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求顛覆式創新,到鼓勵小而美甚至只投資“土氣”的傳統行業,1997年就進入投資界的麥剛為何如此轉變?
2月底,麥剛從深圳飛到北京,趕到凱德購物中心一間名為“泡泡瑪特”的門店。這是家做創意潮流產品的小型賣場,是麥剛去年新投資的一個項目。中午他把這家公司的老板和幾個VC拉到一起組了個飯局,幫項目介紹VC的意圖顯而易見。
如果把麥剛去年新投資的4個項目拉出來看看,幾乎是清一色的傳統企業,玩的都是重資產,比如:茶馬云南,中國風飾品連鎖店,主要開在沃爾瑪、家樂福等大賣場的出入口處;果酷網,鮮切水果外賣網站,目標客戶就是中大型公司和白領,解決其上班吃水果的需求,采購、生產、配送都在線下完成;樂酷達,一家外賣服務公司,是麥剛創辦的豆丁網的前CTO出來做的一個項目。“珍愛生命,遠離互聯網”是麥剛現在對創業者講的“口頭禪”。
這個彎轉得有點大。
麥剛曾經是“鼠標加水泥”的鼓吹者,在互聯網領域多次成功創業,也投資過40多家公司,接觸的都是最新潮的概念和商業模式。1997年進入投資行業后,他曾在北京、深圳、上海、香港、硅谷從事投資和創辦企業;2001年留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安德森商學院,后獲得創業與戰略方向的MBA學位,是最早在硅谷從事創業投資的擁有商科背景的大陸留學生。麥剛與很多硅谷風云人物結識多年,比如谷歌的董事和天使投資人Ram Shriram,500 Startup創始人Dave McClure,德豐杰(DFJ)投資基金的創辦合伙人Tim Draper等,其中Tim Draper還是麥剛所創辦的“創業工場”的股東。
2005年成立的創業工場,是麥剛個人的實驗室,也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孵化器。高峰時期,北京知春路地鐵邊上的盈都大廈被麥剛投資的公司占去了4層。通卡、易查、豆丁網等項目都是他那段時間的“掌上明珠”。他以天使投資人的身份謀篇布局,對行業的發展趨勢都能準確預測,然后深度參與項目的運營。當時,麥剛的理想是成為互聯網界的一個江湖老大。
“這么多年下來,我基本都比行業內領先一兩步。我做VC很早,1997年入行,也是美國MBA留學生這個圈子創業最早的,2003年創辦億友,2005年被出售,我也就開始做天使。2007年開始投資給PE/VC基金做LP。整個產業鏈的各種角色做了個遍,十多年下來看著VC、PE、天使各類投資人起起伏伏,更別說如同流星般閃過的各種創業者,各種博傻式的投資熱點。創業失敗看得太多了,關門停業的投資機構也不是少數。”麥剛說。
兩三年前,他從北京搬回深圳,開始尋求轉型。投資策略從“鼠標加水泥”轉為“水泥加鼠標”,也把自己從很多項目中抽身出來,只做投資。少投錢、少拿股份、少操心就是他想要的效果。麥剛把時間用來寫自傳式的回憶錄和心得:“是時候再次審視自己做過的事情,審視走過的路、結識過的朋友了。應該偶爾停下來思考。”
傳統的回歸
過去兩三年,創業工場最大的轉變就是從麥剛的偉大模式實驗室變成一個投資公司,他說,累了。投資的重點,也從純互聯網公司“鼠標”模式,互聯網結合傳統行業的“鼠標加水泥”模式,轉為傳統行業利用互聯網創新的模式“水泥加鼠標”。
