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說:新三板就是跳板,轉主板才是目的

2015/11/04 10:36      孫騁 毛云杰

最近一兩年,一些知名企業之前在美國退了市,準備回國上市,走到臨門一腳,IPO停閘了。一些投資者選擇繼續等,他們充滿信心,堅信總有一天會有曙光,畢竟A股市場過去十年開開關關好幾次,肯定會再開的。另一些投資人不等了,通過協議轉讓——也就是所謂的二級市場。

在近日舉辦的第12屆中國國際金融論壇上,香港創業及私募投資協會會長曾光宇說:“協議轉讓價格可能低一些,但是也總比退出要好,A股開開關關,也是促成了在PE市場里的多元化。”

“另外一方面,從我而言,上市退出只是一個手段,在西方社會60%以上的退出都不是以IPO估值上市,而是協議轉讓。”他認為未來在中國也應該是這樣的趨勢,原因是現在中國市場的資金比十年前多很多,非上市企業如果經營不錯,也可以買一些股份。

“在西方社會大部分的投資中,投資者都沒有把IPO作為退出規劃,而是想企業經營好,持有三年五年以后,投資人從中獲得很多股息,五年之后再找同行幫助做競價,看其他投資人誰有興趣再賣出去,而不是必須在境外或者境內上市。但在中國,這么多年都以IPO為退出目的,如果資本市場出現問題,那么在主板上,我們就要考慮其他的一些辦法。”

現在國內新三板,能夠參與的人,無論是散戶還是機構,都為數不少。曾光宇介紹,在英國有英板,他們有一個名詞叫QIB,就是“合格機構買家”,這是個散戶不能參與的市場,只有有錢人、積累到一定規模的基金,才能參與,因為創業板、新三板、英板本身是為初創型公司設計的,投資風險比較高,政府希望參與到這個市場買賣的人本身比較專業,他們知道風險在哪里,能夠承擔股票高低起伏、交易量大小變化等風險。

券商在英國被稱為“提名顧問”,做法其實是保薦。具體來說,做完盡職調查后,認為公司能夠上市、上市后有投資人青睞,提名顧問就保薦這家公司去上市,從公司接觸到真正能夠上英版,大概是6到9個月左右的時間,期間提名顧問覺得公司不錯,就可以直接上板,完全是沒有審批的。

保薦人本身是有道德操守的,他們自己調查,覺得公司能夠上市,才去上市,如果發現交易數里面有些不實的數據、不準確的描述,保薦人在法律上要負刑事責任,券商相關人也要承擔責任,曾光宇認為這種規則值得中國的資本市場學習:“也許我的企業上市后壽命只有一周,七天之后就倒閉,但是明確寫在風險里,‘我的企業七天之內不倒閉’,加上句號,照樣可以上市。”

專業投資者只要評估在這七天里面有沒有漲的可能,能漲就可以買入,曾光宇不看好這種資本市場,他自己的企業在香港主板上市,后來在A股申請上市,第一次被否了,監管部門提出:企業本身沒有負債,現金很多,既然有這么多現金,為什么還要上市?監管部門還提出一些行業方面、企業資本面的問題,他們認為可能讓投資者承擔風險,所以不讓公司上市。

一方面是上市標準需要修改,另一方面是目前市場上交易量太低,曾光宇提出:在新三板這個細分市場里面,我們是否需要有足夠的流通量?香港創業板定位就是一個波動的跳板,進交易所發文件就是說創業板本身的功能,一些要集資的企業沒有達到主板要求,在創業板類似于備考,考試過了,再轉主板,主板可以自由買賣、二次增發、收購、股票抵押融資,等等。他認為新三板也是一個過渡的跳板。

而英國的英板是1995年推出的,同樣面臨交易量不足的問題。如今新三板有不少企業都是上千億市值,但其實真是沒有什么交易量,英國努力了20年,都沒有把交易量搞上來,我們新三板才建立了幾年。這是否意味著這個板的屬性就是沒什么交易量呢?必須要轉板才能把交易量做出來呢?

“這需要很成熟的轉板機制,從這個板轉到這個板都是比較容易的,但是相關應該法規跟上來,然后更多人參與參與。”曾光宇說:投資角度來講,企業融到資之后,在新三板這段時間是不會退出的,因為未來還有人來關注、寫報告,比較好的選擇是等企業轉到其它板再退出,拉長投資回報和周期。

挖貝新三板研究院認為,中小微企業一直被排斥在資本市場扶持的對象之外,新三板為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到中小微企業創造了條件,也改變了私募股權投資的生態環境和運作模式,有助于引導早起資本的形成,彌補了多層次資本市場斷層和券商業務斷層。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