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從零售網絡化程度來看,已經居于世界前列。根據美國統計局公布的數字,美國零售業中網上銷售的比例占5.2%。中國的比例可能會超過美國。
我們主要思考三個問題:
第一,網上零售意味著什么?
是簡單取代了線下零售,還是給中國的消費經濟帶來了其他的影響?
我們發現網購不是對線下消費簡單的替代,而是在相當程度上,對總體消費增量的補充,特別是在中小城市。我們主要是根據266個城市消費者的實際消費數據進行分析得到的結果。這個數據也得到了淘寶阿里巴巴的支持,這家公司在網上消費領域有很強的代表性。我們現在要拉動消費尤其是中小城市的消費,網購帶來很大的增量。到2020年整個網購可能會使中國的私人消費有4%—7%的增量。所以對于促進消費來說,網購是非常有意義的。
另 外,在三四線城市我們看到的情況是,如果一個人開始上網成為網購者的話,他在網上的支出實際上高于大城市。我們叫錢包份額高于大城市。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中小城市由于可選的渠道比較少,包括線下門店不像大城市豐富。即使在北京和上海的郊區,我們可選的商品也比較少。所以在中小城市錢包份額可能會更高,從而 可以平衡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消費。
第二,網上零售進一步發展可能存在的瓶頸是什么?
這里的核心在于怎么平衡好資本和人的生產率的關系。
從中國電子商務和網購的發展來看,目前為止,相對來說資本投入不是很高,但效率很高。這跟網購的形式有關系。我們網購的形式大多數是電商平臺購物,大量的中小商家在平臺上交易的話,不需要在自己系統建設上作出更多的投入。而且我們的這個平臺,比如淘寶平臺,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沒有太多的額外服務。
從另外一方面來講,資本投入不是特別高,但人力投入很高。隨著業務模式復雜度的提高,網購市場要健康發展的話,必須在投資和所謂勞動力運用的比例上要有重新平衡標準。換句話說,我們往前走,需要更加成熟健康的系統進行支持。同時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我們也需要找到更加高效的發展模式。
第三,在這樣大的背景下,政府、企業包括零售企業怎么應對?
對于政府和很多的市場參與者來說,中國網購市場的發展都具有巨大的利益。從整個國家的層面來講,雖然網購僅僅是總體消費中的一部分,要拉動消費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從實際的發展情況來看,網購確實是一個見效比較快的的平臺。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經濟資源的配制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流通行業就是把供應方和需求方聯系在一起,最大程度地挖掘需求,同時與供給方很好地結合。網購代表更加先進的生產力,會給整個消費經濟帶來更強的資源配置效率。
中國到目前為止,從政府各方面對于電子商務的發展還是給予了非常支持和寬容的態度。我們覺得要讓中國的網購市場有更好發展的話,從中國政府來說,更應該在數據分析、先進倉儲、物流供應鏈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進行主導和推動。這對于整個電子商務的未來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對于零售商來說,實體店還是會開的,但是模式可能需要做一些調整。
大家也知道,我們國內一些大的零售商,過去大規模地開店,最近幾個月來開始放緩開店,甚至有一些零售商出現關店的情況。對于整個零售業態來說,會不會出現跨越式的發展,相對發達國家更為網絡化、消費更高?我們覺得也是存在這個可能性的。
對于消費品的制造商來說,大品牌可能會越來越強,因為三四線城市的消費可行性相對過去有進一步的改善,大品牌會更快更好地把他們的觸角伸到三四線城市。像小品牌和具有特色的品牌,也會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因為電子商務重新定義了所謂的規模。在過去有規模必須要有成百上千家門店,必須要有量,沒有量就無法進入流通渠道。有了網購這個渠道,可以把規模重新定義。
最后,我們認為網上購物對整個經濟具有重大意義,甚至可能為中國建立比較優勢。
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是斷代式的,有幾次重大的革命。過去我們補工業革命的課,我們拼命追趕,大賣場在歐洲五六十年代就發展,我們九十年代才開始。當然這個落后追趕過程中帶來很多的紅利,因為邊際效應很高,可是我們追上以后,邊際效應就會下降。問題是我們往前走怎么走?好在出現了新的互聯網革命。在新的信息革命中,中國在技術上基本不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加上中國有巨大的小企業家群體,有非常強的創業精神,所以在整個業務模式的創新上,未來中國完全有可能走到世界的前列。
如果說中國把這個優勢充分的利用起來,用跨越式的發展建立相對更為新型的流通體系,可能比工業革命的效率更高。如果說過去中國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是勞動力成本,建立在網絡基礎上的高效率可能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新的比較優勢。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