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類金融的尷尬境遇:進難,退亦難

2016/01/24 09:26      毛云杰

“其實,公司早就感受到了新三板監管趨嚴,也感覺到了行業風險,目前已經籌劃轉型了。”一家新三板掛牌的擔保類公司的董秘張陸告訴經濟觀察報。

但是這家公司還是深深地感覺到了危機,因為監管層的動作比他們的轉型來得更快更猛,也更加干脆。1月19日,股轉系統向券商發出非正式窗口指導,暫停了所有類金融企業在新三板的掛牌業務。

股轉公司此舉引發了不少類金融企業的擔憂,在暫停類金融掛牌之后,監管動作會不會向已掛牌的企業延伸?未來,在新三板的融資和交易會不會受到影響?對于日常經營業務,相關的規則和主管單位何時能夠明確?

在這些問題尚未有明細答案的現在,已掛牌新三板的類金融企業到了一個進退兩難的階段。

從PE開始,這把火還是燒過來了

“所有類金融企業全部暫停辦理掛牌手續,無論項目處于何種狀態,無論項目處于何種狀態,請一定注意!”

1月9日,在股轉系統與主辦券商聯系人業務溝通群(準官方群)里,股轉系統向各家主板券商發出非正式窗口指導,暫停了類金融企業的新三板掛牌進程。

霎時間,本就被資本市場議論已久的類金融企業再次被置于聚光燈下。

目前,在監管層出具的相關規則中,其實并沒有對于“類金融企業”的明確定義,最接近的相關材料為廣州市金融局在《2015年廣州金融創新發展重點工作實施方案》中的描述:類金融機構,包括設立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股權投資機構、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各類互聯網金融企業等。

而在新三板市場,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類金融企業為經營業務具有金融活動屬性,但是并未獲得相關金融許可證,也沒有接受一行三會監管的企業,主要包括融資租賃、小額貸款、財務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PE/VC等股權投資基金或創業投資基金等形式。

目前,掛牌新三板的金融類公司多達上百家,其中以PE、小貸、典當、資產管理等“類金融企業”為主,受一行三會監管的券商、保險、銀行等數目相對較小。

從2015年年末開始,在新三板市場,股轉系統對于類金融企業開展了一系列的監管層措施,類金融企業的掛牌與融資受到了嚴格限制。

在12月22日,一則股轉系統叫停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掛牌新三板的消息在新三板炸開了鍋,消息稱,“對于已經審核通過但未掛牌項目,股轉公司將請示證監會處理意見,其余在審項目,不論處在什么階段一律暫停”,隨后不久,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12月25日確認了暫停私募基金管理機構的掛牌和融資的消息,并且表示對前期融資的使用情況開展調研。

張陸表示,當時聽到這個消息之后,業內不少企業感到意外,畢竟,在新三板的成立和發展壯大過程中,股轉系統曾經多次強調,股轉公司不設置人為障礙,以信息披露為目的,不做取舍判斷,完全市場化選擇。

但是,股轉系統現在卻以行政的方式暫停一個行業企業的掛牌,讓他十分不解,為什么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監管層會發生如此大的態度變化?

邏輯——防風險與新三板定位

其實,股轉系統的態度是與類金融公司屬性和高層對行業風險的判斷有關。

2015年是類金融企業掛牌的一個大年。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目前在新三板掛牌的121家金融企業中,P2P公司數量最為眾多,數量達到45家,占比超過三分之一,例如PP-money、金蛋理財、安心貸等P2P企業,目前通過各種方式登陸了新三板;此外,在掛牌的類金融公司中,還有8家融資擔保公司。

與此同時,2015年也是類金融企業尤其是P2P企業集中爆發風險的一年。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問題平臺達到896家,是2014年的3.26倍,截至2015年12月底,網貸行業總體貸款余額已經達到了4394.61億元,即行業壞賬在570億元至746億元之間;而據陸金所數據顯示,目前,整個P2P行業里的壞賬率高達13%~17%。

