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國企;1990年代,外企;2000年代,互聯網;2010年代,創業,“職業溫度”不停變換,如何端上一只“金飯碗”是件難事。
西門子移動裁員、轉售;摩托羅拉被谷歌收購,裁員,研發部門退出中國;諾基亞裁員,被微軟收購;HP全球裁員……
十年前,如果你在上述任何一家企業工作,你的同學、朋友和親屬都會投來羨慕的眼光。你有足夠的假期,出差住四五星級酒店,偶爾還可以出國培訓,這就是所謂的“金領生活”。
然而這兩年大家又一窩蜂地去報考公務員,很多家長對此的說法是工作穩定,可以養老。但是我們的家長太健忘了,往前看20年,一個國企員工不會想到十年后他會下崗;而往前看50年,沒有哪一個熱門職業是常青的。在一個快速發展的年代,一切眼前的繁華最好先以5年期計算。
1980年代:國企技術人員,那時候最吃香
李麗/60后/國企工程師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雖然個體戶已經成了萬元戶,但是并不令人羨慕。那時人們追求的是穩定和體面。最熱門的職業有新聞媒體、高校教師、國企工程師等。
53歲的李麗(化名)做了30多年的工程師,再有兩年就要到退休的年紀了。
80年代初,機械行業盛行,那時候流行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正是在那樣的大背景下,李麗在高考時選擇了機械行業。
“畢業后,班上所有人都去了各種大型國企,南汽、南化、汽輪電機廠、華電……最次的也是建筑公司。”她對現代快報記者說。
整個80年代,工廠都是令人羨慕的地方,“真不是夸張,那時候能進入一家大型國企,簡直是夢寐以求,比現在考上公務員都要興奮。”
和所有職業一樣,李麗剛畢業時只是個“技術員”,但因為是大學生,所以是“干部”編制,之后就一級級考,最終順理成章成為了“高級工程師”。
不過,好景并不算太長,90年代中期,計劃經濟開始轉型為市場經濟,各種商業行為逐漸增多,“最早進入市場經濟并且發財的,就是當初找不到工作的那批人。”
到了90年代末,越來越多的工廠由于產品落后、設計落后等原因退出舞臺,很多國有企業開始關停并轉。工廠的衰敗,自然影響到了工程師的“地位”,慢慢的,工程師也不再是80年代的那個“香餑餑”了。
雖然李麗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但工程師當年的那股子“傲勁”,早已沒有了,她甚至還鼓勵自己的孩子試著去做做生意,那是當初她曾“看不上”的行當。
1990年代:能去外企工作,倍有面子
趙安/70后/私企老板
到了90年代,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薪酬和工作前景成了人們求職時的首選。最熱門的職業也由此變成了外企、機關、金融(銀行、證券、保險)、海關、稅務等行業。
在40多歲的趙安(化名)看來,外企的光環正在被日益崛起的民營企業以及競爭力越來越強的央企所遮蓋。趙安的第一個東家是歐洲企業,之后又陸續待過一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及美國一家名聲赫赫的大型跨國企業,最后成為了高管之一。前年,決定單飛,他自己成了老板。
“90年代,外企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他們帶著先進的技術和管理辦法,一下讓很多年輕人折服,”趙安說,“同學聚會時,很有面子。”
對那時的趙安來說,外企實在太新奇。“看到外國人十分興奮,學這么久的英語,從來沒和外國人說過話,看到他們對我說‘hello’,特別激動。”而最早一批進入中國的外企,以其母公司的強大實力,以及成熟的公司文化,也讓這些剛進門的年輕人,一下看到了一種清新、積極向上、與人為善的價值觀。“從個人行為看,在外企工作的人,言談舉止都和很多普通企業的人不一樣。”
然而,隨著年齡逐漸增長,最初的高額薪水、優厚福利,已不是這些已走上管理層的中年人最看重的東西了。“競爭越來越強、壓力越來越大,和年輕的海歸學生一起競爭,連英語都比不過對方。”
此外,過去待遇較差的民營企業,如今發展越來越好,有能力提供高待遇;而那些“國字頭”“中字頭”的行業老大,不僅保持著令人羨慕的好福利,而且最關鍵的是,“管老”。趙安說,在外企,即使是管理層,他的績效考核指標完不成,第一年可能還能解釋一下,第二年就肯定辭退,沒有任何商量余地。“這些管理人員不缺錢,只是不知道如果失業了,在家干嗎,”他有些無奈地笑笑,“人年齡一大,就會往老的地方考慮,有危機感。”
“為了保障,很多外企高管跳槽到國企,”趙安坦言,“過去人們仰視外企,如今好的外企依舊受到歡迎,可人們更多的是平視他們。”
