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什么樣的互聯網公司最賺錢?肯定有人答:走“屌絲”路線準沒錯。你看從YY、陌陌,到美麗說、蘑菇街,近年大火的網站都離不了這層,可謂得屌絲者得天下。但是,偏偏就有那么一群文藝青年不信邪,我行我素著。這不,最近以慢公司、小清新著稱的豆瓣,也在9年未盈利后,被當初的擁躉所質疑、催促:能不能不這么輕,能不能不這么老派,能不能加快移動端?用戶和同行都已經過河了,為什么豆瓣還在慢悠悠摸石頭?(相關閱讀:《豆瓣最讓人著急的4個問題》)
不只豆瓣,互聯網江湖里其實一直以來都不乏這樣的文青公司在闖蕩。它們或是擁有一位文藝青年的創始人,或是瞄準了文藝的小眾群體,傳播領域也限于特定的用戶范圍內。但是,不幸的是,這些公司的發展過程都不太成功:有的被并購“嫁作他人婦”;有的難以為繼黯然退場;還有的,就像豆瓣這樣,一邊在接受著外界的催促和質疑,一邊在尋找出路……
創業邦數出了5家這樣的公司,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文藝范兒”,為什么能幫這些公司開局贏得口碑和用戶,卻最終干不過赤膊上陣的屌絲。
1. 豆瓣:我是真的淡泊名利
創建時間:2005年3月6日
創始人兼CEO:楊勃(阿北)
用戶規模:注冊用戶7500萬,日PV2.3億(2013年)
從創始人、員工到用戶,豆瓣這個平臺吸引到的都是中國年輕一代中帶有“小資”生活品味的文藝青年。創始人楊勃“不刻意商業化” 的理念也讓豆瓣一直離錢都很遠,保留著創立之初的純粹。
豆瓣的商業嘗試,也多與其文藝氣息相結合,盡量做到不著痕跡:付費的豆瓣閱讀作品商店,豆瓣電影的電影票“在線選座”功能,豆瓣電臺的付費版本豆瓣FM Pro,以及嘗試電商分成業務豆瓣東西。甚至連站點內的廣告頁面設計,也小心翼翼與整個網站融為一體,讓廣告成為網站的內容之一。
但市場對于這些似乎都不買賬,豆瓣還是那個慢悠悠的文藝范兒公司,成立9年仍未獲得盈利;用戶也還是那群文藝青年,他們被豆瓣已經調教得“不食人間煙火”。
一位對豆瓣熟悉的業內人士曾評論,豆瓣的困境在于如何找到大規模的盈利方式,和當當卓越合作賣書、或者賣電影票的提成終究杯水車薪,而豆瓣的文藝范又使得廣告主對其望而卻步。而后,移動互聯網的“快時代”來臨,豆瓣應用拆成10個獨立APP的分散式打法,也讓豆瓣錯失了在手機端做大的良機。
沒有盈利,意味著豆瓣還在燒投資人的錢。但在投資人眼中,他們擔心的是也許5年后,就沒有人玩電腦了。豆瓣能活,但就如文藝青年一樣,只能活在特定的小圈子里。
2. 凡客誠品:“大躍進”的后遺癥
創建時間:2007年10月
創始人兼CEO:陳年
用戶規模:注冊用戶超過7000萬,購買用戶3000多萬(2013年)
不同于豆瓣一塵不染的文藝范兒,陳年從凡客創建之初定下的經營戰略,就是將凡客塑造成為中國第一大互聯網服裝品牌。也就是說,凡客一直清楚自己是來賺錢的。
最初,凡客瞄準的是一些平民里的文藝青年,以經營價格不高、風格清新的男裝襯衫、POLO衫兩大類為主,還有一些款式干凈簡單的女裝。2010年,陳年一手策劃的“凡客體”在地鐵、燈箱上鋪天蓋地,韓寒、王珞丹身上代表的生活方式和態度鼓舞了大把的年輕人,他們紛紛貢獻出手里的銀子,穿上“為自己代言”的凡客,其中的幾款男士襯衫甚至創下了億元銷售額的記錄。
這大大刺激了陳年的欲望——文藝青年畢竟是小眾市場,而凡客要奪下的是整個互聯網中男男女女。隨后,凡客的業務線迅速拓展,產品種類也發展到的男裝、女裝、童裝、鞋、家居、配飾、化妝品幾大類;再后來,凡客更是從垂直電商發展成為一個電商平臺,引入其他服裝品牌,如淘品牌韓都衣舍等。
但是,短時間的瘋狂擴張引發了一系列問題,直接導致了2011年后凡客的人才流失、內部失控、庫存積壓和資金緊張等等危機。自此凡客元氣大傷,開始走上了下坡路。凡客的產品不如凡客的包裝盒,甚至成為業內對凡客產品質量最為形象的嘲諷。
唱衰的聲音逐漸響亮,最初的消費群體也遠離了凡客,留下來的除了粉絲,還有“屌絲”——他們看中的并非凡客品牌,而是那些便宜的29塊T恤、59塊帆布鞋。但當現有的用戶也逐步脫離屌絲行列,還會有人記得凡客嗎?
