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財富第一名”怎么選新三板公司?
——專訪安信證券新三板研究負責人諸海濱
臨近春節的最后兩個工作日,上海浦東的長泰金融大廈已經略顯冷清,而在這座大樓辦公的安信證券諸海濱新三板研究團隊還在為專場策略會忙碌不已。
“節奏完全慢不下來。”諸海濱說,“三板本身的發展速度就特別快,推著我們所有人往前跑。坦白說,大家對三板未來的定位、盈利模式等等都有很大的分歧,這也是督促我們前進的動力。”
2014年9月,諸海濱從安信的策略研究轉到新三板研究。短短一年的時間,他的團隊從無到有,共發了310篇研報,他本人也收獲了“2015年首度設立的《新財富》新三板最佳分析師”的稱號?;鹬芸跉q末年初之際向這位新銳的新三板明星研究員取經,看他怎么看市場、怎么選公司。
《基金周刊》:新三板市場經過去年的大起大落,又持續了大半年交易不活躍的狀態,投資人今年應該配置新三板資產嗎?
諸海濱:從資產配置的角度說,對新三板市場的投資比重應該逐步提升。以往普通投資人是沒有辦法去參與整個掛牌前的環節,比如天使、VC、PE等。三板等于把之前割裂開的一級二級市場搭建了一個橋梁。長期被趕在二級市場的投資人獲得一個可以在前端配置大類資產的機會。同時,三板也提供了許多優秀的公司——比如互聯網公司、研發型醫藥工期的投資機會。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非創新層的企業,數量多,波動性較大,投資策略需要分散;對創新層企業而言,風險相對小,看好就應該堅定持有。
從當前的時間點上看,我并不建議風險承受能力一般的普通大眾進來?,F在是風險與機遇并存。有些公司有轉板的預期,或者有進入創新層的機會,如果你抓住了或許就可以獲得高額利潤,但是也有很大的風險。
個人認為進入的時間點應該是2016年六七月份,一方面主板下行的估值壓力可能會結束,經過15年報和16半年報,企業盈利情況也能夠看得清。更重要的是,那個時候我們也許會看到,公募基金的封閉式新三板投資產品入場的時間點逐漸到來?,F在新三板的開放型投資產品,普遍投資門檻高、規模小。未來公募新三板產品封閉基金不僅規模更大,同時無期限無贖回,產品風險控制也比較好,會帶來相對持續、穩定的投資機會。
2016年另一個需要關注的投資時間節點是五月份的分層,等到進入創新層的公司名單下來,流動性和融資額度都會向它們集中,它們整個估值也面臨提升。
《基金周刊》:五六千家公司魚龍混雜,怎么把最有潛力的個股“淘”出來?
諸海濱:針對新三成長性、流動性、行情表現呈現出的行業分化,2016年我們提出了SHIELD的行業選擇策略,分別為運動體育(Sports)、健康(Health)、智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娛樂(Entertainment)、教育學習(Learn)、及大數據(Data)。此外我們傾向于找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現階段很多細分行業的新三板公司其實比主板公司質地更好,比如核電、互聯網教育、生物醫藥里面的一些子行業等。主板還在炒概念,而新三板里面有不少收入規模都在兩三個億元,增長也很迅速。
此外,我們非常關注一級市場動態,關注海外前沿技術的創新。這里面有可能出現黑馬。
另外三板市場的信息不對稱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切入點。五六千家公司的信息量太大了,很多有用信息被淹沒在里面。我們會做一些財務模型和關鍵信號預警,捕捉被忽視的關鍵信息。比如很多公司做業績預報,我們會做跟蹤,而且也會結合主板同行業公司的情況做對比。主板上醫藥類企業2015年增速普遍不佳,好多都是負的,而三板有很多20%以上的增速,甚至更高。為什么會出現差異?有沒有可能造假?或者是業務上的調整?還有可能就是相同行業,三板與主板存在子行業結構上的差異,三板偏向醫療服務和基因檢測等等,而主板是以化學藥、仿制藥為主。這背后就會出現投資機會。
《基金周刊》:大家普遍看好三板市場上的并購和轉板帶來的投資機會,有什么獨到看法?
諸海濱:我覺得2016年新三板公司因為并購產生的投資機會將會更多。
首先這一輪并購潮是有著天時、地利、人和三重因素的。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之間差價依然很高,企業愿意二級定增、一級并購項目,這種套利的因素依然是存在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技術進步的影響,每一輪經濟衰退都會刺激并購需求的滿足,先進生產力會把落后的干掉。新三板目前出現了很多新技術和新模式公司,也有大量傳統的二三線企業浮出水面。他們可能現在還感覺良好,等看清技術發展的形勢,還是會選擇被并購。
我認為轉板是一個過渡時代的產物。因為三板是純粹的注冊制,而主板正在從審批到注冊制到過渡。就像是長江上架著的大壩,上面水位很高,下游很低。這個大壩就是審批制,審批制太快取消,上下游之間就容易造成洪水。監管層要慢慢泄洪,從而帶來了轉板。未來我相信轉板現象會慢慢取消。
現在有人把新三板說成預備板,我覺得不是。我理解的新三板定位,相當于A股創業板、中小板再加上交所和深交所的重化工業板塊。新三板完全復制了整個資本市場的生態鏈,現在搞分層也是為了把這個全系列分開。
《基金周刊》:三板投研和主板投研有什么不一樣?怎么建立投研框架?在投研上有哪些心得?
諸海濱:三板研究與主板研究相比,縱深度更長,既要做前瞻性的產業研究,也要做公司層面研究。很多三板公司所在的行業業態正在形成,公司的業務模式還在建立中,首先我們要判斷在眾多模式中,它是沿著哪個模式走的。在這個基礎上再做好這個公司的基本面研究。
證券研究常常被分為兩大派系,一種是自上而下的,比如宏觀策略研究員;一種是自下而上的,全身心投入焦點公司研究的行業公司研究員。而我們做新三板研究是把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把產業鏈研究與財務數據結合起來看,同時又打通主板與新三板研究的連接,尋找它們之間的差異和關聯。做三板研究,一定要有多維度的視角,才可能看到更有意義的東西。
和主板研究的關系上,我們的想法是與主板研究員形成緊密的合作,把一百多個人的研究團隊向心力發揮出來,而不是獨立的搞一個小研究所。實際上有很多報告我們都是與主板研究團隊聯合署名的,特別是在傳媒、電子、體育等典型領域。
行業的選擇上,我們比較專注。任何行業都要花兩萬個小時才能成為專家。判斷一個公司的盈利預測能否實現,最重要的是對行業的常識和對行業未來趨勢的理解。因此我們主要聚焦在幾個熱點行業進行深入調研。
另外,具體到企業層面的研究,我們基本是實地調研。除了開會、聽路演,有時候還要去供應商、實體店做暗訪。有的公司調研之后我們也不見得立刻就會出報告,可能隔了半年之后發現當時說過的很多東西都印證了,才會去寫。
現在新三板的整個投研還處于跑馬圈地的狀態,大家隨機性比較強,東一榔頭西一棒。新三板的整個生態還沒有建立和循環起來,草原上的草還沒長出來就被羊吃了,更別說后面的狼。作為研究者,我們當前的使命就是做產業鏈研究和產業鏈整合的倡導者,等待春暖花開、水草豐茂。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