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癌癥的高發,生物醫藥行業日顯珍貴。在全球,生物醫藥市場的規模在迅速擴張,在國內,“中國制造2025”將生物醫藥作為重點發展領域。生物醫療正成為創投的風口地帶。近日,在創業邦的杭州秋季峰會上,搜狐財經采訪了專注于生物醫藥領域投資的蘇州元生創投的創始合伙人陳杰,請他分享了對投資趨勢的認識,以及自身的投資布局。
元生創投創始合伙人陳杰
醫藥投資迎來新的春天:大批仿制藥企業會淘汰
8月中旬,《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出臺,將加快新藥審批流程,同時政府也將試點藥品生產許可證制度,在陳杰看來,這意味著醫藥投資新的春天的到來。
“比如癌癥藥原來要申請臨床批件,由于藥監局人手不夠,等待時間要15-18個月,現在實行備案制,就向美國的FDA看齊,只要給國家藥監局提出申請,在六個星期沒有答復就能上臨床了,從而會大大縮短時間。”據了解,中國的藥審中心只有120人編制,遠低于美國和歐盟的數千人規模,導致大量新藥無法快速審批。
“另外,國家對重大疾病藥、創新藥會設立綠色通道?,F在有四燈,無燈、綠燈、黃燈、紅燈,對于一些科技創新,可以一路綠燈甚至無燈,對于國家想淘汰的品種,可能是紅燈。這些對整個醫藥投資領域會帶來巨大機會和沖擊,特別對我們專注于投資醫療醫療中早期項目的基金,投資回報期會縮短,資金效率會提高。”
“最近國家要試點醫藥生產許可證制度,醫藥品種研發的所有人和最后生產人不一定要同一家,可以授權給有資質的企業生產。對于醫藥研發企業來說,就沒必要再去建廠,從而減少醫藥資源的浪費。這對我們投資人是好事情,我們會把錢用在刀刃上,就是做研發做臨床,品種出來后可以和其他人合作,不需要另外建廠,從而資金回報效率會高很多,速度會快很多。”
陳杰認為,兩項新政會淘汰一大批水平很差的仿制藥企業,因為新政規定仿制藥要做生物特效性、一致性評價等試驗才能上市,對于已經上市的仿制藥,也要重新評審,這對于以往只追求規模,不追求研發的企業來講,將是一個很大很大的沖擊。但對于元生創投這樣一直堅持投資新藥研發,或者是研發能力強的仿制藥的企業,會是一個利好,因為淘汰了一批會加速審批。
據了解,中國目前有大大小小近5000家藥企,但仿制藥企業占90%以上,此前,已經有業內人士稱,由于以往藥品生產的國標相對寬松,如果嚴格執行新的標準,國內或將有1/3仿制藥企會死掉。
根據投中集團統計,2015年二季度醫療健康領域VC/PE融資案例29起,環比上漲107%,融資規模4.81億美元,環比上漲65.63%。2015年二季度融資數量上漲明顯,而交易規模較2014年二季度的2.95億美元上漲近62.83%,無論在數量和規模上都呈現出穩固上漲的趨勢,該領域已成為VC/PE的“寵兒”。
元生創投的投資布局:看好四個細分行業
既然生物醫療領域處于風口之中,哪些細分行業更有前途?陳杰透露了元生創投的四個投資重點:新藥研發、高端醫療器械進口替代、精確化醫療(基因測序的臨床應用)、外包服務。
“元生創投現在已經投了十五家企業,有新藥研發,比如蘇州開拓藥業,是一家做前列腺癌的新藥研發企業,是十二五重大專項,現在做一期臨床,在國家藥物審批里面屬于綠色通道。兩個創業者都是國家千人計劃學者。這個項目第一輪的時候是去年和君聯一起投,他們最近做了新一輪融資,是弘暉資本,比我們上一輪有一個理想的增幅。”據了解,蘇州開拓藥業在今年7月獲得弘暉資本的1000萬美元投資。
“我們投的另一家新藥研發企業叫派格生物,是一家做糖尿病的藥,正在做一期臨床,馬上做二期臨床,他做的這個品種在國際上糖尿病治療領域是看好的品種。原來的藥要一天打兩針,這家企業的藥是一周打一針,將來上市的話市場會相當大。中國現在有一億糖尿病人,市場相當大,一起臨床數字也相當不錯,也有很多資本在談募集。”
