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上市公司掌門人的離婚八卦,將幕后的明星——信托再一次托出了水面。在這場事關企業穩定與家族財富傳承的財產分割范本中,有或多或少的經驗值得中國企業家們思考。
11月21日,龍湖地產掌門人吳亞軍與蔡奎離婚的消息傳出,而吳蔡二人先前所采用的英、美法律體系下的家庭信托安排,確實使公司的經營未受大的影響。相比一些上市公司大股東家庭離異所造成的災難性后果,無疑是成熟且具有前瞻性的。
奔走在逾6萬億道路上的中國信托業,已將業務開拓到包括家族信托、財富傳承等領域。雖然這一領域普遍被認為是“藍海”,但至今仍未得到投資者較廣泛地接納。不過除了“理財”功能之外,信托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豐富的服務功能正在慢慢“醒來”。
“信托”的龍湖地產
超過750億港元市值的上市公司,吳亞軍與蔡奎分割資產占比超過70%。
然而沒有股權紛爭,公司股價至今仍基本保持穩定。
這一切得益于龍湖地產兩位創始人早在公司上市之初便埋下的伏筆。
2008年6月11日,通過匯豐國際信托,吳亞軍與蔡奎分別各設立一支家族信托代為持有公司股份。經過近幾年的幾番股權變更,截至2011年年底,吳亞軍通過吳氏家族信托持有超過公司45%的資產,而蔡奎則通過蔡氏家族信托持有龍湖地產超過30%的權益。
信托代持的大致結構為,吳亞軍與蔡奎分別均以設立人與監管人的身份通過HSBC International Trustee Limited 設立各自的家族信托,而HSBC International Trustee Limited通過吳氏與蔡氏信托受托持有Sliver Sea與Sliver Land的股份。吳氏與蔡氏家族的股份的登記持有人分別為成立于開曼群島的殼公司Charm Talent Investment Limited和Junson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Limited,而這兩家子公司的股份分別被上述Sliver Sea與Sliver Land持有。
也就是說,早在龍湖地產上市之初,吳蔡二人的財產便已經通過信托持有的方式巧妙“分家”。雙方分別指定家族信托的收益對象包括各自家族的若干成員。
值得注意的是,龍湖地產除了上述兩個家族信托之外,仍有向公司相關高管及工作人員發行的股權激勵計劃目前也以信托形式存在。簡單計算上述幾個信托計劃,龍湖地產超過80%的股份通過信托的形式存在。
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指出:“如果按照國內對信托計劃的劃分來看的話,龍湖地產設立的幾個信托計劃大概可以認為是通道型的事務管理類信托計劃,信托機構不參與主動管理,只是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以實現約定的條款運作信托資產,屬于信托服務功能的體現,而目前,國內的信托公司很少推出類似的項目,相信今后會是信托公司發展的藍海。”
家族信托的本土化
在國外發展超過百年的家族信托能否在中國落地開花?
“早在很久以前,便已經有信托公司嘗試開發家族信托這樣的產品,然而由于中國的信托業畢竟根基尚淺,投資者的理念及對信托公司的認識也還不成熟,目前市場上我們還鮮見類似的產品。”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該人士進一步指出,按照國內現行法律體系,成立家族信托不存在法律與制度上的局限。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家族信托這種方式,是對信托這一最靈活的金融服務功能的全面深化,隨著國內高凈值人群的極速增長,這一市場空間巨大,是信托公司與其他金融機構未來競爭的藍海。
事實上,國內已經有信托公司開始嘗試開始以家庭為單位,根據不同客戶家庭的不同情況提供一攬子具體的金融服務與資產配置的建議,與國內私人銀行正面競爭。
“家族信托并不僅僅意味著財富的傳承,還有是通過信托來實現委托人對財產的特殊需求,這一點優勢是其他金融機構無法比擬的。但是受到國內制度建設及信托公司自身投資能力的限制,還不能做到像國外那樣隨意”,上述人士指出。
事務管理類信托增長迅猛
在信托發展時間較長的歐美及中國香港地區,信托的標簽不僅僅體現在理財,而是更多地在滿足投資者避稅、財富傳承、保密等方面提供靈活服務。
用益信托創始人李旸曾對本報記者表示,“國外的信托一般認為屬于民事信托,而目前我國內地的信托業務屬于商事信托”。李旸指出,“國外的信托或者說是個人信托,這種信托一般是出于委托人財產處置的目的而設立;在國內,目前只有商事信托,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對于委托人來說,更像是一種投資理財的工具”。
然而,雖然國內資本市場未見像龍湖地產的方式,透過一系列復雜的股權操作,最終通過信托的形式緩沖家庭因素對上市公司的影響的先例。而中國信托業服務功能的發展,多少可在事務管理類信托的發展中捕捉到剪影。
事務管理類信托的概念起源于銀信合作,不過至今并沒有明確的定義。
有的信托公司網站將事務管理類信托指為:通過通過設立動產信托、不動產信托、股權代持信托、家族信托、遺囑信托等產品,幫助其解決稅務籌劃、事務管理等問題。而上述龍湖地產的家族信托,可以被看做是事務管理類信托的形式。
“事務管理類的產品可以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事,與現行的集合信托相比,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開發,更不用耗費大量人力去銷售,成本極低,信托公司只用提取一定的管理費,也都會比較樂意。”分析人士指出。
有業內人士對信托的發展提出期望:信托要最大限度發揮信托本身擁有的所有權隔離制度的優勢,設計出更多真正發揮“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信托本源性的產品。例如,可以在遺產信托、養老信托等領域有所突破,引入新的設計理念,將證券、基金不具備的財產權隔離優勢發揮出來,突出信托的專業優勢。
中國信托業協會公布的2012年三季度末信托公司數據顯示,在全部6.32萬億元的信托資產中,按功能分類,事務管理類信托余額占比高達14.28%,環比二季度末增加了1.2%個百分點,單季度凈增長額約為1800億元。
中國信托業協會專家理事周小明博士指出,事務管理類信托的增長,這說明信托公司已經自覺地開始拓寬信托功能,在資產管理功能之外,開始挖掘信托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豐富的服務功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