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關于可穿戴式設備和大數據結合在未來改善用戶的健康狀況,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反饋,同時有很多朋友提出怎樣在市場破上冰,因為一個好的概念變成產品到最后變成商品,太多的壁壘要去突破,即使看到了未來的方向,也有可能死在黎明前。
現實是在大量的硬件領域的創業者,看到可穿戴式市場的火熱,積極投身到這個領域中,并希望產品一投放,便引起一片喝彩聲,投資人追捧的同時伴隨著用戶的爭相購買。但市場的反饋往往反饋非常冷淡,所以創業者必須面對的挑戰:在一個全新的領域,怎么讓市場去接受我們,怎么聚焦一點來突破,讓大眾去接受并且樂意去主動傳播?
今天我就來談談,如何從最開始的市場分析、需求分析、產品設計到市場傳播去談如何把一個好的概念商品化的過程。
0523從業者自述
穿戴式設備的市場在哪里
首先我們在去年獲得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時間生物學實驗室的授權,實驗室從上個世紀60年代,就在全球范圍內和各國醫學實驗室和醫院合作采集相關人群各種體征值(血壓、血糖、血氧、激素、心率、體溫、呼吸頻率、BMI指數等)在不同年齡性別人群的變化規律,并建立的不同人群的基準值和異常波動與中長期疾病風險的對應關系。我們非常興奮,因為隨著可穿戴式設備、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逐漸成熟,讓普通人提前發現疾病征兆預防“未病”的時代來臨了。
對于可穿戴式設備來說,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在國內外早前就有遠程體征監測設備,當時產品的誕生背景主要是針對顯著病征狀況的病人在家的實時監護,當病人體征異常時由醫院專業人員進行相應的判斷并響應。但是這類設備適應人群范圍小,同時需要有專業機構的人力支持,無法滿足大規模人群并發數據的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可穿戴式設備走傳統的模式是無法滿足大規模人群的使用。
而從傳統的醫療服務模式的角度,當我們身體感受異常時去醫院檢查,數據結果出來后醫生根據檢測的數據做出相應的判斷,然后根據情況給出相應的治療建議。但是當我們有體征感受時,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介入期。而對于可穿戴式設備來說,如果作為醫療服務模式的中一個設備環節,必然面臨兩大難題:1、醫護人員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可穿戴式設備產生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2、設備檢測精度的誤差帶來的誤報和漏報導致傳統醫療服務體系的排斥。
因此我們必須清楚的意識到,傳統醫療服務體系和穿戴式設備滿足的是兩種不同的市場需求??纱┐魇皆O備雖然在檢測精度上存在誤差,但是可以連續的獲取使用這體征數據,連續的數據往往是對身體狀況的持續反應,這樣我們就能及時發現體征的異常變化情況,在病癥形成之前進行預警。因為面對的是不同的用戶需求,自然要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可穿戴式設備的價值在于數據的連續性來解決用戶檢測的隨機性和檢測誤差的干擾,分析是建立在使用者規律的建立以及和同性別年齡人群基準值的對比來發現健康狀況的異常。
如何選擇切入點
從基礎理論和邏輯上都很清晰,如何形成產品?解決什么樣人群的問題呢?這就成為我們面對的最大的挑戰。雖然我們的合作實驗室能對多種體征數據進行分析,但是從哪里入手,我們選擇了幾個標準來幫我們判斷選擇:
1、 此類體征數據采集相對容易。
2、 采集的數據可以作為主數據獨立分析出中長期的健康狀況風險
3、 面對的需求人群足夠多,并且現在的工具和服務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
綜上所述,我們選擇了從血壓和心率的數據入手,上述3個特點得到較好的滿足。根據衛生部的報告,中國有2.6億高血壓患者,相當于35歲以上人群每3人中有一人有高血壓癥狀,而病情知曉率只有30%,還有70%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經患病。這些高血壓患者如果不及時發現和治療,就會得各種伴生性疾?。褐酗L、老年癡呆、冠心病、腎病,而其中中風和冠心病引發的猝死情況占猝死人群90%以上的比例。
因為體征測量相對復雜,對一個創業團隊來說,重新去設計一款全新硬件產品并不現實,在沒有對市場和價格進行相關的測試,貿然投入上百萬的資金開發一款新的產品,也是對資金的不負責,于是我們對現有的血壓計進行改造,增加數據傳輸模塊,只有減少用戶的參與環節,數據才能更豐富,可分析價值才會越高。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