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急速膨脹的市場規模,一邊是淘金貸、優易網、哈哈貸等網貸平臺卷款跑路……自2007年國內首個P2P網貸公司出現以來,關注與質疑的目光已經伴隨這個市場長達六年之久。而“滿月酒”慘變“散伙飯”的眾貸網則成為P2P市場野蠻生長的典型代表。參與者魚龍混雜、公司治理混亂、監管規則缺失,為這個新興的行業埋下一個又一個不定時炸彈。
P2P網貸公司頻頻夭折
未滿月就夭折,P2P網貸公司眾貸網就這樣“隕落”。4月2日的凌晨,眾貸網發布公告《致投資者的一封信》,表示自己已經破產,并喊口號稱不會做跑路者。從那天開始,網站內容不斷刪至空白、在線客服頭像不再亮起,只剩下“熱烈慶祝眾貸網盛大上線”的紅色標語孤零零掛在上方。半個月后再次搜索眾貸網,點擊打開網頁只會提示錯誤,表示域名無法解析,眾貸網就這樣徹底消失在公眾視野。
沒有了眾貸網的網絡貸款平臺還沒來得及恢復平靜,就在8天后,4月10日,城鄉貸在其網站掛出歇業公告,表示“城鄉貸網站即日起歇業。在此之前惟一一名投資者的本金加利息都已提現”。
不到10天,兩家網絡平臺相繼宣布破產、歇業看似“巧了”,實則是情理之中。 對于破產的原因,眾貸網公告稱“由于管理團隊經驗的缺失,造成了公司運營風險的發生”。一位在“眾貸網投資人維權群”中的投資人王先生(化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其實在當時投標之前自己就有些疑心,一方面是在運作中的網站相當冷清,連續多天都掛著同樣的標語,感覺經營很慘淡,另一方面在線客服相當不專業,連普通的投資人都不及,只能用一些‘模式化’的語言去回答”。這仿佛也印證了管理團隊經驗缺失的表態。
不過,對于“圈內人”來說,網貸平臺倒閉并不是個例,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在眾貸網和城鄉貸之前,淘金貸、優易網、安泰卓越等多家網貸公司先后曝出跑路丑聞。就像市場人士說的那樣,“眾貸網也不會是最后一個,還有大量的網貸公司正在重復著眾貸網的‘玩法’”。然而,網絡貸款公司為何接二連三倒閉,這其中存在的問題引人深思。統計顯示,目前國內線上和線下P2P模式的小額信貸服務公司已達2000多家,然而其中良莠不齊,很多平臺可能只靠幾千塊租來一個系統或者幾個大學生租個房子、幾張桌子、幾臺電腦就成了一個網貸平臺。而眾貸網這類P2P網貸公司,雖然注冊資金達1000萬元,但其只是花了10元購買的網站模型,這種過于簡樸堪稱“簡陋”的運營模式不禁讓人生疑。
參與者魚龍混雜
眾貸網、城鄉貸等P2P平臺的不幸夭折,映射了國內網貸市場的混亂現狀。我國P2P網上借貸平臺自2007年興起,彼時一年成交規模約為2000萬元。而截至目前國內已有2000多家P2P網絡借貸公司。根據安信證券的報告,2012年以來整個網絡借貸行業的成交量估計將高達200億元。短短六年光景,P2P市場交易量增長約千倍!
