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參與新三板做市業務試點正在逐步推進。9月14日,《私募機構全國股轉系統做市業務試點專業評審方案》發布,對私募機構參與做市的總體要求、基本條件、評審機構、評審流程、評審及驗收內容等作出詳細規定。
業內人士認為,私募機構參與新三板做市將有利于豐富新三板做市機構類型、提升新三板市場交易的深度,有助于改善新三板市場流動性。也有私募機構人士表示,目前新三板企業估值處于低點,對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逐步增加,未來投資者會更傾向于從股權投資的角度選擇標的。
私募新三板做市試點啟動
根據《評審方案》,申請在全國股轉系統開展做市業務試點的公司制私募機構,需具備8項條件:一是實繳注冊資本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財務狀況穩??;二是持續經營3年以上,且近3年年均資產管理規模不低于人民幣20億元;三是申請機構及人員最近3年內未受過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四是具有符合全國股轉系統做市業務相關要求的業務實施方案和內部管理制度;五是設有專門的做市業務部門,配備做市業務人員不少于5人,其中風控人員不少于1名;六是做市業務系統符合相關技術規范,并通過全國股轉公司的測試;七是已成為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普通會員;八是全國股轉公司規定的其他條件。
此外,據全國股轉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私募機構受監管程度、規范運作水平、合規意識相較于證券公司(842.73,6.390,0.76%)有所差距,為控制業務風險,私募做市業務初期采取試點方式,首批試點機構數量控制在不超過10家。試點開展一段時間后,將在適時總結試點效果的基礎上,評估進一步擴大試點的可行性。
安信證券稱,雖然新三板被稱為“機構市”,但從數據上來看,當前新三板的機構投資者戶數2015年年底占比只有10%,從2016年半年報來看,機構持有新三板股份占比只有25%,而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已超過五成。引入私募做市,將帶來更多機構對新三板的有效參與,或在將來推動機構投資比例進一步加大。
財富證券認為,未來隨著私募機構做市業務模式的推廣,一方面有利于完善三板市場做市商交易機制,充分利用私募定價能力,提高市場效率;另一方面,該制度下市場上極具活力的私募機構將成為三板市場交易環節的重要主體,三板市場長久以來的流動性問題或將得到實質性改善,利好三板市場長遠的發展。
更看好創新型、成長型企業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新三板券商做市商在定價上存在優勢,企業的定增價格常常高于做市商拿到的價格,部分做市商甚至可以拿到更低成本的做市庫存股,當套利的空間夠大時,做市商服務的動力就不足,無法發掘企業真正的價值。而私募機構更多是基于企業發展潛質進行選擇,隨著更多的私募機構進入,企業定價更為合理,做市商不會為了套利而失去做市服務的功能。
不過,有分析人士稱,私募機構做市雖然有利于帶來增量資金,有助于提升市場流動性,但私募做市資金來源目前僅限于自有資金,短期來看,私募機構可投入做市資金可能有限。
架橋資本董秘彭一郎認為,私募機構除了提供做市服務,同時也是三板市場資產提供者、融資資金提供者。由于制度性溢價和流動性溢價相互疊加,A股企業估值理論上應該高于新三板企業,但去年上半年開始三板市場一直處于亢奮狀態,估值一度逼近A股,導致機構投資者遲遲不敢進場,隨著三板估值達到一個低點,不少機構投資者已重拾對三板企業的興趣。
一位私募機構負責投資的高管告訴記者,三板投資本質還是一種股權投資,機構目前主要對兩類企業比較感興趣,一有轉板預期的企業,二是該公司所處行業前景開闊,企業本身具有較強的成長性。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