“最近剛剛投了一家亞盛醫藥,也是一家新藥研發企業,幾個老海歸創辦的企業,他們之前成功把創辦的醫藥研發企業幾個億美金賣給跨國公司,現在重新創業,我們又投了他們,也是很不錯的項目,好幾個藥在一期臨床和二期臨床。”據了解,今年8月,亞盛醫藥宣布完成A輪共9600萬元人民幣的融資,由元禾原點和元明資本領投,倚鋒創投,元生創投和磐谷創投等基金跟投。
陳杰表示,基因測序的臨床應用是重點投資方向,主要是針對癌癥風險,對癌癥早期診斷和篩查,或者在癌癥治療過程中療效和復發方面的應用進行投資。
“我們投資的另一家基因測序公司admera,這是一批中國留美科學家在美國創辦的公司,我們的目標是經過幾年培育后上市。我們還投了另一家基因測序臨床應用的公司,是和軟銀中國一起投的,那是另一種模式,幫助醫院建立能力,國內大的三甲醫院希望很多東西自己做,這家公司相當于為醫院提供儀器、軟件、平臺,把其他人的產品結合起來。”
“我們最近剛剛投了另一家做結腸癌篩查的公司,我們特別看好,他是通過一些關鍵指標,基因、糞便等,對結腸癌做早期判斷,這樣可以不用做腸鏡。美國有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同樣的產品,我們的產品會更適合中國人。因為中國的結腸癌是目前第二第三大癌癥,早期篩查很需要。”
在高端醫療器械進口替代方面,“我們還投了一些高端醫療器械的公司,其中一家是和騰訊、復星一起在美國投資的一家移動醫療器械公司,叫scanadu,產品是一個小小的移動醫療設備,在額頭上面放十五秒鐘,你的血壓、心跳、體溫、血氧飽和數據都在手機上,可以傳給醫生了。我相信中國消費者也會很喜歡這么一個很酷的東西。”
陳杰表示,從醫生的角度,現在移動醫療,包括遠程問診需要參數。但是給醫生提供的數據不能是電子消費品,因為醫生不認的,要承擔法律責任,所以隨身醫療設備必須是醫療級別的。如果是電子消費品是很容易做的。
陳杰特別提到了蘋果手表,蘋果原來想把醫療應用放到蘋果手表里,后來都沒做,因為難度相當高,要做到醫療級別有很多技術在里面。
生物醫藥投資風險比互聯網低很多
投資總會伴隨風險,而在通常的認識中,搞研究的投資失敗的概率往往會很大,但是陳杰卻表示醫療醫藥投資風險比起互聯網風險要低很多,理由是這個領域的投資是靠技術推動的,不像互聯網燒完錢什么都沒有。“研發做完后會有很多IP和技術,還可以和其他人合作,還可以賣給其他公司。我們投了二三十家企業,還沒有哪家死掉,不像互聯網企業,可能有一家100倍回報,而99家企業都死掉。”陳杰說。
以往生物醫藥領域投資最大的風險之一就是時間過長,但是陳杰表示,一方面新的藥品審批政策會縮短流程,一方面元生創投并不在項目一開始就投資,而是選擇在臨床期或者臨床一起進行投資,這樣就縮短了投資回報期,最后元生創投會選擇跨國藥企已經驗證過的靶點和機理的藥物為主,中國創業團隊在前者基礎上改進,這樣臨床失敗風險會降低很多。
陳杰表示,生物醫療領域在美國是占國民生產總值接近六分之一的產業,中國遠遠低于這個比例。隨著人口的老齡化,癌癥的高發,這個領域肯定會越來越好,是一個朝陽行業。
當然現在競爭也很激烈,陳杰坦誠,現在中后期項目估值很高,盈利空間很少,再加上注冊制和新三板的推出,很多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可以直接上市,不用拿投資人的錢。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人只能選擇兩個方向:要么往后專注做并購整合,要么往前做早期投資。
陳杰認為,對國內創業團隊來說,由于政策大幅降低了時間和資源要求,對于有研發能力的團隊來說,現在是一個黃金時代。
人物介紹
陳杰,元生創投創始合伙人,目前發起和管理的新建元生物產業基金的規模近6億元人民幣,專注于生命科學領域,自2013年9月成立以來已在中美兩國投資10余家生物醫藥領域創新型企業,包括:MID Labs方恩醫藥Admera HealthScanadu派格生物開拓藥業等,涵蓋生物科技、新藥研發、醫療器械及醫療健康服務。蘇州生物納米園是元生創投核心出資人,也是基金的發起人之一。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