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簡介:
不滿百人的“04”團隊,自研制出我國第一臺萬門數字程控交換機(HJD04)的20余年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軍隊及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30余項,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先后被評為“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先進團隊、全軍科技創新群體、全軍人才培養先進單位,光榮出席全軍、總參英模代表大會。3人榮立個人一等功,17人次榮立個人二等功。
“上!軟交換信息安全系統一定要上!”
上,沒有經費支持,缺少技術積淀,一旦鎩羽而歸,多年積累的榮譽化為烏有;不上,按部就班,小步慢跑,逐漸更新,“守家過日子”的技術底子足夠雄厚,光環依舊閃耀。
2008年的一個深秋雨夜,在信息工程大學信息技術研究所會議室里,院士、教授、工程師、助教、研究生等二十余人“坐而論道”已近五個小時,觀點碰撞、問題剖析、風險評估……無論職級和資歷,大家已經攪成了“一鍋粥”。
連續抽了兩支煙后,時任研究所總工的陳鴻昶教授“拍桌子”呼吁。
最終,大家達成集體共識,急戰場之所及,迎難而上。
一個決定為何如此之難?這還得從他們的發展歷程說起。
該所之所以被稱為“04”團隊,是因為就在二十年前成立之時,以鄔江興院士為首的計算機專業年輕創業者們“跨界”搞通信,研制出我國首臺大容量程控數字交換機——HJD04機,打破了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帶動了我國通信產業的群體突破,書寫了中國通信史上的傳奇。
十年后,網絡信息安全領域種種不安跡象頻發,“04”團隊臨危受命,憑借對網絡通信技術的深入了解和雄厚積淀,團隊歷經五年攻關,一舉攻克了這個曾被業內認定是“不可能實現”的難題,為國家電信網絡疆域構筑起“鋼鐵長城”。業界專家贊嘆道:“只要給你們一個縫,你們就能撐開一片天!”
2009年,該成果與創業時的04機一樣,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8年夜里的那個“決定”做出之時,正值成果實戰應用“如日中天”,收獲好評如潮之際。
軟交換網絡與傳統數字交換網絡采用不同的技術模式,剛剛戴上榮譽光環的技術專家們要變成“小學生”,“家底”要變成“沒底”,承擔的未知風險難以估量!
這,就是當年站在“十字路口”時大伙兒心里的“糾結”。
但,使命重于泰山。要想打贏明天的戰爭,就必須超前建設作戰力量。軟交換技術作為下一代電信網的演進方向大勢已定,冒險出擊,即使被打回原點,“04”團隊無怨無悔。
決定一出,聞令而動。自籌經費開展關鍵技術攻研,抽調骨干力量潛心設備開發,組織協調兄弟單位開展運行試驗,步步緊逼,打出信息疆域的尖兵風采。
項目組成員依然難忘,在上線調試的四個月里,為了設備能夠早一天發揮作用,他們沒有休過一個周末,平均每天睡眠不足5小時,除了承擔自身設備的測試和完善任務,還通過現學主動包攬了協作方的設備運行監測任務,為的是即使協作人員缺位也能保證調試工作全天候運轉。
事后,協作方工作人員十分不理解的問:“你們這些技術‘大拿’,單位到底給你們多少加班費,值得你們這么努力?”
一如當初。他們的腦子里,始終烙著為國家和軍隊勇擔當的責任印記,他們的行為模式中,戰斗姿態成為了一種常態,他們的從事風格中,唯有團隊與責任兩個關鍵詞。
啃下硬骨頭。今年,他們完成了這次完美的技術“轉身”,在網絡迅猛發展的“油門”面前,為國家提供了高效的“剎車”利器,用實際行動實現了我國信息安全體系建設“裝備一代、儲備一代”的戰略構想。
團隊帶頭人鄔江興院士秉持這樣的理念:“今天的先進不等于明天領先,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只會被淹沒在時代的浪潮中??缭绞絼撔滦枰冀K有一股創業者的激情,向自己開刀,向不行說不,走出一條‘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道路。”
據悉,04團隊的最新成果已通過2013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終審,團隊榮譽冊上即將書寫下第4個“國一”的輝煌。“04”團隊,正如寓言中非洲草原上的獅子和羚羊一樣,每天太陽升起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奔跑,在無所謂前方后方、戰時平時區分的網絡疆域里一路奔襲,沖鋒奪隘,戰果豐碩。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