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我在一場和微軟合作的手機操作系統大賽上,看到了一個有意思的年輕人,研究生還沒畢業,冒著不回去開題、被導師批評的風險來展示自己的作品——一款完全由他一個人設計開發的游戲,我當時就給我的助理發短信:“把這個孩子攔下來,讓他別回學校了,我給他10萬元,今天就打到他賬上。”
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找到那些有天賦的創業者,他們所擁有的天賦并不是要有多大能耐,而是他們覺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非常獨特的事情,然后從核心用戶群中發現自己的價值。
移動互聯網是給不用電腦的人準備的
由此來看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投資。移動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互聯網企業在用戶人群上非常不同:傳統互聯網用戶受教育程度較高,收入較多,有很多獲得信息、進行娛樂的渠道;而移動互聯網用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沒有接觸過電腦。
以美發師為例,我們所投的一家企業就在為美容美發行業的創業者提供一些移動應用,幫他們對發廊進行管理,比如對輔助的洗發工、保潔員的排班和調配。有數據顯示,一個美發師要做到總監或首席美發師,除了技術外,固定用戶的數量要達到400-500人,才能保證每天有一定的客戶量。他們不會記得每一個客戶上一次的發型,同樣他們沒有時間泡在電腦上,但他可以隨時從手機里調出客戶資料,隨時推送相應的服務信息。
這些解決方案并不需要平移到PC上。我們常常是在創業者所做的項目中發現機會,在年底進行投資項目總結的時候,才找到了趨勢。
我們在2012年投的幾個項目中,也看到了一個趨勢。到年底,我們發現所有的項目有一個共同點: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是小型企業,比如美容美發行業的企業以及一些小型的工作室。傳統的互聯網應用從來沒有以這些小型企業為服務對象。原因是這些企業比較小,不需要局域網和ERP。
此時,移動互聯網的優勢就特別明顯。比如旅游行業,導游都歸屬某個旅行社,但一個旅行社不可能找齊所有語種的導游,所以很多導游都成了個體戶,數量龐大。移動互聯網可以幫助他們通過手機管理自己的旅行團,一按手機,可以把集合的時間和地點同時通知到一個團的幾十人、上百人。甚至在找不到某個團隊成員的時候,用某個按鍵就可以發送信息聯絡。
相比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更多地吸引了大城市以外、邊緣和貧困的人群。我們過去所說的,“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上網。”在互聯網時代其實并未實現,在移動互聯網平臺上才有機會實現。
分析報告里沒有趨勢
我們自己的投資實踐證明,光看分析報告是看不到趨勢的。
創業者都是從非常小的點子開始的,我們并不期待一個完美的項目,而是希望和創業者一起從頭開始,一起構建商業模式。我們投資的很多企業是我們在和創業者的互動中發現的。
比如,在北京至少有5、6千個手里有300套房的房東,這在中國任何房地產市場調研報告中都找不到,當我們的創業者告訴我這個數字的時候,我都不相信。我們所投資的一家企業卻表示,現在只針對那些手里有300套以上房產的房東提供服務,一些更小的房東他們還沒有“精力”去服務。
據我們后來的調查,實際規模還超過這個數字,市場的確很大。為這些房東提供服務的軟件自然會成為市場競逐的目標。如果我們沒有遇到這些在房地產行業里摸爬滾打五六年的創業者,也看不到這樣的機會。
所以,機會并不是在研究報告和趨勢分析里做出來的。我們就生活在創業者當中。我們的團隊會和創業者一起尋找機會和價值。這樣,一方面找到了投資機會,另一方面提升了項目的質量。作為投資人,當創業者和我們的優勢利益捆綁在一起的時候,他的項目才更容易為市場接受。
我們天天在找項目,從找到一個好項目,到最后敲定簽約,中間會發生很多狀況。在投資之前我們會做很多數據分析,會有各種分析結果出來,可能會比較好,可能會不太好,這個數字差一點,那個數字好一點。但面對這些,創業投資不能糾結,贏就是贏,輸就是輸,活就是活,死就是死。
也許這和我的背景有關,大部分投資人都有著投資和財務的學歷背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或技術的工作經驗,很少有我這樣從中央美院退學后在英國學習營銷,經歷多次創業后轉為投資人的。我喜歡投資這種早期項目,我不大喜歡那種大企業,那種兩三百人的企業我沒感覺。我喜歡做新的東西,這跟做藝術差不多。藝術靈感第一天找得到,第二天不一定就能找到,這跟早期創業者非常像,而且藝術家之間競爭非常激烈。
投資早期企業是為了高回報
我不喜歡“孵化”這個詞。我認為溫室里孵化不出大樹。孵化企業,不光我們要投入,企業也要交錢,有的企業進了孵化器之后20萬“入駐費”全是自己出的。
我認為中國比美國更需要創業孵化器,美國年輕人愿意選擇去創業車庫工作,因為蘋果、谷歌都誕生在這樣的環境里。中國的求職者都缺乏安全感,他們還認識不到小企業的價值。這與美國創業者所認同的“車庫文化造就偉大企業”是不同的。這種文化氛圍和創業生態環境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形成,而且最終需要通過政府的體制改革、稅制改革才能根本完善。
入駐起點創業營的好幾個企業原來都在商住兩用樓里,他們告訴我,有些求職者進了企業所在的小區,打電話核實了地址,結果企業等半天也不見求職者按門鈴,回電話去問才知道,求職者得知企業在商住兩用樓里辦公,連面試都不屑一顧就離開了。
起點創業營里有大量的公共設施,包括大型會議室和洽談室等等。他們可以有一個像樣的辦公地點,我們過年的時候裝修,裝修還沒有全部完工,有些創業企業就要求提前搬進去了。
我們每周有大量的活動,有些活動是我們贊助的,有些是草根創業機構舉辦的。我們也有創業公開課,我們請了很多成功的創業者、投資人和對早期創業有感覺的人,來分享他們的經驗和經歷,請他們做點評、對項目進行會診、做創業教練。我們的內容與商學院的內容有所不同。商學院是為了培養職業經理人,而我們則是在培養草根的獨立創業者。
這樣的生態環境花了我們很多精力,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早期創業如果沒有一個項目池的儲備,不可能有很多成功項目。對我們來說,項目越多,我們找到好項目的機會就越多。所以,我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打造中國的創業生態圈,在創業者中建立我們的品牌和網絡,讓大量的早期項目向我們匯聚。
當然,孵化不成功的項目也有很多。大部分企業進來以后享受了大量的資源,最后沒有帶給投資者任何回報。創業營更像兵營,把創業者聚集起來,讓他們有壓力地往前走,而不是被投資人養著、哄著。我們的使命是幫助創業者生存下來,找到團隊,開發產品。但我們的本質是追求高回報,雖然我們90%是在做“慈善”。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