國企倒閉潮下,公務員炙手可熱
孔齊/60后/公務員
“考公務員的人少了,這很正常。”孔齊(化名)算是國內第一批走進公務員隊伍的人,而在他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國內甚至還沒有“公務員”這個概念。“當年最火的,肯定是國企和軍工企業。而我們的職業,哪怕在介紹對象時,也沒有任何優勢。”他半開玩笑地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他才第一次聽說了這個概念。“是我一個同事聊起來的,說可能沒幾年,我們就算作‘公務員’了。”這個名詞,讓當時那批年輕人著實不屑,“公務,員?”他記得,自己聽說后還抱怨了一番,“從名字上,就感覺低人一等似的。”然而沒幾年,隨著一些經營不善的國企倒臺,薪酬穩定、福利保障好的公務員,開始變得炙手可熱起來。
在孔齊印象中,上世紀90年代末,是公務員最“趾高氣昂”的時候,特別是在一些權力部門,不僅有隱形福利,而且“好辦事”。但是近幾年,隨著公務員的工資公開透明化、各級領導的要求不斷提升,特別是社會監督的急速增多,公務員也時刻處于高壓之中。他們原本引以為豪的不錯的薪金和福利,也因為工資漲幅遠跟不上物價漲幅,而失去了優勢。今年,2014年江蘇公務員考試出現了招考人數和報考人數雙降的情況。
“當然,公務員熱一時半會還不會停,”孔齊說,“但未來人們投奔公務員時,應該會往更理性和客觀。”
2000年代:律師的光環逐漸褪去
劉林//80后//律師
到了21世紀,整個世界都在轉型,網絡開始統治世界。最熱門的有網絡公司、律師、IT行業、通訊行業等等。
說起當年為什么選擇法律這個專業,劉林(化名)笑了,“受港劇影響,真的。”2002年之前,只需要大專文憑,就可以通過自學考到律師資格證從事律師,“所以這個行業有很多人之前都是干其他行當的,比如廚師,還有修鐘表的。”
2002年之后,國家對律師的要求進一步提升,“本科以上才能報考,另外用司法考試代替了原來的律師資格證,難度大大提高了,外行很難考上。”
除了像劉林這樣因為TVB愛上律師的,他發現大多數同學主要還是看上了律師的社會地位和收入。“我師父90年代初期在國辦所工作,那個年代大多數人的收入在1000元左右,但那時我師父一個月的工資加提成就有5000多,是別人5倍。”劉林說,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律師的收入絕對算中上等,甚至上等。
中國向法治社會邁進,涉及到的法律事務也越來越多,劉林的業務處于上升和拓展期,收入也是水漲船高,但律師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也下降了。“過去律師少,大家也很少會打官司,請個律師覺得很新鮮,但現在大家和律師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多,律師自然走下了‘神壇’,頭上的那圈‘神秘感’也就隨之消逝。”此外,隨著法律系招生越來越多,真正能進入法院、律師事務所等相關行業工作的畢業生比例隨之下降,法律系學生就業成為近年來的一個難題;加上律師的壓力大、工作量大等因素,不少人如今對這個行業,也只能望而卻步。
2010年代:互聯網金融成新貴一族
熊偉/80后/杭州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創始人之一
本世紀10年代,商業社會帶來巨大風險,人們選擇穩健的同時,跟隨榜樣開始創業,最熱門的有互聯網金融等一個個單獨或合伙的小型公司。
熊偉(化名)算是較早進入互聯網金融浪潮的那批人之一,而他也趕上了好時候。“我們公司是去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第一個產品7月上線。”作為手機軟件“盈盈理財”的聯合創始人之一,熊偉解釋,他們做的事很簡單,對市面上存在的200多款理財產品進行梳理,幫助那些理財觀念不強、不會選擇顧客,精選出最實惠、安全的五六款,推薦給他們。
在此之前,這個行業并不被人所看好。到2012年,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已經誕生了六七年之久,但全國的年平均交易量,只有一個多億。就連熊偉也坦言,當初剛接觸這行時,他曾一度懷疑,“哪有這么好的事,在網上做理財,比存款的利息都高,不會是騙子吧。”
如今,互聯網金融火了,很多敏感度高的人,比如銀行和互聯網從業者,也開始了觀望,他們希望第一波進入這個行業,等過了三四年,就能成為“元老”。而熊偉的公司,也從去年剛成立時的5人,迅速增加到了現在的35人。即便如此,還是有人不斷地向熊偉打聽,“伺機而動”。
熊偉說,類似他們這樣的專業公司,在招人時都有著很高的門檻,要么看中求職者對產品設計、用戶體驗的理解,要么看中其金融從業經驗,以及對產品風險控制的能力。
