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田溯寧等觀點交鋒:離全球化人才有多遠

2012/05/08 21:46      繆晨霞

  俞敏洪田溯寧等觀點交鋒:離全球化人才有多遠
●俞敏洪,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俞敏洪田溯寧等觀點交鋒:離全球化人才有多遠
●陳向東,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執行總裁

  俞敏洪田溯寧等觀點交鋒:離全球化人才有多遠
●姚望,博鰲亞洲論壇執行總監、亞洲教育論壇組委會秘書長

  俞敏洪田溯寧等觀點交鋒:離全球化人才有多遠
●田溯寧,寬帶資本董事長

俞敏洪田溯寧等觀點交鋒:離全球化人才有多遠

  5月5日,2012中國留學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吸引了全國各地上千名學生及家長。

  俞敏洪田溯寧等觀點交鋒:離全球化人才有多遠
王旭明及田溯寧、俞敏洪、姚望等人現場觀點爭鋒。(由左及右)

  學生應該以什么樣的心態去留學? 留學與全球化人才培養之間有何關系? ……5月5日上午舉行的主論壇以“全球化人才與留學就業”為主題,王輝耀、俞敏洪(微博)、田溯寧、姚望等嘉賓分別進行了主題演講,闡述他們的精彩觀點。

  ■ 核心發言

  核心觀點1

  帶著理想去留學

  學生到底應該以什么狀態去留學?對此追問,俞敏洪認為,未來的學生應回歸到魯迅、胡適的年代——帶著理想去留學,讓孩子心中燃燒起為民族、為國家負責任的“理想”。在俞敏洪看來,應對中國目前存在的體制落后、貧富差距大等現實問題,需要有更加創新思想的人,這些人要對中西方政治體制、法律體制、社會體制和社會制度非常了解,而這種了解必須通過留學來完成。

  雖然自身沒有留學經歷,但俞敏洪相信,未來在中國,留學生能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首先,目前世界級的大學體制在某種意義上說比中國大學體制進步。其次,留學有助于語言文化的交融及視野的拓展。他也鼓勵學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留學之后再游學,以增加多文化的經歷。此外,文科留學生未來在中國一定大有作為,俞敏洪認為,隨著改革的深入,未來包括哲學、社會學等專業領域的人才會非常稀缺。同時,他也再次提醒家長,要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愛好和選擇。

  【追問】

  Q:留學與國際化人才培養之間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

  俞敏洪:國際化人才跟留學沒有必然聯系。不是說留學后就能成為國際化人才,沒有留學經歷就不行。我也遇見過很多留學生回來后眼界很窄,甚至還沾染了惡劣習氣。 當然,國際化人才更容易在留學生中間產生這是必然的。因為國際化人才不僅是理念,國際化人才首先要有國際化的眼光。其次是語言文化的相通。第三,在其從事的領域和專業方面,一定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Q:演講中你提到中國教學體制不足,新東方會有哪些努力彌補此類不足?

  俞敏洪:我們改變不了現有教學體制的不足,只能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比如培養一些農村地區的老師和學生,每年資助2000名貧困學生進入新東方受培訓,盡可能拉近教育不公平帶來的結果。我們鼓勵留學另一點原因就是,中國重點大學資源并不多,在座的很多留學生如果選擇在中國進入重點大學,那么至少會多出十幾萬中學生上不了好大學。因此十幾萬的學生出國留學,一方面獲得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另一方面也使中國那些付不起學費的學生進入好大學,同時我們不知不覺中也在推動著中國教育體制改革。

  核心觀點2:

  學習使我們離全球化人才更近

  “新東方現在的學生每年是300萬人次,而其中大概有70%-80%的家長有一個共同問題:出國。孩子要不要出國?是初中出國還是高中出國?是到美國、英國還是到日本或新西蘭?留學要考什么樣的試?留學以后好就業嗎?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在解釋新東方為何舉辦此次論壇時,陳向東反而又拋出了一堆問題。

  對于主持嘉賓、前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提出的疑問“到國外留學一年才算全球化人才嗎?還是全球化人才一定要出國留學?”陳向東說,在這次大會上有幾個人表示,他們成功的原因是比別人有著更加強大的學習能力,“當一個人不斷學習的時候,我們離全球化人才的距離就更近了?!?/p>

  【追問】

  Q:新東方以前更關注的是留學的“前端”,即把孩子送出去留學,未來對于學生留學后的就業、創業又將提供哪些服務?

