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監管環境發生變化,券商“被迫”走上“精品項目”路線,“我們肯定還是要繼續尋找,未來有后端業務的項目。其實公司以前已經強調尋找業務條線較長的項目,但當時項目機會多,項目能上就上。”北京券商新三板人士表示。今天買三板和您一起關注一下這件事情:
新三板進入后狂飆時代
根據wind統計,截至2月15日,2017年新三板運行六周多以來,平均每周新增掛牌數62家。其中,1月6日僅有3家企業掛牌,甚至在1月9日單日出現了零掛牌現象。僅有一波掛牌小高峰發生在春節前兩周(1月14日-25日)期間內,每周掛牌數量超100家。
而在去年同期(1-2月),平均每周則有95.14家掛牌。在2016年全年,每周平均有101.36家企業掛牌。
從2016年年初至今,掛牌企業數量幾乎翻了一番。根據統計數據來看,2016年,新三板每月掛牌企業數量平均數為420家,而進入2017年,1月份的掛牌數量僅為291家。尤其是從去年8月份,單月掛牌978家,達到歷史峰值之后,逐步呈現出下降趨勢。
對此,有分析人士告訴記者,去年新三板掛牌速度太猛,監管層提高了掛牌標準。并且,由于新三板市場交易冷清,很多企業掛牌熱情在下降。一方面,掛牌節奏放緩,另一方面,又有不少企業主動選擇從新三板抽身。
在不少行業人士看來,新三板有退有進,一定范圍內的企業摘牌是企業發展的良性流動。
雖然新三板投、轉、融的問題還需要制度層面來解決,但在羅新建看來,速度慢、標準高,正是為了提升新三板的總體質量。
券商走上“精品項目”路線
“未來新增掛牌家數還會更少。”滬上一家券商新三板人士談道。目前券商主要在消化存量項目,未來新掛牌的項目不多了。
多名券商人士分析稱,下滑原因主要是大多企業乏善可陳。“能上的企業基本掛牌了,項目越來越不好找,今年業務肯定很不好做。”北京一名負責新三板掛牌的券商人士感嘆到。
由于監管環境發生變化,券商“被迫”走上“精品項目”路線,“我們肯定還是要繼續尋找,未來有后端業務的項目。其實公司以前已經強調尋找業務條線較長的項目,但當時項目機會多,項目能上就上。”北京券商新三板人士表示。
“新三板項目已經不掙錢了,如果做沒有后續業務的項目,或是發展潛力不大的項目,可能面臨虧損。所以要找具備核心競爭力項目,或是已經獲得一定市場格局的項目。”前述深圳一家中型券商人士談道。
另有券商則把精力放在已掛牌企業的服務上。
新三板未來掛牌企業將面臨多條出路
近期,在證監會主席劉士余提到新三板轉板問題之后,深交所也力推新三板向創業板轉板試點。相對于目前眾多新三板掛牌企業選擇接受IPO輔導,業內人士判斷未來企業有望面臨多條出路。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作為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重要一環,新三板承載著超過一萬家企業的夢想,而且目前這個數量還在不斷壯大當中。在經歷了加速擴容、市場疲軟、流動性匱乏之后,伴隨著分層管理辦法的推出,新三板已經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投中集團研究院分析師鮑威為認為,轉板制度安排是新三板核心競爭力之一,是目前能夠看到的潛在的新三板紅利。轉板制度一旦落地,新三板將成為創業板的孵化基地。
在安信證券分析師諸海濱看來,2017年新三板資本退出渠道將得到進一步完善,轉板制度以及交易規則的預期,加之創新層審計要求提高帶來的財務風險降低,都將使得新三板市場得到估值修復。
“未來新三板企業或將面臨多條出路。”諸海濱判斷,一批尚未盈利的互聯網或創新行業,選擇進入創新層或升入未來可能推出的更高層次;處于成熟行業且凈利潤已大于5000萬元,短期資金需求不高的企業,可能會選擇IPO排隊;對于行業比較新,正從初創期邁入高速成長期,利潤增速高于收入增速但凈利潤絕對值低于5000萬元,對資金需求較大的企業,未來等待新三板轉創業板試點或不失為較好選擇。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