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濤
蔣濤自言闖入投資完全是誤打誤撞,但幾年耕耘下來,他與戈壁投資一起開始進入收獲期。今年上半年隨著途牛上市,作為該項目背后投資人中最大贏家,蔣濤名噪一時。
1997年畢業于復旦大學,蔣濤2000年開始進入互聯網行業,后來加入藝龍,這個上海人在北京和在線旅游領域一待5年,后來藝龍人事動蕩,一年換了3任CEO,蔣濤想籍此休息一段時間換個環境,便回到上海。
適逢戈壁投資剛剛涉足在線旅游,尋找顧問咨詢行業情況,蔣濤被朋友介紹過去開了幾個會,戈壁方面認為觀點很有價值,便嘗試邀請他加入。
當時32歲蔣濤也在思考自己的職業方向,盡管已在考慮創業,也握有幾份互聯網公司的Offer,但考慮過后,來自戈壁的這個投資行業的機會最終還是打動了他,進入戈壁后從旅游行業入手,融入很快。
蔣濤自稱運氣比較好,一上來就投到了最終上市的途牛,事實上,在下手之前戈壁做了整個旅游行業的研究。蔣濤前后看了大概30家公司,包括旅游內容社區,行程規劃網站,酒店B2B,機票B2B等,與途牛類似的休閑旅游類項目也看了幾家,過程中途牛脫穎而出,“當時悠哉也排在前面,但第一是途牛,就果斷下手了。”
在蔣濤看來,中國的創業環境中并不缺乏創新精神,以互聯網改變傳統行業的機會比美國更多。甚至當初投完途牛之后,還有投行的人問他,“這個模式美國沒有,你們去了應該怎么去講故事?”
而對途牛而言,這都不是問題。在攜程改變了用戶訂酒店和機票的模式之后,他們要改變的是用戶與旅行社之間的關系。途牛和攜程都是線上企業,事實上當初攜程也正是最有可能切入旅行社市場的大公司,因此蔣濤一直建議初期的途牛悶頭發展,“等攜程意識過來之后,途牛已經做得相當大了。”
另一個比較難得的是,途牛后期走勢和2008年蔣濤和團隊看項目時預測的路線幾乎一致,對蔣濤來說,幾年之后他才發現,這種契合事實上非常難得,也側面證實了途牛團隊的學習能力和執行力。
入行6年,蔣濤在旅游行業之外,也在關注O2O,智能硬件和移動內容策展類的項目。在戈壁的投資理念中,對智能硬件這個站在科技前沿的產業與多數VC的理解很不一樣。
智能硬件領域蔣濤看了一批項目,投了4個。但他有一個原則:基本不投可穿戴設備。事實上,蔣濤前年花了大把時間看手環項目,但最終否決了這個方向。
他認為,智能硬件也是傳統硬件行業互聯網化趨勢的一種,因此一個大的前提是,除非碰到像喬布斯這樣的團隊,不然不要輕易去創造需求。蔣濤更喜歡的是智能床墊,智能珠寶,這種在互聯網化之前就有剛性需求的產品,“被互聯網一催化,很容易爆發。”
以下為訪談實錄:
職業生涯
我1997年復旦畢業,電子工程專業,去了一個做智能卡的企業,2000年的時候轉到了互聯網,做了幾年就去了藝龍,在北京呆了五年,當藝龍人事變動,一年換了三個CEO,我在這個階段離職。
回上海之后,當時遇上戈壁正在看旅游行業,想找我幫幫忙,開會談了一些看法,他們認為我還挺有價值,邀請我進來。當時我32歲,這完全是個新的行業,本來準備有機會自己創業,同時看一些互聯網公司的offer。但這份工作聽上去很有意思,所以就加入做到現在了,運氣也比較好,一開始就投了途牛。
關于途牛
當時做了整個旅游行業研究,大概看了三十家公司,包括旅游內容社區,行程規劃網站,酒店B2B,機票B2B,途牛類似的也看了幾家。過程中途牛脫穎而出,當時悠哉也排在前面,但第一是途牛,就投了途牛。
當時投完很多投行的人說,你們投的這個模式美國沒有,應該怎么去講故事?后來發現都不是問題?;ヂ摼W深入到每行每業,攜程改變了你訂酒店的模式,途牛改變了你定旅行社的模式。
途牛的模式,很多人2011年開始做,太晚了,我一直建議途牛悶頭發展兩年,等攜程意識過來,你已經比較大了。途牛和攜程有競爭,但它跟攜程都是線上企業,途牛發展的快不是贏過攜程,而是贏了線下旅行社。大家都在搶線下旅行社的生意,線下旅行社太差了,你都不用打。門店產品選擇少,價格也沒有優勢,客戶還得跑來跑去比價,所以途牛發展非???。