早期麥剛積極介入了不少“鼠標加水泥”的模式,也就是互聯網商業模式與傳統行業結合,比如他創辦的中國最早的消費領域O2O公司“通卡”(已被騰訊收購),還投資了房產中介及印刷、物流等行業的O2O模式公司,但是都碰到了很多難題。“因為想去撬動一個行業的話,基本只能借助C(Consumer,顧客)的力量,但是獲取用戶的成本太高了。如果資源不夠、錢不多的話,很難堅持。”
從行業的角度來講,麥剛認為,互聯網本來就是贏者通吃的行業,“加上中國又是競爭如此慘烈:重復抄襲的創業者滿大街,巨頭公司又恨不得把錢都賺光了。硅谷之所以稱為硅谷,不只是說因為有小的創新企業,是有一堆立足美國放眼全球的國際型企業,他們利用硅谷的創新來吸納新鮮血液、新的idea、新的產品和人才,征服全世界。中國不是這樣的,只有你死我活”。
現在,麥剛投資的項目基本都是“水泥加鼠標”,本質上就是傳統行業利用互聯網來創新。“我不認為僅僅是互聯網產品經理微創新就能改變世界?;ヂ摼W產業已經快20年了,別行業本質變化了還看不清形勢。我自己多次創業,非常理解、支持和尊重每一位創業者,但是每每看到那些天真愛做夢,被各類媒體、各路投資人鼓噪而起的創業者,我只有心痛的感覺。盲目創業、盲目投資對整個社會而言是浪費。”
他喜歡IT男出來干點臟活、累活,理由是互聯網人有一些新思維,“只要他肯干,不怕臟,不怕累,都會有些收獲”。
因為新興消費者的需求在發生變化,對品牌的認知、感受都不一樣,所以面向客戶的服務和營銷體系也有所不同。這在麥剛眼里都是新機會,用互聯網的思維去做傳統的東西,會是一個大的方向。
泡泡瑪特就代表了消費升級的一種新模式。它是創意類產品集合的一個小型賣場。背后的原因是,大批線下的傳統百貨商場正在大量流失客流,但是Shopping Mall卻成為線下聚攏人流的新場所。ZARA、H&M這種品類綜合賣場正在成為趨勢。泡泡瑪特不會完全將自己束縛在傳統店面,而是同步搭建網絡銷售渠道,線上線下互動銷售。一切能應用互聯網的地方都用互聯網來構建,選址、設計、采購、傳播、客服等等,甚至可以讓顧客選擇店面播放的音樂。
到了這個階段,深受硅谷文化影響的麥剛不再講什么偉大,談什么顛覆。他以前熱衷于模式創新,出發點都是渴望顛覆?,F在他反而覺得,盲目講偉大會害死很多人。“我不希望創業者經常失敗。我覺得一個小小的成功,其實對人生來講是很重要的,對他們的信心、家庭、社會,對投資人的回報一樣重要。我現在鼓勵小而美的東西,很簡單、很實在、目標也很明確。”
但是,這也不代表單純的互聯網公司會被麥剛一棍子打死。“我也會看,只是很難發現亮點。保持學習和一種敏感度,萬一這是個最后的機會呢?但是從概率上來講,是個小概率事件。”
過去幾年,麥剛累計投資了近50多個公司。“死掉的有大概1/3,不死不活的1/3,退出或者不錯的有1/3。我從來不去換掉創業者,死就死了,虧就虧了,這個自信和寬容還是很重要的。”他對創業者幾乎來者不拒,無論相識與否。做投資這么多年,有一兩單項目發生過不愉快,但麥剛認為,只有極少數創業者會心懷不軌地來騙錢。
他喜歡投資年輕人,他們心態開放、陽光。“人老了容易灰暗起來。”如果要麥剛總結自己的投資邏輯,比如如何看人,他重視三條:一,人要足夠聰明和執著;二,創業者必須是很好的領導,能夠識人、帶人;三,敢于認錯,有彈性。
只是,項目來源太多,而真正用心寫商業計劃書的創業者又寥寥無幾,這讓他很苦惱。而稍微好一點的項目,或經媒體曝光后,幾乎就很難再投資了。很大部分原因是創業者自己就有點飄飄然,如果投資人再一哄而上,價格就會被推上去。創業工場一般的單筆投資額都在50萬到500萬元之間。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