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硬創”拓荒硅谷:抱大腿很受益 人才難覓

2014/09/01 10:26      晴然

全世界90%的電子產品都是“中國制造”,其中,也不乏崛起中的“中國創造”。隨著智能手機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普及;其周邊產品也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很多名不見經傳的配件廠商,憑借準確的入行時點,較低的起步門檻,并借力中國電商的爆發…… 陸續在中國挖到第一桶金。對于未來的創富之路,他們仍抱有很多憧憬。

而后的2013年,Google Glass又燒起硬件智能化之火。隨后的一系列收購:Nest 32億美金,Oculus 23億美金,Beats又一個32億美金;大洋彼岸的創富故事再次激勵著一大波中國創業者、資本和資源涌向智能硬件。

眼下的中國硬件市場正變得越來越擁擠,“山寨假貨”總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殘酷的惡競爭壓力,終于把一部分果敢的硬創者(智能非智能的都有)推向了美國。他們前來尋求新的創新機緣,拓展美國市場,順帶著招賢納士。小編近日有幸在硅谷探訪了這樣幾個中國的硬件廠商,聽他們講述硅谷拓荒那些事兒。

一、抱到大腿很受益

你或許沒聽過九安,但你一定聽過iHealth(除非你不是智能硬件發燒友);后者曾于2011年推出全球第一款連接iPhone、iPad的智能血壓計。目前,iHealth已經是硅谷數得上的智能健康設備廠商,多個產品獲得莫博士的推薦,也是蘋果得力的合作伙伴。寫稿間隙,小編數次登入iHealth官網,覺得這尼瑪就是一家土生土長的硅谷創業公司啊;從網站設計到產品介紹,實在不能更洋氣了,而且多少有些蘋果的影子。

而就在幾年前,iHealth背后的中國民營企業“九安”,還只是個傳統的醫療器械公司,靠貼牌代工過著小富即安的日子。2009年時,由九安貼牌、代工生產的電子血壓計銷量已達400萬臺,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三。然而,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貼牌的利潤空間變得越來越小,一臺血壓計的利潤變得只有幾塊錢,九安開始尋思著轉型求發展。

iHealth美國負責人Jeff告訴我,九安最初就是從移動互聯網的浪潮中獲得了靈感,“2010年那會兒,我們在國內看了一些蘋果開發者大會的視頻資料,感覺到蘋果也有開拓智能健康領域的企圖心,后來就干脆毛遂自薦,聯系蘋果在北京的開發者社區,告訴他們九安希望成為蘋果的開發者”。

Jeff表示,他們最初的目標非常具體,就是跟蘋果談合作。非常幸運地,蘋果總部對九安提出的合作意向也很感興趣,他們正捉摸著布局智能健康領域,看好九安15年的專業經驗和龐大的研發團隊。只是,蘋果提出了3個要求:1)好的工業設計;2)好的品牌;3)好的App;而后兩方面的欠缺恰恰是九安長期貼牌的隱痛。

九安當即決定,愿意在軟件設計方面做到讓蘋果滿意為止;并且,產品研發出來后,他們就立刻跑去注冊新品牌。誠意打動了美方,蘋果同意讓九安試試。

有了蘋果的扶持,九安的赴美之路變得順暢很多。Jeff坦白告訴我,iHealth的第一款產品幾乎是在蘋果的指導下完成。從硬件工業設計,App設計,PR公司的選擇,全球推廣方案,蘋果都貢獻了很多資源。“他們配件部門的VP一直緊盯合作進程的方方面面,我們申請iHeath商標的時候,他還專門訂了張機票,跟我們一起飛到新澤西去辦這個事情”,Jeff說。

“跟對大平臺真的很奏效”,Jeff告訴我,“蘋果對其看重的合作伙伴非常認真;當然,前提是我們本身提供的價值可以打動蘋果”。

不是所有的硬創團隊都能榜上蘋果這樣的大腿,但是九安的案例無疑帶來了很多念想和啟示。加油吧,騷年。

二、如何玩轉“美媒”?

到底怎樣才能搞定在美國的媒體推廣呢?幾乎每一個跑來硅谷創業的中國團隊都為此頭痛過。小編經常被身邊的創業友人抓著問,“給介紹下TechCrunch、Engadget的人唄?我得出多少錢才能讓他們給寫稿啊?”

很遺憾,大家在中國玩得溜唆唆的“給錢就給辦事”那招兒,在美國不太行得通。這邊的媒體不care你的軟廣硬廣方案,只看重你pitch的故事梗是不是有趣,你的產品是不是足夠吸引人。

關于這點,已經駐扎北美一年半的數碼配件廠商樂泡深有體會。CEO范峻蘋告訴我,他們來了美國之后,馬上花了大價錢請了PR公司,自己市場部也有幾個同事想方設法聯系媒體,希望增加曝光率。“在國內做媒體推廣真的很簡單,只要出個廣告營銷方案,用共贏的思路去運作媒體就行了??稍诿绹恍?,必須用產品和態度去打動編輯,人家根本不要你投廣告”,范峻蘋說。

iHealth的北美負責人Jeff表示,借由蘋果的平臺資源,很多推廣的事情都變得沒那么困難。事實證明,蘋果推薦的PR公司很好使。“我們的整套營銷方案,蘋果在里面功不可沒。iHealth的PR公司就是蘋果推薦的,當時我們希望PR能幫著做出三四十篇報道,他們也答應了,還寫進了合同中去。后來我們第一款產品推出的那天,iHealth就登上了所有主流科技媒體”,Jeff說。

iHealth曾經把旗下的3款產品寄給莫博士,后者最后只挑了其中的一款報道。“美國媒體歡迎你把樣機寄給他們,至于報不報還是產品說了算”,Jeff告訴我。

對于剛來美國創業的硬創者來說,搞定美媒無疑是個花錢又花心思的功夫活兒。沒錯,如果你的產品足夠NB,人家可能也會聞著味兒過來。只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故事在這個年代已經越來越少了。

三、招人,難難難!

許多硬創者都是背負著整個國內團隊的使命,只身一人前往硅谷拓荒。他們必需在短時間之內身兼數職:找律師,注冊公司,做商標,招聘新人,找PR公司,做市場調研,談合作等等。其中,組建本地化的團隊是當務之急,只有招到人,才能將日后的大計劃迅速鋪開。

然而,小編從拓荒者那兒得到的普遍反饋是:招到接地氣的人太TM難了。大家普遍意識到,要想在美國融入當地的生態鏈,媒體,渠道,文化,就要以本土團隊的運營和管理為主。但是到哪兒才能招到年輕、有活力,跟自己有著一致事業追求和品牌理解,還兼具創業精神的人呢?

有硬創者告訴我,他們試過在成熟的職場社交網絡上(如LinkedIn)發招聘廣告,后來發現效果并不好;有經驗的職場人士往往看不上他們這種初來乍到的中國創業公司。另外,就算破財請獵頭公司,也往往落得“人財”兩空的境地,推薦來的人多數不靠譜。

樂泡CEO范峻蘋說,“我們后來還是選擇到學校里面去招,先招到一些中英文都會的留學生,然后再逐漸去招純老美過來做銷售和BD;最初招到的3名員工是我們美國團隊最大的財富”。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