在這種風險之下,監管層對于類金融企業掛牌的態度越來越謹慎。

12月25日,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曾公開表示:“凡是某一個產品、某一個服務,短期內大幅增長的話,就要靜下來看一看,要小心一點。里頭可能就隱含著某種風險。”言語之間,表示了對證券市場上某些短期大規模爆發行業進行風險把控的意思。

而在涉及類金融企業更多的銀監會方面,12月28日,銀監會會同工信部、公安部、國家網信辦等部門研究起草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界定了網貸機構信息中介的本質,并明確了網貸機構不得吸收公眾存款、不得設立資金池、不得提供擔?;虺兄Z保本保息等十二項禁止行為,進一步加大對以P2P為代表的類金融行業規范。

同時,央行也公開表態,將牽頭會同其他金融監管部門加快轉變監管理念,抓緊開展互聯網金融領域專項整治,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態度已從之前地“促進”轉為“規范”。

1月16日,肖鋼在2016年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表示,“對私募基金等‘類金融機構’在‘新三板’掛牌和融資活動,要深入研究并加強監管”。

同時,目前的國內經濟大環境和新三板的融資小環境也成為了監管層對新三板“類融資”“動刀”的重要原因。

2015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寒冬,發展速度放緩,投資項目萎縮,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為676708億元,比上年增長6.9%,創近25年新低;但是在目標服務中小企業的新三板中,金融企業尤其是類金融企業卻大行其道,募集了巨額資金。

據股轉公司月報數據,截至2015年12月,新三板掛牌公司通過3018次定向增發累計募集金額1432.17億元,其中,僅九鼎投資、中科招商、硅谷天堂、達仁資管等類金融大佬,募集金額就已經超過350億元,占新三板總融資規模的24.7%,從新三板中分流出了大量的資金,具體投向則多是在一二級市場的投資。

肖鋼在1月6日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還提到,“加快完善“新三板”制度規則體系,優化小額、快速、靈活、多元的投融資機制,更好發揮對創新型、創業型、成長型中小微企業的支持作用”,也表達了新三板主要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立場。

國都證券分析師李保倩在研報中表示,總市值3040億的金融類公司,對于2萬億市值的新三板來說,已經是已經非常龐大的板塊,“股轉此次政策的出發點可能是認為新三板應服務實體經濟”。

類金融的尷尬:監管無規則

為了防范行業風險,其實,在股轉系統開始進行限制類金融公司之前,張陸所在的企業已經開始了籌劃轉型。

張陸告訴經濟觀察報,目前,公司正在籌劃提升公司的信用評級,擺脫風險易發生的銀保業務,轉向風險相對較小的發債企業的增信擔保,這樣情況下,能夠一定程度規避風險的發生。

不過,即便如此,公司的風險還是存在,張陸稱,雖然公司已經成功掛牌和融資,但是還不清楚股轉系統未來會不會對公司的融資進行調查,也不清楚未來會不會對融資進行限制,在經過了一個飛速的發展過程之后,業務做得越大,也就因為沒有全面的監管規則而越擔心,這成為公司轉型和前行路上最大的隱患。

同樣,對于類金融的企業而言,張陸公司的問題普遍存在,尤其是在P2P行業,在《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之后,一些已經發展成一定規模的P2P公司發現并不符合意見對于業務的規定,轉而開始更名或者改變業務,造成了不少資金和時間的浪費。

北京的一位券商人士稱,雖然監管層對于類金融掛牌進行暫停有其考慮和把控,出發點是為了市場的健康發展,但是“一刀切式”的操作手法也會有一些負面影響,或許會影響正常運轉、規范運作的企業,對于金融創新創業企業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會破壞股轉系統在市場上形成的“不過多干預”和“市場化操作”的形象,希望股轉系統能夠早日明確標準,讓市場回歸正軌。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