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聯合利華董事會主席邁克爾·泰斯庫,科恩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威廉·科恩等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于3月21日-23日在北京舉行,馬云參加21日“20人午餐會”并作主講。
馬云以“DT(數字技術Digital Technology)時代的特色”為主題作了分享,并與參會的20位跨國企業負責人作了相關話題討論,包括領導力、創新、變革、互聯網時代中美歐的機遇等。
馬云說,自己剛從歐洲回來,這次歐洲之行試圖找到互聯網那個“失去的拼圖”;同時他也在思考,什么樣的文化、組織和人才,才能適應未來那張完整的拼圖。
“第一次工業革命誕生了‘工廠’,第二次工業革命因為電的廣泛使用產生了‘公司’,本次技術革命誕生的物種則是‘平臺(型企業)’。我們要把公司看做一個平臺,而不是像上世紀那樣的公司。平臺要賦能驅動員工、用戶和客戶(中小企業);令他們獲得更好服務,更加具有創意;平臺型企業不應該是金字塔型的結構,不是一個人自上而下的按下按鈕。”
馬云提出,未來新型企業假如要保持持久創新,40-60人是一個合理的規模。“創新總是來自外在,大公司總是會殺死好主意,因為太多的組織系統和條條框框約束了創造力。如果你真的希望更加創新,保證你的團隊大小在40-60人之間,這是創業公司的蜜月期”。
他亦透露阿里巴巴內部正設計一套體系,保證組織變得更小,更靈活。但這樣的架構,令平臺型企業的文化與人才變的極為關鍵。“阿里巴巴不僅要找最優秀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找對的人才。我們專注于在公司內部建立一個價值體系,文化與科技相結合。阿里巴巴的挑戰不在于能否找到‘機遇’,而在于領導力,在于能否找到對的人。”
他再次提到,保持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觀不能靠依賴一個人,需要一個合伙人制度,阿里巴巴才能生存102年。阿里巴巴的核心資產,不是房地產,是我們的人才和員工,合伙人制度正是為了支撐這個核心。對于傳統企業與互聯網的結合,馬云提到,“許多傳統企業擔心互聯網行業的沖擊,但是大部分互聯網公司活不到三年,我們正處于DT時代,需要完全不同的思考范式。工業革命在于增強肌肉力量,而數據科技的世界依賴于知識,創造力和適應性。美國和中國有著純粹的互聯網公司,而歐洲更加根植于傳統行業?;ヂ摼W缺失的那部分,是鼠標和水泥的結合,把數據科技和傳統制造業結合起來,未來的可能性是無限的。”(木南)
背景資料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從2000年起已連續舉辦了15屆。每年3月兩會閉幕后一周,在釣魚臺國賓館召開。
本屆論壇主題是“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話題包括:新常態下的中國發展與改革、世界經濟大趨勢、變革世界中的新型大國關系、深化互聯互通,推進“一帶一路”、大變動時代的世界能源格局、促進公正包容的自由貿易、“工業4.0:先進制造新標桿”;等等。
參加“20人午餐會”的嘉賓包括:聯合利華公司董事會主席邁克爾·泰斯庫,德意志銀行聯席首席執行官于爾根·費琛,力拓集團首席執行官山姆·威爾士,普華永道全球主席戴瑞禮,波士頓咨詢公司全球董事長漢斯-保羅·博克納,葛蘭素史克公司首席執行官安偉杰,美國高通公司首席執行官史蒂夫·莫倫科夫;泰國正大集團執行副董事長謝吉人,ABB集團首席執行官史畢福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