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唯一的民營大學生創業園——秦淮區光華科技創業園,3年來入駐的65家“大學生公司”,不僅“活”得好好的,還有10多家公司通過了省民營科技企業認證。
記者昨在光華科技園5樓的米修文化藝術公司看到,4張辦公桌、幾臺電腦就是全部“家當”。老板邵文勇、他的女朋友和弟弟等4人就是全部員工,公司面向中小學校承做各類展板、提示語、校旗、浮雕、壁畫的形象設計,南京的漢中路小學、盲人學校、浦口三中,鎮江的實小,都曾是米修的客戶。“現在學校越來越注重校園文化,我們連設計帶施工,一年能賺好幾十萬呢!”
相比米修的“啼聲初試”,進園區3年的泰之聯無線科技公司已成長為“科技小巨人”了。公司二樓展板張貼著殲10、蘇27等戰斗機的圖片,他們研發的機載雷達模擬目標測試儀,用在了這些先進戰斗機上。畢業于浙大的大學生老板介紹,剛進來時銷售收入1000多萬元,園區發現他們有幾十項專利,立馬包裝成ppd,招投標時一投一個準,今年的銷售額有望達到1.5億元。
“米修和泰之聯代表了入選園區的兩類企業:一類現代服務業,一類科技小企業。”光華創業園董事長劉洪辭介紹說,大學生創業,“選項”是第一步,園區專門成立導師團,對投資項目遴選,要么具有自主專利技術,要么是提供新的服務模式。“比如有一個投資要搞房屋中介,我說不行,你這是低端服務業。后來幫他策劃轉向面向大學生租房的‘膠囊公寓’,取名‘蟻族’,如今在鬧市區已盤下800個床位,通過網絡呼叫訂房、租房。這就是服務創新!”
第二步是組成團隊。“一個企業要成功,除了研發能力,還得有市場營銷、企業管理、財務管理、法律服務、人力資源、社會公關這六個方面,這就是1+6的企業架構,大學生公司再簡單,也得‘1+2’:自有技術+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園區就是幫助大學生建立合適的團隊,并盡可能地‘外包’初創期的企業管理。”
光華創業園建立了28人的管理隊伍,分為財務、人事代理、天使基金,加上食堂、咖啡廳、快捷酒店等,服務人員近百人。大學生拎包創業,復雜的財務事項、報稅納稅、申領政策性貸款等瑣碎、專業而費時的工作,都可由園區打理,這就大大地降低了企業人工成本。因此,園區大多是幾個人、十來人的小公司,服務外包后專心核心業務發展。
“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財務代賬、人事代理,全面掌握大學生公司的運轉,及時地施以援手,不讓公司在‘黎明前’死掉。”劉洪辭介紹,大學生創業要過兩關,即資金關、心理關,往往在研發投入了、訂單有了,發現手頭沒錢了,生產起不來,工資發不出,企業很可能一下垮掉。這時園區積極介入,利用500萬元天使基金給企業注資,由于了解其運營,企業上午打報告,下午錢就能打下來。“1分錢逼倒英雄漢,沒有這500萬元在園區轉,65家企業最起碼死掉一小半!”
據介紹,三年來,光華創業園大學生公司的營收從1億多元激增至三四億元,園區也從企業服務收入中收獲頗豐。劉洪辭說,他還“近水樓臺”地對4家科技公司進行了風投,一旦這些企業上市后必有豐厚回報。對此,秦淮區委常委、總工會主席汪祥明評價說,通過創立一套機制和模式,實現了園區和大學生公司的共同發展。而有關專家認為,這一探索,對一些只顧享受政策、強調指標的政府和高校園區,很值得借鑒。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