  陳向東:一方面,我們會通過新東方網對留學學生進行持續跟蹤服務,包括提供資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等。其次,新東方會聯合企業走進美加高校,讓海外人才了解國內企業的人才需求。目前還是比較零散的行為,未來我們希望能形成系統化的服務。第三,新東方也通過投資相關公司參與其中,比如我們投資了“大街網”,為大學生群體的就業提供更多服務。

  Q:2005年你也曾在哈佛商學院總裁班學習,這段留學經歷對你有何影響?

  陳向東:當時我是自費去的,很多人說我瘋掉了。雖然時間不是很長,但影響非常大。借用愷撒的一句名言,我來,我看見,我征服。雖然我剛進新東方就開始教出國留學的考試,但自己完全沒有留學經歷和感受,只有當自己到美國學習時才終于有機會親身體驗。而在留學中結識的老師也讓我收獲頗多?,F在每年我還會去美國參加兩個項目,而每次哈佛商學院總裁班的創始人來中國,我們也會一起吃飯,聊美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聊著名網絡課程學校Khan Academy對美國教育的影響。

  Q:你對全球化人才的定義是什么?

  陳向東:全球化人才不僅是指會講英文或是在國際化大公司工作。全球化人才需要在熟練的外語基礎上,有極強的專業能力,同時有文化認同和再造的能力。比如,我參加蘋果公司年會,有來自于17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在吃飯這個小細節的背后就能看出文化的考量,即當你只能提供一種快餐時就得綜合考慮所有國家的飲食習慣。此外,全球化人才的特征中,更重要的一點是要有國際情懷和國際視野,有包容、妥協的能力。

  核心觀點3:

  留學生肩負重要使命

  當日,姚望把當前中國需要的全球化人才分成五類:全球化管理人才、全球化競爭人才、全球化傳播人才、全球化服務人才和全球化科技人才。

  “如今我們的留學人員在國內各條戰線所處的地位,發揮的重大作用日益顯現?!币ν赋?,由于他們的留學國基本是發達國家和有著深厚教育底蘊的著名大學,起點高。同時,整個社會從傳統制造業社會向創新社會發展,而留學人員在全球體系中的創新點得到了培育和發展,有較強的創新能力。這都讓人們對留學人員寄予較高期望。

  “現在全社會對留學人員的期待有一個明確定位,就是把留學戰略和國家引進來走出去的大戰略緊緊聯系在一起。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引進來是很成功的,相比之下走出去卻不那么成功?!币νJ為,現在無論從人才儲備、資金儲備,從國家整個經濟發展戰略都越來越需要走出去的人才。

  因此留學生肩負著重要使命,就是如何能成功地使中國走出去。

  【追問】

  Q:中國學生在出國留學前,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姚望:我認為需要惡補三方面,第一是外語,第二個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中國現代的知識。在國外,如果人家發現你不那么懂中國的文化,你會非常丟臉。第三個需要惡補的是專業知識,對你的專業要有深入的、特別是專業的國際前沿的狀況。你要走到前沿去接受更新的東西,你的步伐會更快一些。

  Q:你怎么看待現在很多學生在初中或高中時就出國的現象?

  姚望:我覺得中國學生出去太早是很不好的,對學習語言非常不利,對中國文化知識的接觸可能也會有不足。

  核心觀點4:

  留學能夠改變自我

  “很大程度上講,是人類最早的祖先對外來世界的尋找,不斷地向外看,開始了人類進化的偉大歷程?!睂W生物出身的田溯寧說,“人類最重要的一種屬性,就是對外界和未來有好奇心?!彼栽谒磥?,出國留學的目的不僅是簡單地學習知識,也是人們希望探索未知領域的特性的顯現。

  “我覺得出國留學最主要的收獲是,會看到世界上完全不同的各種方面。人就是需要看到社會上不熟悉的東西,離開自己熟悉的領域,才能對自己內心有更多了解?!边@個過程會使人有很多改變,而他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追問】

  Q:你的留學經歷對你的改變是什么?

