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12點,知乎發起了一場出版眾籌,在美團網上招募1000位聯合出版人,每個參與者需要支付99元的眾籌款,而回報則是這本明年正式出版的書上將會印有自己的名字。
雖然知乎對這次活動之前并沒有做太多預熱,只是在“知識青年”的專欄上發了篇預告文章,但就是這個帶有試驗性質的嘗試卻讓人看到了知乎粉絲的力量:開始十分鐘不到,限量的1000本就被熱情的知乎死忠粉搶光光了,而在知乎站內關于這次活動的問答討論中,也不斷有出手慢的用戶懊惱自己沒有搶到。
這次眾籌出版的是一本名為《創業時,我們在知乎聊什么?》的書,是將知乎運營三年以來將有關創業的問題和回答整理而成并結集出版(當然人家已經取得了提問和回答者的授權)。因此這更像是一本從頭到尾都通過眾籌完成的書:內容來自于知乎網站上用戶所產生的問答記錄,而篩選的編輯就是知乎的點贊機制;到了出版環節,1000名知乎用戶成了這本書的聯合出版人。
有人吐糟這次搶知乎的書就像搶小米的手機,這一說還真有點像。如果從眾籌的角度來說,知乎這次出版眾籌所提供的物質回報很難說能達到99元的價值,但從網頁上發布的信息來看,知乎將計劃出版的這本書分為“眾籌典藏版”和“標準版”兩種,這次發起眾籌的即為“眾籌典藏版”:不在任何渠道銷售,并將為聯合出版人定制印有自己姓名的封面。
當然僅是這些“浮夸”的因素可能還不夠引起這么多的用戶燃起掏腰包的熱情,在知乎的網站里,也不斷有用戶針對這次活動提問,大多圍繞在“值不值”和“怎么看”,有一位用戶的回答還比較有代表性,摘錄如下:
“1.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他人付出;
2.對自己有幫助的,要心存感恩,適度回報;
3.付出一點點,參與一個新概念(雖然也許只是包裝的),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最后,這年頭,100塊還算錢嗎?”
這賣的哪是書,這賣的分明是榮譽感和歸屬感。先不論對知乎的主流用戶來說,這100塊錢是不是還算錢,但對他們來說(包括我),在使用知乎的過程中,都收獲了很難被物化的東西,也在這種收獲中,形成了別的互聯網品牌比較難以達到的品牌忠誠度。比如很多用戶都曾經在知乎中表示可以接受知乎在不影響用戶體驗前提下的商業化,甚至接受付費使用或者捐助。
提到知乎,如何做到足夠的高質量之外,外界對這個網站的關心點還會集中在如何盈利上,雖然拿有A 輪投資,但盈利畢竟是遲早要面對的問題,不知道幾位創始人是否會從這次活動中收獲到靈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