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春:想在大賽道里玩 先融到足夠的錢

2015/07/28 12:43     

這是梅花天使基金創始合伙人吳世春在私董會的分享。峰哥梳理,并做了細微補充。

一個企業只能在企業家的四維空間里成長,企業的成長被其CEO的思維所控制、所限制。這是德魯克說的?,F在每個人都可以說出自己理解的互聯網思維。比如羊毛出在豬身上,共享經濟,眾包,價值的重構,口碑,等等。這些可能都是很浮躁的互聯網思維,這些東西不是互聯網出來后才存在,而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它們在這個時點集中爆發出來。我們需要改變的不是現象上的東西,而是哲學上的互聯網世界觀。世界觀是思維的底層代碼。思維不可能超過世界觀的高度而自己變異。

先說說工業時代的世界觀。那個時代是由牛頓開始的,他發明三大定律,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工業時代就是牛頓時代。瓦特發明蒸汽機,是對三大定律的一個應用。泰勒提出科學管理的理論,也是對三大定律的一個應用。工業時代的世界觀,我覺得是由四根支柱構成:決定論、因果論(精確講應該是簡單因果論)、機械論、還原論。決定論認為世界是物質性構成的。(簡單)因果論認為世界是人類依據自己的知識和工具可直接觀察清楚的的。機械論認為是可預測的。還原論認為是確定性的。

決定論。就像我們學過的物理一樣,只要給一個初始條件,加上牛頓的定律,一定可以推導出未來的狀態。(簡單)因果論。一切都是由人類當前能理解能論證的因果關系聯系起來的,知道了原因以后就一定知道結果。機械論。世界像鐘表一樣精確的走動,人們可以預知未來的一切。還原論。世界整體是由部分存在的,整體等于部分之和。在愛因斯坦之前,這些理論被當作真理,能解釋世界上所有的現象。甚至認為物理學已沒需要再補充新東西了,包括哲學層面。

隨著科學的發展,發現牛頓的定律僅適用于低速的宏觀的物體,在一個三維的世界里解釋的通。但若在微觀世界里,若把比如時間這個緯度加上去,就完全不適用了。這就是它的bug。任何一個已知系統若出現一個bug,一定要用一個更大的系統來統一它,才能解釋它。bug是悖謬點,更是機會點。我們認為系統之內是常識,跳出系統之外看是見識。見識比常識更重要。

見識比常識更重要。所以需要看到更高的緯度,降緯進行打擊,這是非常高明的。牛頓之后最著名的科學巨匠是愛因斯坦,他一個人開啟了一個相對論時代。牛頓認為,質量和能量無關,愛因斯坦用一個公式,E等于MC的平方,把能量和質量統一起來了,引入時間作為一個緯度充分解釋了光速情況下,速度越快,時間越慢。那愛因斯坦有沒有bug,也是有的。他的理論無法解釋波粒二象性,光是粒子還是波,這差不多持續了三百年的一個討論。最后認為光既是波又是粒子,玻恩提出了概率波來解釋。

粒子到底是什么狀態,這是不確定的,它是取決于你是否觀察。薛定諤指出了一個很復雜的波動方程,相當于哲學層面的,解釋了粒子的狀態。這是科學史上一個很有名的實驗,薛定諤的貓。這個貓是死是活,是不確定的,它的死活是取決于你是否觀察。你不觀察,它可能是活的,你觀察,它可能是死的。所以愛因斯坦不能理解的就是上帝在擲色子嗎,還有什么事是不確定的嗎,他至死都無法理解。這個不止是科學之爭,已經上升到哲學的世界觀之爭。

從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就同科學的發展一樣。工業時代是在相對穩定的環境,有相對足夠的數據,能對未來進行準確的分析?,F在的時代,市場變化速度超過企業的變化速度,專家的預測全部是錯的,商業計劃書通常也是錯的,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工業時代對應牛頓世界觀,互聯網思維對應量子世界觀。

