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全球資本,引領投資風向。”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下稱“9·8投洽會”)在廈門如期舉辦,作為本次投洽會的主題,這樣的大字標語在9月的廈門隨處可見。
采訪“9·8投洽會”的幾天里,“資本”、“投資”成為會場內外傳遞出的最多聲音。其中,“9·8投洽會”期間由商務部和中央電視臺共同主辦的2012國際投資論壇上,這一主題更是得到了集中討論。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愛德華·普利斯科特說,“充分利用外國投資和經濟開放,是世界上落后國家追趕上發達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追趕其他國家的重要方式。”
“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處于下行趨勢,但是,除了中國自身問題,主要是因為外部的環境,比如歐洲債務危機等。”
加強國際間的投資合作,已經成為市場的共識。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企業和資本在“走出去、引進來”的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問題,投資風險不容小覷。
江蘇華東有色資源投資基金主席邵毅坦言,在海外并購過程中,很多發達國家對中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有很大成見。江蘇高投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董梁也透露,很多中國“泥土”出身的企業,在境外上市后,都買了非常復雜的金融產品,而這些產品最終讓它們損失慘重。
如何有效、安全地“走出去、引進來”,成為本次“9·8投洽會”上企業家關注的焦點。
中國企業家的海外困惑
“金融問題、外事問題、項目審批問題、國際文化協調問題……”針對中國企業走出去可能會面臨的難題,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會長鄭躍文一口氣列出了許多。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石永紅亦表示,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自身也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投資目標不明確,存在一定盲目性;投資整體效益不高,管理水平較低;對外投資主體、產業及區域結構不合理;對目標國政策法規缺乏了解,風險防控水平低;政府對企業的引導作用有待加強等。
此外,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特別是央企的直接投資經常會碰到反壟斷和外資部門的審核,不少大的項目因此未能收購成功。
參與過多起境外并購的邵毅坦言,“在境外并購的時候,一開始經常被他們(被投資方)感動。他們需要你的時候,什么好話都講,什么條件都答應。等并購完成后,就不一樣了。實際上,很多發達國家對中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有很大的成見。”
他舉例說,中國的國有企業在澳大利亞買了一家上市公司超過25%的股票,當地人就給這家企業戴上了“中國國有企業”的帽子。他們開始疑慮,“這個中國國有企業在澳大利亞要干什么?”
此外,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風險識別能力弱,也容易引發投資風險。“中國企業在國外,千萬別碰復雜的衍生品。”廈門華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永說,目前中國的金融產品,處于一個比較低端的水平,而國外的金融衍生品經過復雜的演繹,基本上是經過經濟學家精細地編制計算出來的,特別是其中的一些合同條款,在關鍵時刻就會使自己處于不利的境況,甚至面臨巨額虧損也毫無辦法。在這時,通過法律途徑在國外也難以奏效。“中國企業在國外,還是要老老實實地做自己的實業,不要去碰這些復雜的金融衍生品。”
還有企業家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配套不足。這其中既包括國內市場的產業鏈不足,也有在國外融資出現的問題。
李永向《中國經濟周刊》坦言,21世紀初,自家企業的彩電產品在國外開拓市場很順利,但是之后國內市場的上游產業鏈卻出現問題,這給走出去帶來很多掣肘。而融資方面,由于中國的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等在國外有些地方沒有覆蓋到,導致中國企業在當地融資困難,而通過衍生品杠桿融資也容易滋生風險。
準備好了才叫機會
美中投資集團主席懷特(John? Milligan? Whyte)建議,“中國要消除別人對中國投資的惡意,這很重要。世界經濟論壇每年會對各個國家的投資競爭力進行排序,中國的排名和接受程度還比較低。所以中國的投資必須要有重點,每年選一個特定的地方,來消除別人對他的抵觸。”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財務交易咨詢合伙人蘇麗則表示,最近幾年,因為歐洲債務危機,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抓住這個機會,到歐洲去尋找技術領先的東西。這對中國企業來講是比較大的機遇,如果能把投資行為和收購行為運作得比較成功,中國企業可以通過資本的形式換取技術。
多位企業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企業要想走出去,必須要自己做好準備。
參與過多起企業并購的高能資本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曉濱就表示,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資金與技術設備等必須準備好,不能勉強。她舉例說,某家能源公司曾通過專業機構取得了非常好的一個投資和并購的機會,也是自己所屬的領域,但最后還是放棄了,因為本身沒有準備好,只是領導要求“走出去”。
李永建議,企業在走出去的時候需要把握兩個層面:一是自己練好內功,二是國內的相關條件要具備。
練好內功方面,李永認為,必須要儲備好充足的人才,對外國投資的文化、法律以及政治方面有足夠的了解,同時對相關的產業技術也要有充足的駕馭能力。而國內的相關條件對企業走出去亦很重要。一個企業的一個產品走出去,它的上下游產業鏈得跟上,如汽車行業走出去,則它上游的各個環節得發展的快速和持久,使企業有長久的發展潛力。
“一個企業對外投資進行得好,背后必定是有背景的,有銀行、保險等機構的抱團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應該是抱團走出去。”李永說。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