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訊 《紐約時報》撰文稱,科技巨頭多樣化經營戰略改變了風投模式,真正的泡沫或許只在風投行業。資金實力雄厚的科技巨頭多面出擊,瘋狂收購初創公司,它們不僅是網絡企業集團,而且是最大的風險投資機構。
文章全文如下:
Facebook、谷歌和其他互聯網巨頭試圖轉型為網絡企業集團,這個趨勢為風投行業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這對其他公司是好事嗎?
圍著巨頭轉
Facebook斥資160億美元收購社交媒體公司WhatsApp,斥資10億美元收購圖片分享應用Instagram。谷歌斥資32.4億美元收購智能家居廠商Nest,斥資10億美元收購社交地圖初創Waze。蘋果斥資30億美元收購音樂品牌Beats Electronics??萍紭I界正在上演瘋狂的收購盛宴。
巨頭的搶購熱潮不僅造就了幾個二十出頭的百萬富翁,更是革新了風投商業模式。除了科技泡沫時期,創業者通常需要多年時間才能讓一家公司上市。的確,一些公司可以在創業初期,乃至沒有營收的情況下出售,但這種的回報只有幾千萬美元,而不是數十億美元。
谷歌等資金雄厚、四處巡捉的買家已經改變了風投戰略。而今,風投機構聚焦熱門領域,開發網絡企業集團愿意購買的產品,吸引它們花高價購買產品。
風投的目標已不再是打造一項業務,而是圍繞這些科技巨頭開發產品?;蛘?,我們也可以說風投只是想碰碰運氣,看自己能否贏得“頭彩”。近幾個月,互聯網公司的上市節奏明顯減緩,因此互聯網公司現在更需要另尋出路。
也許你對此不以為然。你可能認為這只是另一場科技泡沫,或許泡沫正在慢慢破裂。
但是,馬克·安德生(Marc Andreessen)這樣的投資者是樂觀的,他們認為泡沫之說純屬子虛烏有。他們認為,大型科技公司市盈率偏低,而且值得投資的優秀公司非常匱乏,兩個因素推升了收購價格。不過,就連安德生也不滿“以舊金山為中心的消費科技派對”。
你可以懷疑這是一場科技泡沫,也可以懷疑這是一種永恒的趨勢,但毫無疑問,谷歌等科技巨頭義無反顧地轉型為企業集團,這才是吸引風投機構大舉投資的動力。
集團化浪潮的原因
風投行業擁有感興趣的買家,這些買家名聲在外,擁有巨額資金。如果存在泡沫,那也只是風投行業的泡沫。
畢竟,互聯網巨頭擁有核心產品,少則每年收入幾十億美元,多則每年收入幾百億美元。這些現金總得有個去處。
但巨額現金不是推動集團化浪潮的唯一因素。憂慮也是原因之一?;ヂ摼W巨頭不希望自己因顛覆性技術而衰落。因此,它們追趕每一次熱門技術浪潮。巨頭們無不想站在浪潮之巔,在搶購初創公司時,初創估值難免被哄抬至極高的數值。
有時候,為了防落入另一家巨頭之手,科技巨頭也會展開收購。例如,Waze可能不會真正幫助谷歌開發地圖服務,其實谷歌害怕Waze被Facebook收購。
阿里巴巴等新生力量也可能加劇科技巨頭的收購競賽。例如,今年阿里巴巴已經針對美國科技公司投資了數億美元。
多面出擊
互聯網巨頭不僅是網絡企業集團,而且是最大的風險投資機構。在收購處于不同發展時期的初創的同時,它們還將業務拓展到主營業務領域之外。
作為集團化浪潮的領軍者,谷歌為糖尿病患者研究血糖監測產品(隱形眼鏡),并投資基因測試公司23andMe。谷歌還開發可穿戴產品谷歌眼鏡。亞馬遜同樣擁有多種業務,包括云計算,電視和手機。
換句話說,這些科技公司不斷進軍新領域,而且遠遠地偏離了自己的核心業務領域。如果你問它們原因,它們會說,這不只是一項業務戰略,更是源于信念,即它們非常聰明,解決世界難題的同時,還能發布產品。不僅如此,這些遠大的目標還得到谷歌和Facebook股東們的贊同。當然,兩家公司的管理結構對股東并不利,管理權實際上是由創始人控制。
讓聰明人解決所有世界難題,這個主意聽起來真夠高尚的。但正如美劇《硅谷》(Silicon Valley)里的口號“讓世界更加美好”,也許連科技公司自己都不會相信。
矛盾之處
矛盾的是,在科技領域之外,企業集團反而是一個瀕臨滅絕的“物種”。1960年代是企業集團時代。ITT公司同時經營武器和電影業務,當時的主流思想認為,明智的管理者可以運營任何一種業務,不同的業務可以讓企業多樣化經營。但這項戰略并沒有成功。癥結在于管理者需要專注于業務。如果投資者希望投資多樣化,他們只需要投資不同的公司。而分拆業務就是要提醒管理者不要浪費資金。
反集團化趨勢已經變得非常強烈,以致于對沖基金不僅意圖分拆經營不同業務的公司,而且意圖分拆經營同行業不同類型業務的公司。例如,達登餐飲公司便分拆為紅龍蝦餐廳和橄欖園餐廳,隨后又出售紅龍蝦餐廳。
新一代網絡企業集團會發生同樣的事情嗎?核心業務的高額利潤可以這些管理者浪費資金?或者聰明人真的可以無所不能?企業集團可以取代風投結構?或許,這些企業集團只是希望控制互聯網,確保不會出現新的強勁對手。
目前,我們無法確定這些收購能否成功。谷歌收購YouTube和Facebook收購Instagram似乎都很成功。但微軟收購諾基亞和谷歌收購摩托羅拉呢?可能就沒有這么成功了。當然,還有很多失敗的案例,例如1999年雅虎收購GeoCities和Broadcast.com。
也許,新的企業集團比舊式集團更加優秀。消費者、投資者和公司自身都都將繼續關注這個問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