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5月18日訊 (記者 鄭嵐予) 在經濟新常態下,有錢的A股公司的最愛就是買理財產品,風險小又有穩定收益。但在新三板市場上或許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有些公司不是“有錢任性”,而是沒有錢“定增任性”。
14家公司半年內有定增
據中國網財經新三板研究院根據股轉官網發布的公告數據統計,僅從今年5月1日到5月17日,就有43家三板公司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數額從100多萬到2億不等,總額度為17.37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有14家公司在半年內有定增需求或已經完成定向增發,如中康國際2016年4月19日完成了5500萬定增,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則用閑置資金5000萬購買了銀行理財產品;三和能源在今年4月15日完成2500萬的定增,同樣不到一個月,該公司用2500萬的自有資金選擇銀行理財產品。
今年5月以來購買理財產品的新三板公司(數據來源:公告制表:中國網財經新三板研究院)
在這些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中,短期類低風險型理財產品更受新三板公司青睞。招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以及杭州銀行的部分產品尤為突出。
年初,股轉公司已通知各個券商,要求企業“以后定向發行募集資金用途主要為補充流動資金的,需要在發行方案及發行情況報告書中說明補充流動資金的必要性”。在此之前新三板累計融資達到1200億,大部分融資金額就是簡單的“補充流動資金”6個字,看起來非常簡單。有的虧損企業,募集上億的資金,也是簡單的“補充流動資金”。確實讓旁觀者一頭霧水。
“本末倒置”引擔憂
中國網財經新三板研究院注意到,即使股轉公司已經規定“說明補充流動資金的必要性”,但仍無太大作用,因為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在說明補充流動性時會用上“購買理財產品”這個選項。
眾所周知三板的融資環境頗為便利,很多企業都選擇饕餮吞噬的方式進行大開口似的定增。行內人都知道,補充流動資金就好像“最佳理由”,有些企業明明不差錢,卻還是要補充,畢竟,沒人嫌錢少。
問題是,這補充到的資金不用在加強公司經營能力拓展新業務模式抑或并購重組上,反而用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本質上就是一種投資行為。不違法也不違規,但不專注公司主營業務發展反而醉心于“賺偏錢”,企業這樣“本末倒置”的行為事實上是否違背新三板設立的初衷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討。
中國網財經新三板研究院將對這一現象保持持續關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