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回流的新時代
2012年7月份發布的《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指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海歸國之一,現階段正面臨著海歸創業大潮。
一直以來,中國與發達國家物質生活和軟實力的巨大差距,使中國成為了世界上人才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前,中國的學生渴望出國留學,出去之后又不愿意回國。自2006年開始,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2011年一年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人數達到33.97萬人。美國媒體稱,中國的清化和北大是美國博士最肥沃的培養基地。與此同時,大批優秀學生滯留不歸:根據華爾街報道,2002年在美國博士畢業的中國留學生,到2007年仍然滯留美國的比例達到92%,在各國博士生中位列第一。
然而,錢學森早在1986年曾經說過,中國留學生普遍都是愛國的,滯留不歸現象只是暫時的。國內條件不成熟,如果大量的留學生回來,也無法發揮作用。等我們的情況變了,條件更成熟了,我相信他們會回來的,他們也是‘錢學森’嘛!在經歷了長期的“Brian Grain”的痛苦之后,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國終于迎來了人才大批回流的新時代——
2009 年回國海歸人數首次突破10萬人,比前一年增加50%以上。2011年底,中國留學人員回國人數新增18.62萬人,比上一年增加37.7%。自改革開放以來,累計達到81.84萬人,再創歷史新高。截止到目前,獲得中國永久居留權的外國人人數已經由2005年的649人,增加到2011年的4752人,其中一半應該是海歸。自從2008年千人計劃以來,已經吸引了3300多名海外專家來華工作,其中90%是華人。
“創業”成為海歸最鮮明的時代特征
早期的海歸主要從事“拯救中國”的革命事業。新中國成立后,留學生大多數從事“建設中國”的事業。改革開放后,“創業中國”又成為當代留學人員區別于之前中國留學生的最鮮明的時代特征:30年間,李彥宏創立了百度,田溯寧、丁健創立了亞信,張朝陽創立了搜狐,鄧中翰研制了“中國芯”……一大批由海歸領銜的企業在此崛起,引領著中國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此外,熊曉鴿,閻焱、沈南鵬、鄧鋒等將風險投資的事業帶回中國。據統計,千人計劃專家中,創業型專家至少占五分之一。截至2010年底,僅中關村科技園聚集海歸人才已達1.5萬人,創辦高新技術企業超過5000家,企業注冊資金總額累計超過50億元。在創業的留學人員中,57%以上擁有個人的科技成果,44%的科技成果獲得專利。
從“出國熱”到“海歸潮”,除了懷家念國的天然情結,其背后其實更有著中國綜合國力大幅增強后所帶來的國際地位的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巨大個人發展空間。
轉型中的中國需要海歸創業
當前中國面臨十個方面的重要轉型,包括: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型;“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從招商引資向招才引智轉型;出口導向型經濟向內需驅動型經濟轉型;勞動力密集型經濟向人才驅動型經濟轉型;高能效增長模式向低碳增長模式轉型;從重視社會硬件建設向重視社會軟件建設轉型;從只重視科技、商業創新向其與社會創新并重發展轉型;經濟發展從“效率”向“公平”轉型;從集體社會向公民社會轉型。所有這些轉型,都需要大批中國國際化人才的參與和推動。
第一,海歸對中國企業走出去可以起到巨大的幫助。海歸利用自己國際化的經驗和優勢,以職業經理人的身份幫助本土國有或者私有企業走出去;另外,從事投資銀行、咨詢、會計、法律等“中介”行業,間接地幫助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和海外發展,充當“推手”。
第二,海外人才回國有助于推動中國風險投資行業的發展。大部分風險投資都是通過留學生或留學生工作的外企帶進國內的。這些投資促進了國內對創業的熱情,促進了一大批海歸企業和國內企業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國內風險投資行業的發展。實際上,大多數中國公司的海外兼并和上市以及跨國公司的本土化都是由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領導和參與下完成的。
第三,海歸創業不僅體現在以創建高科技企業直接推動經濟發展,更體現在通過創業促進技術創新,帶來新的管理模式、融資方式和發展理念,同時也帶動和提升了中國的創業文化。歸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推動了中國在新經濟、新技術、互聯網、IT、通信、傳媒等諸多領域的發展,給許多傳統產業注入了活力。歸國留學人員企業已經成為了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企業的主流,成為中國新經濟和高科技產業的弄潮兒。
優化創新創業環境,集聚海歸人才
從 2011年開始,中國又頻繁出臺海外人才創新創業的新政策,對推動海歸創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2011年,中國推出了中國特有的“人才特區”的建設。中關村計劃2011-2012年,要“基本形成高端要素聚集的態勢,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和戰略機構等股權投資機構集聚發展;聚集包括‘海歸’人才在內的3萬名左右高層次人才”;2013至2015年,“聚集包括‘海歸’人才在內的5萬名左右高層次人才。深圳前海人才特區、武漢東湖高新區、上海楊浦人才特區、廣州人才特區不斷涌現。截止到目前,全國上下已經有24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建立或者正在建立人才特區,形成了一股浪潮。這是對海歸創新創業的有一次促進。
2012年9月25日,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安部等25個部門聯合下發《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享有相關待遇的辦法》?;貒鴦摌I的海歸,尤其是已經獲得永久居留權的高層次海歸人才,終于可以享受社會保險、使用居留證購買機票等等切實的生活便利。在創業方面,使海歸人員的創業享受外資企業的優惠政策,簡化核準和審批程序;允許其使用人民幣投資,可以避免其投資的匯率風險。
雖然中國吸引海歸回國的政策緊鑼密鼓的出臺,但是也要看到,目前的政策環境還是有很多問題,需要繼續完善。譬如全國人大2012年6月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法》,設立了新的“人才簽證”的類別,特別值得贊賞。但是,這部法里面仍然有很多方面需要和國際接軌,包括例如海外華人回國辦簽證需要提交邀請函的做法是十分過時和不合事宜的,引起了海歸華人和留學人員的極大抵觸。中國和任何其他國家不一樣,中國在海外有5000萬的華人華僑,需要考慮到他們回國的方便和歸屬感。此外,《出入境管理法》里面也要求海外華僑回國定居需要中國有關方面批準,這也是非常不符合情理。既然他們還是拿中國護照的中國人,回國定居是他們的權利,不需要任何的批準。另外,還有中國在1980年代文革剛過所制定的《國籍法》也無法適應當今時代的需求,需要加以修改來適應中國吸引海外人才的大局。所有這些方面,我們還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
中國海歸人才回歸的大潮正在到來,相關政策重心也應逐漸從招才引智轉移到優化環境上來。十八大報告中提到“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觀察美國成功的人才制度,包括高等教育制度、金融制度、風險投資制度、知識產權制度等,也就是涉及到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培養人才和保護人才的各個環節。而在中國,偏向大型企業、國有企業的金融體制,社會待遇的不平等,使得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貸款難、招工難。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如果沒有一個公平競爭的創業環境,不能與其他社會主體平等得獲取資源,很難維持下去,海歸人才的能力也無法得到發揮。因此,完善海歸創業配套政策,優化創業環境,是完善人才政策制度的當務之急,是政府在成功吸引到人才之后,在如何繼續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培養人才方面急需考慮的問題。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放眼天下,國際人才流動已成為新的發展趨勢;放眼中國,招才引智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中國不斷上揚的GDP增速不斷為海歸傳遞回歸的信號??梢哉f,目前是中國5000年來創業機遇最多的時期,也是海歸創業的黃金時代。盼望中國可以開創一個海歸創業的美好未來。
海歸創業,恰逢其時。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