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如果將美國硅谷的企業孵化器模式照搬到中國,是否就能再造一個創業神話?對于眾多模仿硅谷模式的機構而言,這也許是他們堅定不移的信仰。但在創新工場COO(首席運營官)陶寧眼中,這種模式還遠遠不能滿足中國創業者的需要。
硅谷教父Ron Conway(Google, Facebook, Twitter等的投資者)
對創新工場的贊譽:
“我幫助無數美國公司的籌建。當我看到創新工場組建起一個如此偉大的團隊,我很興奮。我投資創新工場, 并推薦給很多硅谷頂尖投資人 …… 創新工場已顯現出卓越的早期成效,我們期待看到它更多成功。”
對任何一個產業來說,過熱往往是發燒前兆。天使投資人、原華為互聯網業務部總裁朱波指出,國內一大批“硅谷復制品”95%以上有問題。原因無外乎將外來經驗不加變通地照搬,一旦運營不善,就只能當個收取企業租金的“二房東”。
果不其然,在當前資本趨冷,創業者融資難度加大之際,大部分創業孵化器越做越虧,紛紛裁員。
同樣是2012年,創新工場這個國內創業孵化器“鼻祖”卻逆勢而上,幾個項目如豌豆莢、點心、友盟、布丁、應用匯等項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創新工場COO陶寧表示,要成功地在中國運作創業孵化器,必須對美國硅谷模式進行結構性的超越,而非單純的抄襲。
探索:改變自己
創新工場在其推動中國科技創業的宏大愿景下邁出了比較靠譜的第一步,但這一步,首先是改變自己。
2009年是個暗流涌動的年份:在中國,PC互聯網時代最大的幾個平臺級公司開始浮出水面,但整個產業的創新正進入低潮期。而大洋彼岸,Facebook和Twitter的張力越來越強,蘋果在iPhone上引爆的移動應用機會也逐漸顯現,安卓系統也進入了爆發的前夜。實際上,在國內關于社交網絡和移動互聯網將引領下一個10年的聲音已經開始在很多場合出現。
一方面是看到移動互聯網的大趨勢,一方面,互聯網產業創業成本也達到了歷史新低。2009年9月7日,李開復從谷歌離職還不到一周,就宣布啟動創新工場。
創立之初,創新工場認為產品是創業最關鍵的要素,因而創新工場招聘了一批優秀的工程師,想先做出產品再去找CEO成立公司,結果證明這是一條錯誤的道路。
“我們發現合適的創業者比產品更為稀缺,而且那些相對成熟和有經驗的創業者也不一定會喜歡已有的產品。這就要求創新工場必須要在孵化和投資的同時,還要參與到每一個項目的具體實施中去,不僅造成了人員上的捉襟見肘,也讓早期的幾個項目一直不能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創新工場COO陶寧說。
2010年,創新工場開始改變策略——先尋找到靠譜的、帶著想法的創業者入住創新工場,再幫他們做系統性的創業服務,例如快速招聘團隊、打磨產品等。創新工場現在的人員都是圍繞創業設立的服務職能部門,例如投資、技術、市場、產品、媒體、法律、財務等等。
核心:術道兼修
“有些媒體稱我們由孵化轉為投資,這種描述是比較片面的。先找CEO或者先找工程師,只是‘術’而已,創新工場堅持的‘道’從未變過,就是以市場化形式去對接創業者需求。”陶寧表示。
這個“術”,直接體現在創新工場的部門設置之中。
創新工場的部門設置超越了人們對一般意義上的產業孵化器認知,其部門設置包括HR部門、媒體推廣部門、投資部門、財務部門、市場推廣部門、法務部門、產品部門、技術部門。與國外知名孵化器YCombinator、TechStars、Summer@Highland相比,他們為創業者提供的服務都要全面得多。當然,這也帶來了比任何一個投資機構或孵化機構都高出10到20倍的成本。
“這樣做是‘逼不得已’的。因為只有這種模式,才能在中國復雜的創業環境之下保證創業者的成功率。”陶寧指出,中國的現實狀況是融資、招人、退出、管理的環境都不成熟。因此創業者不光需要資金,更需要戰略制定、技術探討、產品研發、市場推廣、用戶獲取、商業模式設定、融資技巧等全方位的服務。“創新工場會隨著創業者的需要而調整自己的服務體系,如果有天創新工場的功能簡化了,那就表明中國的創業環境成熟了。
除提供全面的服務體系外,在風險控制方面,創新工場有很多硬性的規定。
首先,創新工場的投資經理、投資總監、合伙人會輪流與創始人見面,對創業者的想法、執行力、技術能力做全方位了解;其次,由投資委員會決定是否進行投資;最后,通過觀察創業者的工作狀態,對其運營情況進行分析,來判斷是否進行二次投資。
“與創業者同在一個辦公室工作,是創新工場實行風險控制的最大優勢。創新工場能隨時找創業者了解情況,創業者也能隨時得到創新工場的協助。”陶寧表示,這樣不僅可以得到項目完整的信息,更能增加項目的成功率。
正因有這樣的保證,創新工場每推出一個新項目時,很多投資機構都愿意跟投。
機遇:商業應用
從2011年到2012年,中國智能手機用戶增長了五倍,達到兩億五千萬。隨著智能手機用戶的普及,移動互聯網產業已成為互聯網領域的領頭軍,也成為創新工場首要關注的領域。
陶寧認為,2013年移動互聯網最大的創業機遇將是商業應用的崛起,而且這種趨勢將延續五到十年。
2009年到2012年,大部分移動互聯網技術都用來滿足個人用戶的需求,如衣食住行、溝通交流、興趣分享等。這些技術普及了移動互聯網的日常應用,檢驗了技術的成熟型、可靠性,培養了一批可以提供解決方案的技術人才和企業。
以上幾點,為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傳統企業的專業IT解決方案太過笨重、費用很高,在中小企業中也一直沒有有效推廣。當IT解決方案與移動解決方案捆綁時,不但使操作變得便捷,成本也能大大降低。
“比如原來企業IT解決方案入門需收取3000元,后期維護還得另外付費,移動互聯網解決方案則可能采取只收取100元作為啟用服務,以月租形式收取運營費用的模式。后期維護更可通過云服務、遠程遙控解決,在節省成本的同時也能提高效率。”陶寧說。
同時,商業應用對移動互聯網的創業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對安全、穩定性要求更高,還要對這個行業有所研究。比如要設計一個解決運輸業“空車回程”問題的應用,團隊中就一定要有對運輸行業有充分了解的成員。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