互聯網世界觀也是四個支柱。概率論,不可知論(精準講應該是復雜因果論。因果永遠是成立的,只是當前的人類還沒能力論證因和果之間的復雜邏輯),整體論,自組織。

從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從決定論到了概率論。不能預言每次結果,但可以確定不同結果出現的概率。工業時代,我去銀行貸款,擴大產能降低成本,然后可以贏得用戶,銷售出產品,基本是一定的?;ヂ摼W時代,比如你生產手機,不是說足夠多的產能、價格降的足夠低就一定能賣的出去。諾基亞產能最高,肯定可以成本最低,銷售網絡最廣泛。但最終崛起的是小米、蘋果??档率俏艺J為最偉大的哲學家,他就提出不可知論(復雜因果論)。海森堡提出了不確定性原理。

不可知論?;ヂ摼W時代不可知才是常態,確定的結論恰恰是不靠譜的。原來最重要的假設是,我知道用戶的問題是什么,我知道解決方案和產品是什么,去解決之前認定的需求。恰恰這里非常危險,原來我們以為兩者都知道,但大部分情況我們只是自以為知道,對用戶和市場的了解很可能得是錯的。承認不可知論是創業的前提。物質世界里,我確定知道這個事物的存在。在量子世界,占主導地位的是不可知論。

熱力學和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都是源于發現了不可知論,最后才提出了波粒二象性。你不知道是波還是粒子,取決于你此時的觀察,取決于你此時全新的認知。

第三個支柱是整體論。之前的還原論認為,整體等于部分之和。整體論認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多出來的部分是連接。這兩瓶水加起來不是兩瓶水,還有兩瓶水之間的連接?;玖W臃值阶詈?,可以發現由連接而有的一種相互關系是它的一個永遠存在的本質。有個著名實驗叫量子糾纏,我們知道兩個量子,如果你觀察它時,它是各自不斷旋繞的,即使把它倆隔離很遠,它倆依然是維持一種互為正反的旋繞。

幾乎偉大的思想家的思維方式都是整體論的思想。像特斯拉和馬斯克也常講的“第一原理”。這其實就是整體論的一個概述,它可以利用第一原理的思維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我們大部分人生活中總是去比較,別人做的好,我也去做,比他做的更好,更大。這種叫持續性創新,這種只能產生小的發展,不能產生顛覆性的發展。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去看世界,一層一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質,再從本質再往上走。不是說我在寶馬和通用的基礎上再做一個更好的車,那樣很難超越寶馬和通用。馬斯克做的車,是從來沒做過車的人靠自己的理解做了一個車。

第四根支柱是自組織。從基本粒子到生物,到自然界,到社會科學,到社會網絡,都是自組織?!痘煦绲街刃颉防镎f,跟能量和質量一樣,自組織是物體的內在屬性。它內在就存在自組織的狀態,比如說分子、原子,很多排列,特別的有規律。相鄰個體之間的基于簡單規則的相互作用,涌現出的整體上的復雜性,就是自組織。(這個復雜的自組織機制,可能就導致了一定程度的“不可知”,也就是復雜因果)。微信的朋友圈,包括群,就是一種自組織。沒人規定這個群必須怎么樣產生、怎么運轉,是一個自組織的狀態。規則也非常簡單,微信群的規則是所有社區里最簡單的規則,一秒鐘里拉兩個人就成了一個群。但微信群實際上也是所有社區里最復雜的一個。第一是最大的,第二內容產生是最豐富的,參與者是最廣泛的。只有在簡單規則下才能涌現出巨大的復雜性。

這次股災,我相信微信的廣泛傳播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你看到微信的群和朋友圈加劇了恐慌情緒的傳播,加速傳播。優衣庫視頻也可以看到,內容不需要在互聯網的某個網頁或搜索引擎里更甚至在微博上出現,內容都在群里以及朋友之間快速被轉發。這遠遠超過了原有的信息傳播方式。

自然是自組織的,生命是自組織的,社會動物是自組織的,社會網絡也是自組織的。成千萬條魚在海里像一頭巨獸一樣的游動,拐彎。魚和魚之間看似沒交流,魚的整體運動,好象有人在指揮一樣。這種一致性怎么來的,為什么沒有魚跑到外面去。單個螞蟻是己知的行為最簡單的動物,百萬只螞蟻在一起就會組成一個整體,形成集體智能。它知道怎么去綁架,有人護衛,有人供給,有人獲取食物,分工特別好。一只蜜蜂只有6天的記憶,作為整體的蜂巢卻有180天的記憶,是一只蜜蜂壽命的兩倍。

