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家投行2012年IPO顆粒無收 夾縫求生開拓香港

2013/01/30 12:22      馬會

2012年,IPO市場處于 “寒冬”,投行業務也不好過。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共有225家中國企業在全球資本市場完成IPO,同比下降41.7%,融資金額創下2009年以來新低。有34家投行沒有承銷一個IPO項目,這些券商主要以中小型券商和合資券商為主。中信證券、平安證券和國信證券雖然收益下降,但是依然位居前三名。

一方面,IPO市場處于“寒冬”;另一方面,證監會也在加大對IPO的監管和處罰力度,處于夾縫中的投行,如何從內憂外患中突圍?

中信、國信領銜榜單

2012年,IPO業務停滯不前,一向備受重視的券商投行業務舉步維艱,各個投行IPO業務總量大幅萎縮。

投中集團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共有225家中國企業在全球資本市場完成IPO,這個數據和2012年相比,大幅下降41.7%;合計融資約1680.2億元,同比下降59.0%,融資金額創下2009年以來新低。

2011年,對于券商來說,投行業務是碩果累累的一年。 IPO主承銷商承銷金額在100億元以上的券商有7家,包括中信證券、平安證券、國信證券、中金公司等,其中,排名前三位的中信證券、平安證券和國信證券承銷金額都在200億元以上。

然而,2012年,投行業務收入直線下降。 IPO承銷金額在100億元以上的券商,只有中信證券和國信證券兩家,分別為159.23億元和122.25億元。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指出,投行業務萎縮的原因,在于股市大環境的低迷,一級市場發行速度緩慢,二級市場表現欠佳。

34家投行顆粒無收

雖然上述券商投行業務受到影響,但是依然屬于收獲不錯的券商。同花順數據顯示,2012年有34家投行沒有承銷一個IPO項目。這些券商主要以中小型券商和合資券商為主,比如高盛高華證券、中原證券、中航證券、渤海證券等。

另外,興業證券、齊魯證券和華林證券2012年也是光景慘淡,其中華林證券已經連續兩年IPO項目顆粒無收,主要倚靠債券項目和增發項目支撐公司業績。興業證券和齊魯證券2011年分別僅有7個和6個IPO項目收入囊中,2012年則一無所獲。

2012年下半年,雖然新股發行幾乎處于停滯狀態,但是針對投行業務的監管并未進入“真空期”。值得關注的是,近半年來,被出具警示函的投行數量大幅增加,顯示出監管力度日趨加大。

2012年9月4日,愛建證券被罰;9月26日,國泰君安吃到罰單;一個月后,則輪到中信證券;進入12月份,太平洋證券及國信證券相繼進入被罰名單。 2013年1月份,證監會又開出三張罰單。短短5個月內證監會向6家投行開出8張警示函,既有被視為行業標桿的大券商,也有中小券商,還有兩家券商是兩度被罰。

內憂外患的困境下,投行也在為將來的發展選擇出路。談及未來,招商證券投行部董事、總經理謝繼軍表示,2013年招商證券在IPO承銷方面會再挑選一些好的項目來做。此外,在保持IPO業務節奏的同時,也會加大非IPO業務,比如資產證券化、兼并和收購業務、再融資、債券承銷等業務的投入,以擴大收入來源。

拓展香港市場路徑

境內上市路徑堵塞,不少企業選擇境外上市。投中集團數據顯示,2012年,共有154家中國企業在境內上市,共計融資約1034.3億元;71家中國企業赴海外上市,共計融資約645.9億元。其中,深交所創業板及中小板分別有74家和55家企業上市,分別融資351.5億元和349.3億元;上交所共有25家企業上市,合計融資333.6億元。

香港不失為企業上市的優先選擇。 71家海外上市企業中有58家中國企業登陸港交所,合計融資約631.6億元。

港交所主板成為2012年中國企業海外融資規模最大的板塊,對應這一趨勢,中資投行機構紛紛進軍香港市場,拓展其在香港股市的IPO承銷業務。

不過,中資投行的業務范圍,也僅限香港市場,國際市場的業務拓展能力有限。投中集團分析師李玲告訴本報記者,除香港市場以外,包括美國資本市場在內的其他境外資本市場幾乎很難看到中資投行的身影,中資投行國際化道路任重而道遠。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