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底新三板掛牌家數實現“萬家”目標,量級上的突破意味著新三板步入成長期的第二階段。
與過往中介機構“跑馬圈地”、掛牌家數“沖量”不同的是,從新三板掛牌業務負面清單指導意見出臺,到各家券商內部掛牌標準提高,新三板如今告別“野蠻”生長。這一變化直接體現在“新增掛牌速度”的指標上,根據wind統計,今年以來每周實現掛牌家數約60家,僅為去年同期的2/3(有90家)。
面對新三板新的成長態勢與監管環境,主辦券商亦在反思,如何改變“打法”來適應。
掛牌速度下滑
根據wind統計,截至2月15日,2017年新三板運行六周多以來,平均每周新增掛牌數62家。其中,1月6日僅有3家企業掛牌,甚至在1月9日單日出現了零掛牌現象。僅有一波掛牌小高峰發生在春節前兩周(1月14日-25日)期間內,每周掛牌數量超100家。
而在去年同期(1-2月),平均每周則有95.14家掛牌。在2016年全年,每周平均有101.36家企業掛牌。
“未來新增掛牌家數還會更少。”滬上一家券商新三板人士談道。目前券商主要在消化存量項目,未來新掛牌的項目不多了。“
多名券商人士分析稱,下滑原因主要是大多企業乏善可陳。“能上的企業基本掛牌了,項目越來越不好找,今年業務肯定很不好做。”北京一名負責新三板掛牌的券商人士感嘆到。
而去年下半年監管層出臺的新三板掛牌業務負面清單指導意見,則是導致券商儲備項目減少的重要因素。據了解,2016年9月9日,全國中小股份企業轉讓系統發布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業務問答——關于掛牌條件適用若干問題的解答(二)》,對門檻提高了要求。
“指導意見出臺后,一些券商砍掉可有可無的儲備項目。有的因為項目不達標而放棄掛牌;有的因為操作起來繁瑣,比如細分行業找不到可比公司,在做認定和解釋時就顯得很麻煩,而一單項目并不掙錢,多個因素綜合考慮發現很多項目實在沒有什么可做。” 深圳一家小型券商新三板人士解釋。
同時,去年監管層加強主辦券商的執業要求和風控標準,也讓券商自覺提高掛牌門檻。深圳一家中型券商人士談道,監管層的嚴要求提升了券商的業務成本。隨著監管趨嚴,每一個項目盡職調查的工作量在增加,一方面項目周期拉長了,導致掛牌數量減少;另一方面項目收益低,券商積極性也在下降。
該人士還談道,IPO發行在加速和正?;?,券商逐步轉移力量在IPO和并購重組等業務,新三板的重視程度亦在下降。
華南一家小型券商新三板人士也抱怨稱,新三板后續督導要花較長時間;新三板掛牌收入亦不及發債項目定增項目,頗有“雞肋”意味。“我們現在內部標準已經提高了,風險大一點的項目,顯然寧可不做。”
尋精品項目
隨著新三板掛牌業務“跑馬圈地”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如何開展新三板業務,成為各家券商思考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由于監管環境發生變化,券商“被迫”走上“精品項目”路線,“我們肯定還是要繼續尋找,未來有后端業務的項目。其實公司以前已經強調尋找業務條線較長的項目,但當時項目機會多,項目能上就上。”前述北京券商新三板人士表示。
“新三板項目已經不掙錢了,如果做沒有后續業務的項目,或是發展潛力不大的項目,可能面臨虧損。所以要找具備核心競爭力項目,或是已經獲得一定市場格局的項目。”前述深圳一家中型券商人士談道。
另有券商則把精力放在已掛牌企業的服務上。前述華南小型券商新三板人士亦表示,“我們公司現在集中資源去培育、服務優質掛牌企業,比如提供融資服務、公關服務,等到該企業做大做強,未來可能有轉板機會,或是被上市公司并購。一些基礎層的掛牌企業未來若能進入創新層,這對我們而言也是業務機會。”
但更多的新三板從業人員談道,由于新三板業務性價比低,員工則希望另謀出路。“環境在變化,我會關注其他項目,比如債券。”他告訴記者,過去由于新三板機會多,所以專注新三板項目的承攬。“公司本來也沒有限制,只要有任何投行項目都可以做,我相信其他同事也在跑其他項目。”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