  田溯寧:我本人在留學過程中得到了非常大的受益,1981年我上大學時學生物,因為我父母是學生物學的,所以我也要學生物,后來出國考試必須考生態學,這樣才能拿到獎學金。1987年,我到美國才發現,美國還有一些人大學不畢業就去創業,那是個計算機的時代,喬布斯創造了蘋果,戴爾(微博)創造了計算機,我突然覺得不學生物學還有別的學科更令人興奮。正是在留學環境中,我看到這些人,他們沒有什么專業,大學也沒上完,但做了對人類、對社會非常有利的事情。

  回國后,我做互聯網公司,做到亞信,后來在2001年國有企業網通成立,我離開了自己的企業到了國企,并工作了8年。大概四五年前,我離開網通,自己創業做投資,我回想我這些年的變化,我自認為得到非常大的樂趣,我探索、了解了生物,做互聯網,做國有企業,今天做投資,我覺得視野寬廣,自信心在增強。我發現不斷了解新的事物是獲得自信最好的方法,會發現新的人生、新的朋友、新的創業的激情。所以,如果沒有出國那個時代讓我看到外部世界、看到外部很多榜樣的力量,我覺得可能我很難面對這種改變。

  ■ 核心對話

  當日,圍繞“歸國人才的機遇與挑戰”這一主題,俞敏洪、姚望、田溯寧都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觀點。俞敏洪、姚望等認為,現在的留學生面對的是比以往更好的機遇、更優惠的政策和更寬廣的選擇面, 但他們也認為在留學熱潮下,新一代留學生也面臨更多的挑戰,這些挑戰既有留學大眾化背景下如何面對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也有在魚龍混雜的海外留學資源中如何辨別與取舍;還有“富二代”的小留學生如何抵制誘惑管住內心。

  留學機遇VS挑戰

  ●姚望:現在留學所面臨的機遇有以下幾方面。第一,人民幣升值有利于走出去;第二,留學目的國在政策上有更多優惠和鼓勵,留學安全方面保護措施也比以往好得多;第三,中國能源經濟大調整,需要新知識、新人才和新型培訓人才。

  當然挑戰也與機遇并存。首先是留學的人越來越多,期望值和你實際得到的有所差異。海歸可能變“海待”。其次是國外培訓機構也魚龍混雜,被海外騙子忽悠的可能性比過去大得多。第三個挑戰,我覺得是對自身的挑戰?,F在留學生年齡越來越小,社會經驗不豐富,且很多是在嬌慣中長大的,離開家庭、祖國去適應新環境,面對諸多誘惑,能不能把自己管理好,能不能使自己健康成長,這是巨大的挑戰。

  ●俞敏洪:現在最好的機遇就是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么多大學和國家向中國開放,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想去的大學。而在10年前要拿到簽證去國外難度很大,到美國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挑戰其實還是能不能管住自己的心。因為現在的孩子心態浮躁,趕潮流的情況比真正追求學業理想的傾向更嚴重,這就導致了一大批留學生不是真正的留學生,只是為了成績考及格,混日子,既浪費父母錢財,又浪費好的學習機會。所以,我特別希望孩子們能把心管住,充分享受留學生活,挖掘人生的金礦。

  ●田溯寧:我為什么做云計算?因為我認為云計算代表整個社會形態的變化,從工業社會向以知識為核心的經濟社會變化,這個變化過程中信息、數據成了最主要的資產,這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希望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到技術創新的中心區,比如硅谷,以色列。我深信,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中,中國是被動接受,而這次工業革命中國會有很大機會。新一代的云計算技術,新一代所謂的智能制造業有可能在中國創新。我覺得未來應該有很大的機遇,通過我們新一代年輕人的創新,能帶動新的技術革命。

  挑戰則最終還是來自于內心,有沒有這樣的想象力和勇氣參與其中。

  理科VS文科

  姚望:以前中國的經濟發展表現來看,重點是在提高GDP,像工程師這類人才會需求比較大。下一步發展過程中,國家需要的是整個社會的系統整合,全面發展,因此,對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需求量可能會更大。所以,很難說是學理科好還是文科好。

  俞敏洪:目前中國學生選商科較多,確實畢業后拿的工資要高一些。但我們還是要考慮興趣愛好。中國留學生只有一個最好的出路,那就是站在中西方交融的舞臺上發揮才能,尤其是未來如果在世界角度為中國做貢獻,我覺得文科可能要比理科更有優勢,希望有一批學生真心想學文科。

  A特02-A特04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繆晨霞 孔悅 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分享到: 微博推薦 | 新浪科技官方微博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