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尋找新三板的“牛魔王”)
2016年,在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井噴的同時,市場行情卻持續低迷。三板成指和三板做市指數一路下行,接近歷史最低點,去年5月份以來掛牌公司平均市盈率均不足30倍。雖有分層、轉板等一系列政策催化,也未能對大盤走勢形成實質性影響。相比之下,A股滬深300指數在經歷了一輪劇烈回調后基本企穩,2016年全年走勢穩中有升,投資收益相對新三板有明顯優勢。
本文以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1日為研究區間,所篩選的區間內牛股需同時滿足以下條件:(1)掛牌時間滿一年;(2)區間內成交量大于零的交易日不小于100日;(3)區間內總換手率不低于5%;(4)區間內股價最高漲幅超過60%;(5)K線圖長期呈上升趨勢;(6)排除急漲急跌的股價異常波動對區間漲跌幅的影響。經過篩選,共有73只股票符合條件,我們將其作為本文牛股的研究樣本。
新興熱點行業成牛股爆發地
新三板過去一年迎來爆發行情的73只牛股中,創新層個股和做市轉讓交易的個股數量占絕對優勢。其中,創新層股票45只,占比61.6%,做市轉讓交易的股票53只,占比72.6%。從大的行業分類上看,牛股中制造業企業44家,占比60.3%,基本都是高端制造企業,這一數字比制造業企業在新三板所有掛牌企業中的占比高出10個百分點。緊隨其后的是信息軟件行業,占比20.5%。
從細分行業和概念板塊來看,90%以上的牛股均被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車、智慧城市、環保、物聯網、新材料幾大新興熱點行業覆蓋。以波特五力模型進行分析,這些細分行業呈現出以下共性特征:
第一,行業潛在進入者威脅小。上述行業多涉及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壁壘大,行業內企業需要掌握核心技術和專利并具有較強的研發和持續創新能力,這對該行業的潛在進入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障礙。此外,以高端制造、新材料等行業企業為例,這些企業大多處于產業鏈的關鍵環節,與客戶的粘度高,下游企業若要更換供應商須付出更高的挖掘和試用成本。行業的潛在的進入者在爭取市場現有客戶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難。
第二,相對于買方,議價能力無明顯優勢。一方面,上述新興熱點行業的主要買方企業規模大、質量優。例如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環保等相關概念的企業主要面向政府機構,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制造等,企業客戶主要為國內外大型汽車品牌商。買方企業相對集中,企業實力雄厚,議價能力強。但另一方面,高端制造類企業靠研發和技術實力確立競爭優勢,產品存在差異化,附加值高,這也提升了行業內企業對于買方的議價能力??傮w來看雙方都無法獲得明顯的議價優勢。
第三,相對于賣方議價能力強。上述高新熱點行業的上游企業有相當比例為原材料供應商或初級加工企業,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市場競爭充分,產品差異化不明顯,進而抑制了其作為賣方的議價能力。
第四,替代品威脅較小。牛股所在的熱點和前沿行業多處于初創或成長期,迎合市場新需求,而替代品的出現更多依賴于技術革新,在行業進入成熟期前出現的概率并不大。此外,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等行業受政府扶持和補貼,是政府引導的新需求,其搶占的正是傳統企業的市場份額,未來進一步瓜分市場的前景可觀。
第五,同業競爭程度不高。正如前文所說,由于提及的行業大多處于初創或成長期,行業內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場競爭格局。就競爭結果來看,大多行業內雖已出現龍頭企業,但行業巨頭尚少。這對于行業內現有企業而言,正是搶占市場、爭取行業地位的良機,畢竟,在新興市場上占領先機要比在相對成熟的市場瓜分蛋糕容易。
綜合以上幾個層面,牛股所在的細分行業核心競爭力強,在全產業鏈中優勢明顯。
經營戰略與市場地位雙助力
除了行業共性外,這73只牛股在企業優勢、業務偏好、市場地位等方面也展現出了一定的共性。
新三板牛股中處于細分行業龍頭的企業不在少數,產品市場占有率高,企業在行業內有一定的話語權。如貝特瑞為鋰電池負極材料制造的龍頭企業,依托新能源汽車的政策利好、利用自身市場優勢拓展業務范圍,實現全產業鏈布局。再如昊方機電為汽車空調電磁離合器制造領域的龍頭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以橫向收購進一步整合行業資源實現擴張,鞏固自身行業地位和優勢。其他牛股如德馬科技、聯贏激光、麥克韋爾、錫南鑄機等其企業都在各自細分領域確立了龍頭和領先優勢。