《失控》里說,隨著成員數目增加,兩個或更多成員之間可能的相互作用呈指數性增長。當連接足夠多就會產生群體行為的動態特性,量變引發質變。有個游戲,白格子代表生,黑格子代表死,一個科學家設立游戲規則,任何一個格子的活鄰居少于兩個就死掉,活鄰居為2-3個就繼續活,活鄰居大于3個就死掉。整個系統就像生命體,不斷死亡,不斷合并,不斷延展。美國很多科學家在玩這個游戲。自然、生命、動物都是自組織,人類社會是否也是自組織。有兩個人跑到大街上往天空看,就吸引一些人往天空看,從而吸引更多人往天空看。不需要有人去引導,不需要有人去組織。

還有一個概念叫所謂的“5%知情者”。在一個公司里,只需要5%的人知道要達成目標,就會有90%的機會讓其他成員達成目標。隨著團隊越來越大,需要的比例群越來越小,內部的傳播和自組織是存在的。

亞當斯密說過,微觀的自利行為會使得市場在整體上趨于均衡,市場的這種自組織行為稱為“看不見的手”。比如股市,當估值過高,很快就有人做空,當估值過低,就會有人抄底,不需要有人刻意引導。個體的自利行為,使市場整體向均值回歸。

這個新的世界觀對我們有什么啟發??扑拐f,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兩個深厚的認知基礎上的,承認無知和包容不確定性。不可知論不是消極,而是要求我們的視野從客體變為主體,態度從傲慢變成謙虛。需要我們從計劃變成認知,從規劃變成演化。從決定論到概率論進化,就需要我們承認這世界是不可預測的。不知道終點在哪里,每天都是起點。對于一個團體,最重要不是制定執行計劃,而是制定認知計劃、學習計劃,對當天每一種新的情況產生新的認知,這才是最關鍵的。

原來的科學管理流程是,我們已知用戶需求,然后制定一個解決辦法,中間靠計劃、執行、評估做推進,這在工業時代是合適的。工業時代是相對穩定的環境,足夠多的已知數據,可以預測未來。石油巨頭、鋼鐵巨頭、煤炭巨頭、汽車巨頭,都是靠泰勒的科學管理指導生產。知道總共有多大市場容量,投入多少錢去研發,什么時候產出,做多大的市場,投入多大的預算,可以賣出多少量,產生多少利潤。但互聯網時代,若按這樣的方式去做往往是錯誤的。往往是過剩的。

互聯網時代首先有不確定性,這才是市場上唯一確定的事。創新在加速,市場就不可知,原來的商業計劃常常是錯的。阿里一開始目標是一個企業黃頁,接下來做了一個B2B,再孵化出支付寶,現在構成一個大生態。360想做一個論壇搜索,靠這個融到錢,做不下去時,一個小團隊摸索出了一個安全衛士,再衍生到瀏覽器、導航、360助手。百度最早期的商業計劃書是給門戶提供搜索引擎,拿到第一筆錢。等拿到第二筆錢時是計劃做中國市場的CDN。后來又做了一個企業搜索。這三樣都沒做起來。后來做自己的搜索門戶才起來了。

創業者首先要假設,世界是不可知的,假設預測都是錯誤的,首先要制定學習計劃而不是實施計劃。這是商業的一個重大變化,從火箭式到精益式創業的變化?;鸺骄褪枪I時代這種,投入幾千人,搞一個什么東西出來。微軟就是火箭式,每一個版本都投入大量人去做,每一個版本都做銷售計劃。所以在互聯網時代沒一款產品是成功的。它有最多的錢,最多的工程師,占據了桌面,但在互聯網時代一無所獲。

