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早間,我在科技博客網站VentureBeat上看到一篇文章《風投冷對中國,對華投資減少》(As Venture Capitalists Turn Their Backs on China, Funding Dries Up),引發了我的幾點思考 :
1.無論市場好壞,優秀的投資者都會投資。他們自己做功課,就算市場愁云慘淡,也會著力尋找 最優秀的企業家。本世紀初,我們投資了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 Group),當時大多數投資者對中國都避之唯恐不及,但這項投資成就了歷史上以及全球最成功的風險投資之一。我們持續每年在中國和美國投資1億美元以上,今年我們也會這樣做。我們已經連續12年不間斷地做到了,而且企業家們明白,不管公開市場情況如何,他們都可以期待GGV給予他們支持。
2.門檻提高了。在熱門市場,風投可以向抄襲概念和缺乏競爭力的企業身上砸錢,希望有下一撥 投資者“接手”(請注意:這種情況在所有的市場都有發生,不僅僅是在中國)。長期來看,這種方式可行不通?,F在,投資的門檻已經提高了,風投們必須努力尋找最好的公司。當然,我是有偏見的,但請相信我,長期在中國本地投資的公司是有優勢的。它們經歷了市場的起起伏伏, 與最優秀企業家們有著最牢固的關系,建立了網絡和團隊進行調研,物色最優秀的公司。我知道 ,我的合伙人們以及市場更強大的長期競爭對手現在都空前興奮。
3.趨勢不會騙人。中國仍有5億互聯網用戶。安卓(Android)和iOS在移動市場(10多億用戶)勢如破竹。消費者們正在迅速地將中國變成全球所有奢侈品制造商的頭號市場——從梅賽德斯 (Mercedes)到蘋果(Apple),再到蔻馳(Coach),概莫能外。如果你想搞個天翻地覆,沒有比中國更好的市場了。企業家們都明白這一點,長期風投們也明白這一點。
4.同時也存在風險。我不想討論所有細節,但投資中國(就如同任何新興市場一樣),確實也有大風險,包括競爭、監管、法律、貨幣等等。其中一些風險讓投資者對中國望而卻步。投資新市場或許令人發憷,而且最后往往都是擁有本土經驗、本土關系和行業知識的本土投資者勝出。就像一句諺語說的,“過客最終是要回家的”。
有一些本不該上市的中國公司在2010年和2011年都公開上市了。這些公司規模較小,缺乏長期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中國公司都是這個樣子。聽說過這些網站嗎:去哪兒網 (Qunar)、京東商城(360Buy)或者多玩游戲網(GGV是去哪兒網和多玩游戲網的投資者)?它們都是實實在在的公司,擁有實實在在的商業模式和龐大的用戶群。與風險投資領域的情況類似,IPO的標準也提高了,我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情。
雖然VentureBeat以此為題,但千萬不要以為所有的風投資本家都開始冷落中國了。長期投資者已經蹲守下來,支持最優秀的企業家,期待未來的挑戰和機遇。
杰夫•理查茲 (@jrichlive) 是風險投資公司GGV Capital的合伙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