事實上,P2P這一概念是舶來品,其英文Peer to Peer的縮寫,意即“個人對個人”,網貸公司只是扮演了“媒人”的角色,為借貸雙方提供一個互相展示與借貸的平臺,由于進入門檻低,審批手續比較簡單,難免出現渾水摸魚的亂象。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以來涉嫌跑路的網貸公司,就有貝爾創投、天使計劃、淘金貸、給力貸、螞蟻貸、眾貸邦、優易貸等。融信財富CEO吳顯勇表示,網絡貸款目前還處于自由發展期,國家沒有具體的法律政策來監督管理,準入門檻低是造成網貸行業魚龍混雜的一個主要原因。
有句話網民們耳熟能詳,“在網絡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正是由于網絡的虛擬性,為P2P這一市場帶來了更多的真假莫辨。有惡意卷款跑路的平臺老板、經營不善而致倒閉的倒霉創業家、故意借錢不還的老賴……而最受傷害的莫過于出借資金的投資人。
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秘書長白澄宇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P2P市場目前現狀是真假難辨、魚目混珠、渾水摸魚。真正的P2P只是為個人間借貸提供中介信息服務。由于網貸平臺缺少有效的外部監督機制,完全靠P2P平臺老板們的道德約束保證業務的合規性,道德風險是存在的。近年來關閉或跑路的P2P平臺,不是惡意欺詐就是缺少基本的謹慎負責態度。
有投資者爆料,網貸平臺購買或租用模板的費用并不會很高,一些小型的P2P網站沒有很高的運作資本,花幾千元就能租用一個模板,稍加改造,就能上線運營。然后制作一套假公司證件或套用其他公司證件,憑此注冊一個域名并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合作;接著就給網友類似于“秒標”的好處,投資者上鉤后將資金打入網站在第三方平臺的個人賬戶中,最后將資金提取出來直接跑路。
北京商報記者從眾貸網投資者方面了解到,眾貸網的模板就出自于另一家P2P平臺——貸齊樂。當初,貸齊樂還曾將這一事件作為營銷新聞發布在官方網站上。然而,在眾貸網倒閉之后,貸齊樂迅速刪除了這條新聞。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P2P網貸行業的整體增速很快,平均每天有一家平臺貸網站上線。與高速發展不相匹配的是,P2P網貸行業在信息披露、宣傳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規范之處,不少P2P網貸企業涉嫌超范圍經營,在異地經營、擔保資質等方面也存在較多漏洞。“更為嚴重的是,一些不法分子打著P2P網貸名義,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之實。”黃震說。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所副所長、小額信貸聯盟理事長、被稱為中國小額信貸之父的杜曉山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P2P平臺的本質是提供居間信息服務,借貸行為是投資人和借款人之間的行為。而目前國內P2P平臺不是純粹的信息服務者,而是將投資者的錢放在P2P可以控制的賬戶中,一些居心不良的平臺以此實現非法吸儲、非法集資的目的,這顯然是觸犯了法律。“個人之間的借貸交易資金原本應該在個人賬戶之間直接支付和結算,但目前P2P平臺為了方便交易,都在機構自有賬戶中為客戶設置了虛擬賬戶,客戶資金是經過機構賬戶在支付結算。在這種支付結算方式下,無論是機構道德原因還是經營不善導致的機構倒閉和資金虧空,都有可能給客戶造成損失。甚至,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這種支付結算方式也為龐氏騙局提供了便利條件”。白澄宇補充道。
界定不清監管缺失
在采訪過程中,多位專家表示,國內的P2P市場界定不清,本來只是為個人對個人的借貸搭建一個平臺,但是很多網貸公司已經介入到交易本身。
北京商報記者對比了國外的P2P網貸公司與國內的網貸平臺發現,在為借款人放款時,借款人需要向小額貸款機構提交自己的信用證明以及借款用途,小額貸款機構再和網貸公司合作,由網貸公司將貸款審核后將公開信息公布到網上,一系列流程都相對嚴謹。國內的網貸公司一方面沒有牌照,另一方面也沒有任何機構對其進行監管,所以風險就會不斷地積聚。
黃震直言,其實P2P網貸平臺本身就有些界定不清、概念模糊, P2P網貸平臺必須是基于互聯網并使用P2P技術的信息中介機構;不能把所有“個人對個人”的借貸行為都稱之為P2P借貸,更不能接受“純線下P2P”之類蒙人的說法。
另有P2P業內人士表示,嚴格來講,P2P是利用互聯網和點對點信息技術開展的個人之間的信貸交易,平臺只是工具和信息服務中介。線下是開門店,若以非開放的后臺互聯網和點對點技術運行,也還算是P2P,但成本比線上大,但卻很難盈利,所以如果給P2P平臺更大的業務范疇,應由有資質的機構參與。
其實,P2P網貸公司屬于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機構的三無行業,目前各家網貸公司的管理模式也是風險自控,頗有“各家自掃門前雪”的意味。一位網貸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網貸處于自由發展時期,國家沒有法律法規來監督管理。從我們自身來講,就是更嚴格的審核借款人的信用和資質,加強信息披露,也接受市場和投資者的監督。其實我們從業者很希望有機構來管理,或者進行一個范圍的界定”。
據了解,網貸公司最關心的也是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問題。央行近日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分支機構盡快選取首批接入征信系統的小貸公司與融資性擔保公司,這意味著小額貸款公司與融資性擔保公司,已正式成為央行完善健全征信系統的新監管對象。不過,這兩年非?;鸨腜2P網貸業務,卻仍游離在央行征信系統之外。目前,央行征信中心數據庫已經收錄了超過1800萬家企業和8億的個人信用信息,但P2P網貸公司并不在建設范疇。
回歸到最后,還是因為P2P網貸公司的身份問題。如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都算金融服務機構,是金融行業,但是P2P這些目前定位不是金融行業,也不是金融服務公司,僅僅是互聯網的信息服務公司。
據公開資料顯示,為了防范風險,目前P2P網貸業內正在自建征信數據庫,有多家公司已經聯合建立了一個違約借款人的“黑名單”,以此讓P2P網貸公司識別風險。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