谷歌的精益創業,它不是去計劃,去做一個什么東西,而是有一個實驗室,推出一些小玩意讓用戶試。公司里20%的時間可以想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是一個漸進式的發展。Facebook一開始就是把大學女生的照片扒下來,比較一下誰更漂亮,很簡單一個玩意,在哈佛推廣,慢慢在其它學校推廣,做到東海岸、西海岸、全美、全世界。它沒說一開始就做一款社交軟件覆蓋全美,它每一步都是迭代,小步前進。

iPhone剛出來時網速極慢,容易丟包,沒任何app,沒導航,攝象頭200萬像素,那時諾基亞是500萬,它沒橫向鍵盤,沒剪切復制,只有黑色背景壁紙。當時諾基亞的副總裁參加發布會,興奮的給總部說,iPhone完全沒戲,他們完全不懂手機。但很快它迭代到了iPhone3時就很成熟了。諾基亞就從2000多億美金變到70多億出售給微軟。

一個從A點直接到B點的直線不會存在了。一條不斷往復、螺旋前進的曲線才是新常態。小米的粉絲經濟的成功概率是一個偽命題,但小米的產品打磨、小步快跑才是它的精髓。很多人試圖去學它的粉絲經濟和參與感。我覺得扯淡的成份比較多。用戶只要用著你東西好,為什么要參與。iPhone開過多少粉絲見面會,送出了什么福利?iPhone用戶也沒說我要去蘋果公司干個嘛。

可能粉絲經濟只是障眼法,產品才是硬道理。雷軍做一個黑匣子,若真的是粉絲經濟就可以賣出去,如果產品不行就應該賣不出去。工業時代,行動是居于中心位置的。在新的世界觀的指導下,行動跟認知跟反思是并列的。一個公司的行動能力和認知能力、反思能力是并列的。一個公司要變成學習型組織,這是一個基本要求。

現在看到一種形式,上來就把攤子鋪很大,恨不得面面俱到,布好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弄幾個副總裁,十幾個總監,然后每個部門都安排好人,一開始連市場BD營銷,都設立好。然后就是追求完美,總想把產品打磨到盡善盡美才推。在新的世界觀下,這是錯的。在市場競爭中,不完美時就應該推出來,不斷迭代,收到用戶反饋和市場認知,產生新的認知。這下才知道,原來用戶對網速慢不能容忍,用戶對沒有應用不能容忍。

小步快跑,堅持每天發現一兩個小問題,這是做產品的精髓。這句話是中國唯一的七星級產品經理說的,產品是演化過來的,不是規劃出來的,微信的每一個版本該做什么,是等上一版本發布后才確定,都是在不斷迭代,他沒說什么半年計劃,或者準備引領什么潮流。規劃都是騙人的,我覺得這句話說的好。我們做天使投資,收到一些商業計劃,每一個月花多少錢,都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了。這除了騙人就是騙自己,沒用。

為什么Uber的逼格比其它打車軟件高。它是沒計劃的,靈活的。它拓展一個市場需要三個人,產品經理、市場經理、運營經理。到那個城市做調研,做出一個報告,發給總部,批完就實施。它因地制宜,會制造驚喜感。市場永遠比你想象中快,神舟專車的事件一夜就爆出來,你怎么去應對它。把眼前的事做到極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會呈現。不用去憂慮和規劃明天是什么樣。精益創業不是為省錢,是為了速度,這個觀點很重要?!毒鎰摌I》這本書里有兩個概念。一個叫MVP,最小可執行單位,任何一個大的想法都可以拆分出一個最小的可執行單元,去驗證它打磨它,直到可以復制推廣。一個叫fail fast fail cheap,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有一個想法就早點試錯,早點調整,早點會更有價值。

所以我們推導出一個概念,想生就生,該死就死,這句話我覺得是描述市場經濟的最到位的一句話。企業里也應該這樣。新的點子想出來就做出來,不行就應該死。

精益創業需要超級扁平的結構,精英小團隊,去中心化。與此相反的是朝鮮,金正恩去視察,他鼓掌別人就要鼓掌,一個人在他講話時打瞌睡就被槍斃了。這里面沒有個體。

我看到很多創業計劃書,畫一個框框,董事長、CEO、幾個副總裁、多個總監,下面幾個部門,部門下面幾個小組。很多傳統行業的人出來做企業就是這樣,這不是一個扁平的結構。其實微信群就已經成為一個群體或者一個項目的組織架構了。你在公司里面,假設你不是老板,但你跟老板在幾個群里,參與討論一些事,這是決定你地位的,它比你的職位更重要。