3. 點點與啪啪:僅僅有趣是不夠的
創建時間:2011年2月(點點);2012年(啪啪)
創始人:許朝軍
用戶規模:點點用戶超過1800萬(2012年),博客數1819萬;啪啪用戶超過2000萬(2013年8月)
“點點”是一款輕博客產品,在成立之初曾被寄予厚望。便捷的多圖發布,清新文藝的個性化模板,使點點一時間成為文藝青年、時尚達人的聚集地。但巨頭們也意識到,文字過后就是圖片,輕博客很有可能就是下一個未來。很快,點點就遭遇新浪、盛大、網易、鳳凰等強敵的壓力。尤其是新浪,它憑借新浪微博殺入輕博客的領地,不僅動搖點點增長的根基,還直接瓦解了點點第一批最核心的用戶人群。
為搶奪市場,點點不斷進行市場推廣、人員擴張,導致公司資金完全凈流出。但后續的發展也證明,輕博客在中國并非是大市場。在微博、QQ空間的夾擊下,點點網難以取得突破,黯然退守到角落。
于是許朝軍將精力轉向了移動互聯網,推出了將語音和圖片結合的社交應用“啪啪”。他認為做一款移動互聯網的產品,需要更多得去考慮“人性”層面的東西。啪啪就是想以一種偏向文藝的方式(語音+圖片)來解決碎片化時代里人性的“寂寞”。但他卻忽略了一個問題,所有的社交軟件實際上要解決的問題其實都是“寂寞”。
另一方面,許朝軍認為如果一款面向大眾的移動產品想要做起來,則要用“有趣”切入市場,快速獲得口碑和用戶群。但在早期用戶看來,駐扎的明星一天比一天多,圈子一天比一天大,新用戶的涌入使內容難以把控,其中不乏色/情內容甚至赤/裸/裸的約/炮。啪啪漸漸由一款有趣的工具變為龐雜的社區,如同一個同時打開入水口和排水口的蓄水池——新用戶被吸引注冊加入、老用戶喪失興趣選擇離開,一來一去,池子里的水還是那么多。
許朝軍在2013年時承認,僅僅“有趣”的產品無法維持長久生命力,啪啪要具有長久生命力,就必須變得“有用”。
4. 街旁:簽到的價值在哪里?
創建時間:2010年2月
創始人:劉大衛
用戶規模:注冊用戶300萬,簽到總數超5000萬次(2012年5月)
2009年,Foursquare引發的LBS大熱吹到了國內,劉大衛看到了創業的機會,創建了街旁,并初期綁定了新浪微博、豆瓣、開心和人人網平臺,很快吸引了一部分帶有嘗鮮精神和文藝氣息的用戶們的注意。
曾經一度,無論是用戶數和知名度,街旁都一直處在國內獨立LBS網站的前列。然而劉大衛當初設想的幾種商業模式都沒有取得成功:與品牌合作多為免費,最高合作金額僅為5萬-10萬元;大多數公司對于獨立LBS網站的態度也十分曖昧和保守,通常他們更愿意同時與多家網站合作,以覆蓋更多的用戶群體,這也使街旁試圖與客戶簽訂排他協議的街旁愿望落空。同時,虛擬簽到亦存在商家KPI的考核難題。
在隨后幾年里,其他攜有巨大用戶量的地圖應用、大眾點評、微信、微博客戶端等等也把LBS作為“標配”功能加入,令街旁這樣單純的LBS簽到應用顯得十分“多余”。
新的用戶爭取不到,原有用戶也在逐步失去興趣。當一款產品不能提供更多價值時,保持用戶黏性和忠誠度的設想便成為了空談。街旁從成立至今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在于,除了用“我在這里”來記錄生活點滴軌跡,簽到對用戶還有什么價值?一旦用戶在街旁上“拿勛章,搶地主”的新鮮感過去,即便做了地主,后續又有什么留住他繼續使用呢?
選擇具體需求切入市場并無過錯,但重要的是,如何在產品中保證用戶一直具備這樣的需求,并且會帶領更多人的人加入。
5. 魅族:逼格不能丟,假裝在文藝
創建時間:2003年3月
創始人:黃章
2006年,黃章看到了MP3播放器產業的衰勢,于是破釜沉舟地放棄了令魅族崛起的MP3業務,投身智能手機市場。
關于黃章的一個公開的秘密是,他家中的不少家具都是他親手打造,而這種家具的制造經驗很自然地延續到手機設計中。在設計手機外形時,他會用他那個打造家具的刨子打磨出很多個模具,從中選擇一個大小最合適手感最好的交給工程師,然后工程師會按照這個木質模型打造一個鋼質的模具。
創始人親自化身工匠的故事讓魅族手機充滿了“逼格”。與小米的開放政策不一樣,魅族Flyme OS只有魅族手機用戶才可以使用,再加上Flyme OS小清新的界面以及“宅寂”的魅族大環境,色調黑白的魅族手機無時不刻不在表達著“清高、小眾、精致、文藝”這些形容詞。
即便是面對小米及其生態圈的強烈沖擊,魅族也是一副“愛咋咋地”的樣子,固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沒有主動求變,繼續保持一年一部手機的節奏。很多人覺得這是黃章“過于自信”的性格使然,他目前擁有魅族100%的股份、并且堅決不接受風險投資。
在創新谷創始人、前華為互聯網業務總裁朱波看來,黃章的心態是做一個自娛自樂的封閉系統,他不需要做太大,在中國占據一個很小的細分市場足矣。J.Wong“不做中國的蘋果,要做世界的魅族”的豪言壯語猶在耳畔,但是用戶正在慢慢被小米這樣的后起品牌吸引,逐漸流失。
有人評價說,魅族并非真的文藝,而是一直端著姿態。既然逼格不能隨便丟,那就只能丟市場了。
結語:
蘋果可謂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文藝范兒科技公司,它最初的用戶也是具備特定需求的小眾,通過外觀設計、性能配置、價格策略來不斷收窄目標用戶。在牢牢抓住這群人后,蘋果才開始進一步拓展,打造出適合大眾的產品鏈條。
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則充滿各種偶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能夠從小眾躍向大眾,更多創始人、CEO們還是在尋找復刻蘋果成功方法論的過程中。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