關于游多多
和途牛同期看的項目,游多多也不錯,當時希望CEO苗灣兒在商業化做一些嘗試,但動作比較慢,這跟性格、方向、敏感度都有關系。2006年途牛和游多多都是社區,2008年途牛已經開始很主動地商業化,一個月一百多萬銷售額。但游多多還是很悠哉,廣告上有一些收入,但是明顯沒做大。
創業這要對行業有敏感度,不能太迷戀現有的東西,錯過了轉折點會被動。游多多是2012年才投了,當時苗灣兒思維在慢慢轉變,我給她提了幾個方向,客棧是其中之一,后來發現沒投什么資源就做起來了。游多多現在的模式就是社區加客棧。
純客棧做一個上市公司有難度,現在社區流量只有5%可以導到客棧,后續如果能利用社區流量再發掘下一個和客棧平行的商業模式會更好。
第一次和游多多沒談妥是很小的細節條款,苗灣兒自己也承認浪費了一年時間,有的時候創業就看窗口,途牛做大的過程也是成功避開了攜程才行。游多多目前社區流量還可以,流量現在不是重點,重點是在商業化上找突破。
關于創新
拋開純技術創新的話,國內創新在慢慢多起來。我們投O2O的時候,美國比我們都要晚,模式的創新中國很有活力,比如攜程賣酒店的方式,當時Expedia投資了藝龍,來了藝龍發現很奇怪,你們怎么都是現付的?我們美國都是預付的,覺得自己很先進,后來在booking的打擊下他們自己也在動搖。
真正的創新很難抄襲,因為他本身是對用戶需求的理解,一個產品不停迭代,大家理解不一樣,后續會分化。
產業創新對投資人來說意味著更多的機會,我們的投資慢慢都會放在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結合點。
投資人的視野
我一直覺得投資人有vision,但是不能你想到一個idea再找團隊來做,這不符合投資人的邏輯。你有自己的想法,創業者也會有,能契合的時候有點像心靈交流,我們希望能遇到這種創業者。像O2O我們有想法,也找到了團隊,運氣比較好,高端旅游我一直有想法,但是沒有合適的團隊來做,我也不會找一個團隊按照我的想法執行。
Vision一直要在,對行業要有理解,團隊出來交流投資決定會很快。
關于智能硬件
智能硬件投資了4個項目,我們對智能硬件的看法跟多數VC不一樣,我們不投可穿戴設備,我前年花了很長時間看手環,覺得很不靠譜,為什么要戴這個東西在手上?特別睡覺的時候不愛戴,量化自我是方向,但是是否通過手環來量化,我非常有疑問。
可穿戴珠寶就是另一回事,還是要改造一個現有的東西,前一陣KS上看到一個智能手表,他的表做的非常奢華,它是智能的,但它更是漂亮的,才會有人戴。所以我認為互聯網深入到硬件里,不要創造需求,產品原來就有需求,只不過不夠智能,現在接入互聯網后,需求很容易爆發。最近apple watch基本也走了這個路子,首先他是一款優雅的表,其次才是智能,而且蘋果的野心很大,要取代手機的地位,而不是做手機的補充。這個如果能做成,又是一波大浪。當然還沒看到實物,不好太多評價。
總體上來講,尋找把原有的東西智能化,盡可能不改變消費者習慣的產品。
我看硬件團隊基本上要求從互聯網切入進去的,供應鏈上需要成員的硬件從業經驗,但主要得有軟件出身的成員,好比旅游業,旅游行業出身的顛覆自己很難,互聯網出身的才能做起來。
純硬件設備我們不會投,必須有數據在云端,這是將來的機會。數據將來分析可以提供更有價值的內容,硬件的工業設計要好,軟件交互要好,但數據最重要。
投資理念
太熱的項目不投。盡管是做早期投資,但也花很多時間做行業研究,這是戈壁的風格。案子不太多,行業研究多。我們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全對,但是必須形成自己的觀點,每個行業都據此去投。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