微信群已經不是一個小團隊的組織架構了,它甚至成為你在社會整個大組織里面的體現了。你在什么樣的群里,那個群是什么樣的參與度,直接決定你的信息獲取,直接影響到你在后面有什么樣的發展機會。自組織的微信群成為整個社會的組織結構圖,更真實的反映每個人的位置。社會組織形式的變遷,農業文明是以家庭為中心,不管收稅還是征兵,一戶出兩兵。工業文明以公司為中心?;ヂ摼W文明,是去中心化的公司。

原來一個部級官員看到的信息可能和你看到的信息,可能相差百倍?,F在,我相信一個部級官員看到的信息和你看到的信息,在很小的差距范圍內。你的群若足夠多,看到的信息不比他少。原來中心化,現在扁平化。

KAKAO是韓國的微信,當時出來時有500人,自上而下只有CEO、部長、組員三個級別。組員和組長能上能下,組員可以越過組長給CEO匯報。它的產品分成很多小組,每個小組兩個工程師,一個產品經理,一個UI設計,探索各種機會。KAOKAO這個產品就是其中一個小組做出來的,很多小組都失敗了。后來覺得這個產品增長挺好,整個公司就把很多精力都投到這上面來。我相信那個CEO管理都是通過KAOKAO來開會。

精益創新有兩條路徑,一個是產品顛覆,有本書《顛覆式創新》專門講。產品顛覆要么便宜,要么方便。最重要的能低端顛覆,屌絲逆襲,或者降維攻擊。有本書《創新者的窘境》,講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叫“回不去的低端”。大公司為什么不能創新,因為它是被高中端客戶所指引,客戶使它沒辦法回到低端重新發展。很多顛覆是從低端起源。

硬盤最早是18寸,領導品牌有幾家,當出現13寸硬盤,領導品牌就想,我的客戶不需要這樣的硬盤,于是就不生產。新公司就生產這樣的硬盤,去拓展新客戶。后來出現5寸硬盤,以此類推。硬盤在短短二十年里每一撥都有領導者,領導者在新的一撥里都沒做起來。芯片領域里,英特爾很有錢,也很有技術,但在手機芯片里份額幾乎是零。因為原來的客戶結構阻礙了它從移動芯片開始做起。

精益創業不僅適合小公司,也適合大公司。像微信,騰訊就是大公司。微信其實也是精益創業出來的產品,它每一步都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發展。當時騰訊至少四個團隊同時做微信這樣的產品。在別的公司就做不到,好像是浪費資源。馬化騰有一句話,如果微信不是長在騰訊,他們根本擋不住。

大公司有沒有能力把自己變的更扁平,讓精干的團隊去創業,像小米的團隊是非常扁平的?,F在很多公司未老先衰,還沒有到很大,從普通員工到CEO、總裁、高級副總裁、副總裁、總監、高級經理、經理,一個非常復雜的層級,這種不太可能精益創業。

現在企業管理有一個很流行的東西叫KPI。一些大公司比如索尼就是被KPI所累。KPI在工業時代是容易理解的。在不確定性的時代,KPI往往是害人的。業務如果非常穩定,沒人競爭,制定KPI就有意義。全新的市場,制定KPI完全沒意義。這個時代KPI不能反映出一個公司創新的活力。要完成KPI最簡單的方法是扼殺競爭。創新沒法完成KPI,創新也不是靠KPI規劃出來的。

雷軍說了一句話非常牛逼,最好有足夠多的錢,在大方向里折騰,去精益迭代。這樣就不會出什么大問題。足夠多的錢就使你經得起折騰。小米第一款是米1,我們看到的米1,但之前還有一個版本是失敗的,當時沒發布,后來是以小米青春版的模式甩賣出去的。如果前面融的錢少,就經不起折騰,可能死掉。你要融到足夠多的錢,在一個大的賽道里才經得起折騰。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