然而,一些過去做傳統民間借貸的人,此時也做起了網站,自稱互聯網金融。“這行還有一個自我規范的過程。”他預計,兩三年后,這個行業會自我更新,更加規范。
那些長盛不衰的“金飯碗”:“學霸”們考銀行,成功率只有2%
張立/80后/某國有銀行人事部員工
如果說所有職業中有幾個能被稱為“常勝將軍”,那么能源、通訊、國企、銀行、海關、稅務等等,一定在這一隊伍中。
張立(化名)所在的這家國有銀行,成立時間沒有幾年,作為入職的第一批員工,張立如今已經成了“元老”。
“能進來的,學歷都不低,”張立想了想,“進省行的,基本是研究生;進各市分行的,以本科生為主。不過不論什么學歷,學校起碼是211,或者是重點財經類大學。”
這幾年,隨著知名度越來越大,這一學歷“門檻”,基本只能作為甄選的最基本考察標準。“現在我們這兒,北大、清華、世界著名大學的留學生,找什么樣的都有。”
張立說,每年,他所在的銀行都會在全省招聘新員工。而想進來,可謂百里挑一。每年11月,他們就會開始校園招聘,同時在求職網站上發布招聘信息。很快,上萬份的簡歷就會迅速飛來。而HR們要做的,就是進行一個漫長的篩選過程。首先,他們要通過求職者的學歷、學校、專業這三項,進行第一輪“排除”;然后留下兩三千人,參加筆試;再剩下一千多人,參加第一輪面試;通過的500多人參加第二輪面試,最后大約只有兩三百人能夠留下,成功率只有2%。
“每年我都要監考,因為巡考的人員不夠,還會請求職網站的工作人員一起幫忙,”張立笑笑,似乎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事前必須先去租大學的教室,就是最大的那種階梯教室,要租十幾到二十個。”
銀行火了多久,張立也說不上準數。“從剛有銀行,就開始了吧。”他說,早在一二十年前,國內的銀行還沒有這么多,而且相對集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這四大行,地位很高。“那時銀行也算是壟斷行業了,很少對外招人,大家都擠破頭想往里沖,沒有‘特殊渠道’,基本進不了。”招商銀行發展起來后,股份制的銀行這才陸陸續續地慢慢多了起來。不過,這依舊沒有改變銀行職位搶手的狀況,“不少擁有很好的學歷、社團經歷、實習經歷的人,非常希望進來,有時候我們甚至也納悶,他們為什么下定決心要來這兒。”而回答基本和張立料想的查不多。“薪酬水平高一點,體面,說起來在金融行業,找對象也好找……”
然而,“多苦多累,進來才知道。”一般新員工都是從一線開始做起,要么在柜臺做柜員,要么做客戶經理天天出去跑業務。“拉存款、拉理財產品、辦信用卡都有任務指標,員工們幾乎得發動身邊所有認識的人,壓力很大,”他坦言,“大多數人只看到光鮮的一面,但其中艱難,一般人想象不到。”
業界分析:今天的冷飯碗,可能是明天的熱飯碗
國內大型求職網站“前程無憂”的華東區市場經理陳偉,已經在求職網站工作了十幾年。在他看來,上世紀80年代,是賣方市場時代,也是資源型時代,掌握了資源和政策,就掌握了成功的“法門”。“那時候,工廠管營銷的人,很厲害。”
到了90年代,是功能時代,只要有技術壁壘,就能把對手擋住,因此研發人員的重要性被凸顯出來。而公務員因為享受著國家待遇,以及體制里資源保護,同樣也是一份穩定的“金飯碗”。
而如今是體驗時代。不同于過去“一個人能夠拯救一個公司”的情況,如今拼產品、設計、領先的科技,以及創新的營銷水平。因此,那些兼具原創能力、產品打造能力,以及傳播渠道的企業,便最為熱門。
“說得簡單點,職業是和經濟一起走的,經濟熱點在哪里,行業熱點也就在哪。”比如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前,只要和互聯網沾邊的人才都很火,一時間各高校計算機系的分數線也急速提升;2007年左右,蘋果手機第一代出世,以及之后iPad出現,通訊和手機人才便很搶手,計算機便冷了下來;2008年前后金融危機,金融人才找不到工作,但去年從余額寶開始,互聯網金融又變得非?;?隨著如今用戶體驗需求的增高,例如視覺設計師、游戲體驗師、心理咨詢師等等以前的“冷門”行業,如今也散發出生機。
盡管如今從大的方面考慮,他還是認為,最受歡迎的行業,其實沒變。“依舊是那些占有資源、職務體面、收入高、工作環境和諧的單位,比如銀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老牌外資公司等等。”然而,和急于掙錢的上一代人相比,如今年輕人在選擇行業時,出現了不同的情況。一部分人急于證明自己,拼盡全力在北上廣留下來;還有一部分,則更看重自己工作得舒不舒服,工資多少只是判斷的維度,不愿意委屈求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