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全年整個落差比較大。上半年大家拼命得投,大家都在搶,前腳看完后腳就被投了,下半年整個情況變得比較差以后,就投得比較保守。”戈壁投資合伙人徐晨告訴記者。
最近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2011年前11個月共有204只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完成募集,盡管基金數量已達去年全年的2.49倍,但新募基金規模卻達到了200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外資VC著實品嘗到了冰火兩重天的滋味。
“盡管二級市場價格往下掉,但互聯網企業的融資價格依舊很貴。”徐晨告訴記者。隨著2011年互聯網行業的大起大落,以此為主戰場的外資創投也體會了一把驚險的過山車游戲。外資創投們為何鐘情互聯網?面對略顯泡沫的互聯網行業,是繼續堅守還是放棄?而各類行業間的門檻,創投們又如何跨越?
戀上互聯網
外資創投對互聯網行業的偏愛不無原因。一方面,是源于外資創投傳承下來的“血統”。創業投資基金起源于硅谷,谷歌、雅虎、英特爾等等一批知名互聯網企業的成功,記錄著外資創投的輝煌。另一方面,中國互聯網行業表現出的眾多機遇讓很多創業投資者心動不已。近年來在Twitter、Facebook、Groupon等互聯網創新模式的帶動下,中國互聯網行業再次成為了投資熱點。
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原因是互聯網行業垂直細分領域吸引資本深入挖掘,“大消費”概念的電商網站成為逐利熱點;另一方面,物聯網產業振興規劃陸續出臺,云計算產業“方興未艾”。
另一方面,國內人民幣基金對于高端制造業以及中后期項目的追搶,外資創投在互聯網、TMT等高科技領域行業受到的限制和來自本土私募機構的競爭相對較小。
“互聯網行業投資的競爭對手,以美元基金為主,比如紅杉、凱鵬、北極光、高原等等。人民幣基金的管理團隊,大多是券商出身,比較看重傳統性的行業,看成長性的,也沒有這樣的經歷,很多還做不了早期這塊。”徐晨告訴記者。
類似移動互聯網等一些高新技術產業,早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也就是所謂“燒錢”階段,短期的收益并不容易看到。之所以對互聯網行業如此熱衷,是因為在外資創投眼里,從大的行業發展看,互聯網行業是個大潮流。“覺得現在投的,像當年比較大的新浪、搜狐、網易這樣的,可能在將來5-8年后,或者更長的時間會成為一個比較大的公司?;旧腺€的是將來。”徐晨對記者笑言。
在IDG全球合伙人熊曉鴿看來,“任何一個主導的發展都離不開主導的技術,過去幾年一個主導的技術就是IT加互聯網,中國的市場規模大,對互聯網來說是個機會,中國互聯網用戶多,像百度,騰訊,不需要去國外,中國市場就足夠大。美國google 50%的收入來自于美國國外,它要去面對蘇聯,面對中國,律師、語言,成本高很多。”
如果說在2011年上半年還是互聯網行業的盛夏時節,那么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就是徹底的嚴冬。尤其在電子商務領域,VIE大地震、淘寶殤城、拉手IPO折戟、高朋裁員……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全國共1813家團購網站倒閉,占總數31.2%。
“回過頭想,移動互聯網其實害了不少人,05-06年做wap網站的公司全部沒有了,現在除了做3G門戶可能還在,剩下的90%基本都不見了。多數時候賭得就是你對行業的看法。”徐晨告訴記者。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