲文化甚至超過了互聯網,一個新版本的產品剛上線,24小時之內必定會有同行將創新復制過去,為了讓自己的產品保持新鮮度,我們已經養成了這樣的開發習慣:每一次產品更新都將創新性的內容分成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發布并被人抄襲后,馬上將第二的版本放出去,這也是無奈之舉。”姚鴻說。
他同時指出,以平均投資額算,如果每一個同類開發商投入的創業資本是50萬元,那么50個開發商投入就超過2500萬元,而這些在未來都有可能成為泡沫破滅,造成的損失無疑是巨大的。”
大魚小魚之戰
2011年6月,騰訊推出類似Instagram的應用Q拍,并整合資源對其進行推廣。
CSDN范凱表示,騰訊目前已將Kik、talkbox、Instagram類應用一網打盡,新生代的社交型app產品做的雖好,但是用戶運營卻很容易碰觸QQ用戶的天花板,難以撕開用戶規模的口子,移動時代至今還是寡頭時代。
對此,姚鴻表示,一些互聯網企業正變得越來越龐大,因此一些子項目就變得很難接入,比如說圖片分享。
“我并不認為在圖片社交領域未來是巨頭們的天下。首先,一些大型的互聯網公司雖然資源廣布、產品眾多,但是這也帶來了問題,就是優秀的人才很難集中于某一兩個項目組中,導致產品缺乏創新性,且同質化嚴重。其次,互聯網巨頭作為上市公司,其面臨著較大的營利壓力,并且精力有限,因此他們很難將眾多資源壓寶于某一兩個細分市場上,而將主要資源放大了搜索、視頻、通信、游戲等領域。同時,這些公司也缺乏創業者的賭性,他們難以在某一兩個項目上進行長期的資本投入,在進行短暫試錯后,就有可能放棄部分細分市場。”姚鴻說。
徐灝則指出,Instagram能夠吸引重多粉絲,并且憑借十幾人的團隊獲得Facebook的10億美元收購價,與其企業的創新性和文化存在重要關聯,而這并不能夠被簡易復制,也是國內企業正在學習的東西。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