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給自己產品吹上幾個他人還未吹過的牛皮,然后不停的炒作,成功上個IPO,就可以發財”,聊天中,小謙哥哥是如此看待當前互聯網冰川一角中的創業。
這樣的行為,在互聯網中并不少見(包括但不限于今年成功上市的58同城)。無數創業公司證明自己已然成熟的舉措,就是推動公司IPO進程。IPO之后,持有公司原始股份的眾人,的確在財富收入上擁有了大躍進,發財了。
IPO,終歸是漸漸不差錢的大型創業公司才又資格提及并付諸于行動中的事情,不少還未推動公司IPO進程的企業,在財富大提升的夢想中,都是通過傍大款,求收購的方式實現。作為新銳問答社區,有評論作者最近認為知乎最后的命運可能不是入贅百度,就是填充騰訊。但小謙認為,知乎尚且處于一個求穩待突破的創業成熟期,雖然離IPO太遠,也尚未到達要求收購、傍大款的時候。
知乎發展遇門檻 創新工場作用甚微
起先,知乎采用嚴格的邀請注冊制。這樣的用戶機制導致小謙去年初涉互聯網之時,敲門敲出的都是黑臉大漢的死板回復。也就在那段時間,新銳媒體直指知乎痛點,知乎隨后也變得越來越開放。
知乎為何開放?以李開復先生為首的創新工場元老們,通過像創新工場旗下產品知乎導入他們大佬級別的資源,讓知乎一開始就有了不少的底氣。
但這樣的紅利期卻相當短暫,人家大佬級別的大佬資源,大多數也都是業內鼎鼎有名的人物。正如螞蟻窩中螞蟻萬萬千,蟻后又有幾個一樣,大佬資源可以作為知乎拉動平臺用戶發展的優勢,卻注定無法將知乎成為一款主流問答社區。
知乎要改變,先從入門檻開始,于是在知乎開放注冊之際,小謙屁顛屁顛先去占了一個位置,生怕明天知乎又改變主意,缺失了進入知乎那個高質量問答社區中學習的機會。這樣一種抱著那種受教于大佬知名人士的心態,不少此刻的知乎用戶都有過。
此刻,知乎注冊開放之后,對于知乎可能會淪為廣告社區,缺失高質量內容的質疑也應聲而起。在時刻關注社區內容管理運營的情況下,廣告并不是知乎發展的最大制約。知乎直接尚未踏過的門檻,是其發展初期就埋下的炸彈。
“知乎用戶大多數都是IT業界人士”,之前有評論人士曾經對知乎給予過如此評價。這樣的評價是雙向的,一方面能夠凸顯出知乎在IT業界人士這類處于整個IT界中上層次服務方的地位,另一方面卻顯露了知乎用戶還是小眾,尚未大眾化。
小眾吧,IT業界人士這類人群有些精明,很多互聯網營銷炒作方法幾乎都可以大程度免疫。說句難聽的話,就是“錢不好騙”,這樣又怎么推動知乎的商業化呢?內容,放在提升用戶質量上,是好東西,放在商業化上,價值或許會要大大貶值。作為創業平臺,知乎的精英團隊,自然不大可能一開始就為產品提升輿論價值,然后榜巨頭大腿,求收購。
知乎前期的大佬專家們,不少都是活躍在IT、媒體界的,如何走向大眾,是知乎要成為主流問答社區必須邁過的坎,前期的“紅利”制約了知乎的發展,也給知乎運營團隊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但開放的背后,的確能夠進一步促進知乎用戶廣泛性發展。
知乎就是信息集合 巨頭可以愛我但不要強迫我
知乎日報以及安卓蘋果兩大平臺的手機客戶端,將高質量的精選內容推送出去。從一個普通的知乎問答看,問題本身需要用回答內容,方能凸顯出問答整體的內容價值。知乎的問答,整體上是一個擁有發散性思維多維性格人,碎片化的精辟內容,長篇引經據典的神回復,符合互聯網信息的發展潮流,讓一個典型的知乎問答能夠成為信息集合。
之前,我們通過百度知道、soso問問等問答產品中,是否有出現過明明是同一個問題,卻要打開多個相同問題的鏈接,方能結束問答內容搜尋?知乎逐漸的改變了人們的這一習慣,他們提供了一個“百花齊鳴”的分享平臺,朝著成為信息集合的方向努力。
這樣的方向,不僅可能有利于知乎目前而言就可以完美商業化的進程發展:編輯知乎精選內容,整合結集出版傳播。也有利于,知乎大力推進用戶大眾化進程。從這樣的方向來看,我認為知乎方向談不上錯誤,更不適合在此刻就開始談論要被誰被誰收購收留。
盡管創新工場在拋棄資金方面的因素,對于知乎的作用正在變得越來越小,但小謙認為知乎處于成熟創業期,目前處于一個尋找正確的發展戰略,為成熟之后的突破擴張期奠定基礎的時刻,這個時候或將決定知乎的命運。在言論品牌在信息價值中的地位不斷攀升的時代,知乎對于百度阿里騰訊這些巨頭的價值已經很大,我認為知乎還有機會成為不依附巨頭們的新銳問答社區。面向巨頭,我認為巨頭可以肯定知乎的價值,但不要過大程度的強迫他,可以跟隨創新改進,卻不要逼著知乎被收購,這將會真正意義上阻礙我國新銳問答社區的發展。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