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萬物互聯)火了。它開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不再像傳統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一樣,大家需要依附于BAT生存。它是一個自成一體的體系,能夠駕馭它的企業將更有機會擺脫對手脫穎而出。
那么,萬物互聯時代的機會到底在哪里?2014年火熱的可穿戴領域真的那么火嗎?創業者應該繼續扎堆進入還是另謀他就?本文將為你揭曉答案。
萬物互聯(IOT)主要有三個關鍵的因素,第一要連接互聯網,第二要感知,第三要智能化,而連接和感知的能力離不開硬件做支撐。
也就是說,在萬物互聯時代,硬件除了本身具有的功能外(比如冰箱制冷功能、空調調溫功能、電飯煲做飯功能等),還要有連接和感知的功能,把運營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送到云平臺,經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處理后,硬件才會變得智能。
人會制造出很多有高度智能的虛擬物體,這些虛擬物體會代替人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虛擬物體必須聯網,讓人可以控制它,還能很清楚地把人想知道的情況反饋上來,之后通過計算機大數據的處理,最終變成人需要的知識和經驗。比如,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越用越準確了,這就是通過大數據分析讓語音識別率更準確。
這種“連接+感知+智能化”使得任何一個物體和設備都會進入高度智能的狀態。我們把它用到什么場景就會誕生相關領域的智能。比如,我們把它用到工廠,就是現在熱談的工業4.0;用到城市管理,就是智慧城市;用在交通,就是智能交通;用在醫院,就是智能醫療;用在家庭,就是智能家居;用在個人身上,就是智能可穿戴設備。
諸如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等各種各樣的應用和解決方案都屬于產業的下游。在這些應用中,有些更成熟一點,有些則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和發展才能變得成熟。這里所說的成熟不只是技術層面,還有政策、利益格局等其他方面。
萬物互聯的應用范圍很廣泛,包括人人互聯、人物互聯、物物互聯……人的互聯從智能手機開始已經發展了很多年,現在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可以集中到手機上。真正來說,人的互聯已經進入“大魚大肉吃完了”的狀態,而且人本身就是擁有很多感知、高度智能的個體。
這意味著,萬物互聯時代的機會并不在于人的互聯,以人為中心的可穿戴設備其實是反人性的產品。除非是在外應酬需要佩戴珠寶,回到家里人們還是不喜歡佩戴太多的物品在身上,甚至什么都不想戴,所以可穿戴領域的產品形態與人性的訴求是背道而馳的。
創業者只圍繞人來做智能產品是遠遠不夠的,人只是萬物互聯中的一個角色而已。萬物互聯意味著人掌握了更多智慧的工具,我們應該更多地轉向人物互聯、物物互聯領域,關注產業方向,關注如何提高生產力。
舉個例子,中國有幾千萬臺電梯,但是我們并不清楚每臺電梯每天的運營情況,出了問題也沒人及時修理。那么,我們能不能給每臺電梯安裝一個可穿戴設備呢?現在我們國家的電梯每秒鐘只能跑4米,日本的電梯每秒鐘能跑16米,這種超高速電梯在高速行進過程中要使人保持很舒適的狀態,就要有很多感知設備,通過這種感知參數的變化和角度的變化去調整控制系統,越高速的電梯對智能的要求越高。智能電梯其實就是萬物互聯很典型的一個案例。
再比如北大荒和新疆建設兵團的耕地,我們是不是可以把農用設備變得智能化,比如耕地用的拖拉機是不是可以變成自動駕駛的拖拉機,比如通過智能化操作可以控制播種、施肥、澆水的具體位置,這樣的智能化操作既高效又不浪費,可以幫助農村提高生產力,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遠比可穿戴設備要多得多。
一些創業者由于背景和經歷的限制,往往會選擇進入一個技術門檻很低的領域,比如智能可穿戴領域?,F在智能可穿戴領域和前些年的團購差不多,只是團購的門檻更低、燒的錢更多而已,可穿戴領域的泡沫也會很快破滅?,F在不應該簡單地鼓勵大家都去創業,沒有了解清楚行業就去創業只會越做越浮躁,只會越來越選擇低門檻的行業,最后導致不好的結果。
在萬物互聯時代,深圳創業者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第一,這里有全世界最好的產業鏈配套,第二,原來的硬件、軟件、互聯網的大企業有很多人才,這些人才交叉融合會產生很多的創新,就像美國的特斯拉就是汽車和互聯網結合產生的。第三,深圳創業的氛圍濃郁,包括新公司的成長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快過。從非IOT時代到IOT時代,從康佳、TCL、創維到華為、中興、騰訊,再到科通芯城、云之訊、風行平衡車,深圳都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樣板,從來沒有落后過。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