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婦幼類的健康醫療創業項目一直相當火熱,從婦科到備孕期、月子以及兒科,整個產業線也拉得比較長。在這個復雜的場景里,愛丁醫生扮演的就是“求子”的角色,并且在去年獲得順為基金投資的數百萬美元A輪。
愛丁醫生最初從用戶端備孕切入,建立獨特的、模擬臨床醫生的算法,以懷孕為目的提供服務項目。涉及生殖內分泌、不孕不育等科目細分,為備孕期的年輕人做風險評估、疾病因素/狀況評估,提醒他們做體檢、戒煙戒酒、補充葉酸等。
根據官方給出的數據,40萬用戶中,有近萬名成功懷孕,甚至推出了“56天好孕”項目。
另一方面,團隊在上海開設了自己的門診demo版,風格小而美,為用戶提供門診服務,并接受部分檢查,比如抽血、B超等。
當用戶端培育到一定階段,愛丁著手朝醫生端發力,除了線下診所外,還簽約30多位三甲醫院專家,并合作數千名醫生,分別是三甲醫院大醫師和有學習和轉診需求的基層醫生,比例在一比三左右。合作醫生服務模式與醫患咨詢類產品相似,都可以預約加號,走首診綠色通道。
單從服務模式上看,愛丁醫生看似與其他備孕App并無大不同,但細節處卻藏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1.算法建立和標簽,詢證匹配用戶
技術團隊有前阿里技術總監,醫學人員有包括創始人在內的四名醫生,建立算法時為用戶貼上標簽,比如人工授精、第一代試管、染色體異常等,不斷搜集用戶在平臺上的行為、選擇和結論,包括失敗的案例,來“定義”一名用戶。
當不斷有新的用戶被“定義”時,這個數據庫可以被理解為循證樣本,單個用戶就可以照此匹配,推送合適的治療方案,并匹配合適的醫生。
“比如一位35歲的女性用戶,患有子宮肌瘤,平時有飲酒和抽煙習慣,那么參考過去搜集到的數據,對比其他35歲患有子宮肌瘤,飲酒并抽煙的用戶的治療方案。”創始人畢燁解釋。
當然,準確度與樣本的數量成正向關系。
2.評價醫生用標簽,基層轉診到高層
當多數產品還在思考如何對臨床能力做評價時,愛丁選擇了“是否懷上”和“癥狀分類”這兩個維度,畢燁認為,備孕助孕領域的目標結果具有唯一性,就是以懷上為目的。
用戶在感謝醫生時,除了給出“感謝信”來評價服務外,還需要選擇治療標簽和病理標簽,當這些標簽積累到一定數量時,醫生的“擅長欄目”就脫穎而出了。
當然,就算做最精準的匹配,也不一定能解決資源供需不對等的問題。在愛丁的合作醫生中,有一部分是不缺病人,反而需要分診的名醫;一部分則是需要轉診出去,或者有強大學習意愿的基層醫生,他們如何各自提高效率?
愛丁為基層醫生建立了會診和轉診體系,當遇到無法處理的病人時,可以選擇會診獲得建議,或者轉診給相對大的醫院和相對更精專的醫生。不過目前這項業務還沒法像Uber那樣做自由供需匹配,都是平臺上的簽約醫生來接手,保證前期運轉正常,遇到簽約醫生太忙時,客服人員再人工對接給合適的合作醫生。畢燁說,轉診一個病人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比如交通、費用、醫院醫生知名度、患者情緒等,暫不考慮以平臺C2C的方式做。
也許有人會問,轉診病人能讓基層醫生學到什么呢?愛丁還設置了“轉診后隨訪”功能,讓醫生實時跟進,了解專家的診斷和治療方案。另外,團隊在線下合作大醫院時,也會為基層醫院和上級醫院做關系網絡,帶來更多的學習機會,用作醫生激勵。
但對于知名醫生和醫院的分診,團隊認為現在還不是最好的時候,“老百姓看病還是遵循‘不管多少錢,就要去好醫院’的想法,你跟他們說這病不是問題,可以去社區醫院看,沒有人會愿意”。
說來也是,支付環節沒有“醫保守門人”,大家當然是能去最好的,就去最好的了……
3.積累好孕口碑,為醫生做品牌
“醫生經紀”、“醫生品牌”是各大“醫患平臺”、“醫醫平臺”、“醫生集團”都在使勁發力的方向,一方面為了多點執業做準備,另一方面,也是想將最稀缺的資源緊緊掌握在自己手中。
對此,愛丁除了在產品上建立“好孕口碑”板塊外,也會在媒體傳播上做工作。他們接下來會和《生殖與避孕雜志社》合作,開展一些社會化的活動,從C端用戶方面切入做推廣宣傳,為醫生和用戶傳遞正能量,作者猜想,后期也會適時的打造品牌醫生。
以上這三點內容,雖然不能從產品設計上看的很直觀,但從體驗效果上來講,用戶一定會感受到細節變化。接觸了這么久的移動健康醫療,雖然無數的產品線總被輿論評為“同質化”、“沒新意”,但細想后面的邏輯,不同之處其實很多。
快結束的時候,自然聊到了小米、雷軍和愛丁的結合。畢燁的回答很實在:“我和雷軍接觸的時候,大家討論的很興奮,到底如何合作,能做出什么樣的效果,與已有的產品如何去結合,但實話實說,誰都不能真的為這個未來下一個結論,在他看來,探索遠比現在就發力更重要。而對于順為來講,這個賽道和團隊都是對的,發展的速度也不錯,所謂布局,一定是走在確定之前的”。
但她也表示,接下來可能會在小米產品線里加入一些愛丁獨有的東西,大家不妨期待一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