業內領先的市場地位也為企業帶來了優質的客戶資源。新三板牛股的主要客戶多為國內外知名品牌商、各級政府、互聯網和電商巨頭等現金流和信譽良好的高端企業,這些優質客戶為企業的持續經營和保持良好的應收賬款質量奠定了基礎。不過,雖然現階段各企業都在努力實現擴張,但新三板企業的主營業務仍相對單一,客戶群體更為集中,這使部分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
在提供差異化服務的新興科技市場,創新和技術進步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從研發能力看,新三板牛股企業在公司研發人員占比、所擁有的專利數量上都表現亮眼,不少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這為企業保持行業領先地位提供了重要保障。
最后,牛股中的大多數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都正經歷著業務轉型。由傳統的研發、生產、銷售的經營模式下的第二產業企業逐步轉型為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和服務的第三產業企業,企業的“軟實力”被不斷強調。在這種轉型趨勢下,企業的獲利能力有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牛股的基本面支撐
從基本面來看,2016年以來的73只牛股大多財務數據亮麗,在成長性、分配政策、轉板預期、經營能力等方面都占有極大優勢。
從市值方面來看,73只牛股的市值均超過1億元,其中68只集中分布在2至30億元之間;總市值超過5億元的企業有52家,占比71.2%;最新市值超過50億元的企業有3家,分別為君實生物(71.94億元)、科順防水(68.29億元)和貝特瑞(67.51億元)??傮w來看,牛股整體市值在所有新三板中處于中上等水平,市值低于1億元或高于50億元的企業相對較難爆發。
樣本內,牛股2015年凈利潤平均值為0.31億元,其中約三分之二的牛股凈利潤在1000萬元至5000萬元之間。凈利潤超過1億元的企業有貝特瑞、科順防水、麟龍股份和金力永磁。同時,也有兩家企業2015全年及2016年上半年錄得虧損,分別為君實生物和中廣瑞波。
高成長性是這些牛股的另一主要特征。結合2016年半年報和2015、2014兩年的年報數據來看,高成長性的個股有46只,占比63%。連續三期增長率均大于30%的企業有33家,占全部牛股的45.2%,連續三期增長率大于50%的企業有23家,占比31.5%??梢?,在市場對新三板股票投資價值的判斷邏輯中,成長性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
2016年,“IPO概念股”受到了投資者的持續追捧。在對2015年以來所有接受上市輔導做市企業的統計中發現,做市企業在上市輔導日后的60個交易日內的平均超額收益達12.76%,市場普遍對IPO預期做出了正面回饋。畢竟一旦成功轉板,創業板與新三板市場存在的巨大估值差異就構成了理想的套利空間。
73只牛股中,已接受了IPO輔導的企業有21家,占到28.8%,而在所有新三板掛牌企業中已接受上市輔導的企業僅占比3%。除了已發布公告的企業,一些尚未進入上市輔導階段但各項財務指標達IPO標準的企業也進入的牛股行列,如中天羊業和恒源食品,由于其注冊地在貧困縣,滿足“IPO綠色通道”的要求,一旦提交IPO申請,上市預期會更為明朗,所以市場資金也已對其提前布局,漲幅可觀。
此外,57只牛股在2016年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分配政策,占比78%,其中,實施了“高送轉”的企業達到19家,“鐵公雞”難受到新三板投資者的青睞。估值方面,經歷了瘋狂上漲后最新市盈率仍在30倍以下的牛股有29只,占比40%,低估值構成的價值洼地自然吸引了更多投資者關注。股東數量同樣會對股價的波動產生影響,73值牛股中,最新股東人數少于40人的有16家,股權過于集中的企業更容易形成股價的異動。
雖然大部分牛股的股價上漲背后均有業績作為支撐,但作為新興產業的聚集地,傳統的企業評價模式已難以滿足對所有新三板企業價值的評估。以君實生物為例,企業連續虧損市值卻創下牛股之最,這與企業所處的制藥行業的特殊性有關,公司的主要產品尚處于研發階段未實現盈利,同時企業卻在積極擴張、規模擴大迅速,公司的成長邏輯在于其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領先地位和在研發藥物未來投入生產后所帶來的巨額收益的預期。
結論
從2016年以來牛股的行業、個股基本狀況及個股基本面分析來看,大多數新三板牛股的成長邏輯有跡可循。行業方面,牛股多出現在高科技、新興熱點行業中,高端制造、環保、智慧城市概念出現的頻次最高。此外,牛股多為行業龍頭企業,客戶質量高、研發能力強、傳統企業大都經歷著營業模式的轉型。從基本面上看,IPO概念、高成長、低估值、合理的分配政策是影響股價爆發的主要因子。
在《業績預增公司超額收益明顯新三板股價變動趨理性》與《并購與轉板:新三板股價反饋鏈尚在構建》兩文中我們曾驗證過,新三板企業凈利潤的同比變動與個股漲跌幅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弱,單一的基本面因子難以對股價起到實質影響,相比之下IPO預期帶來的個股超額收益更為明顯。
結合本文所分析的73只牛股來看,具有轉板概念的個股爆發的時間效應更為顯著。例如環宇建工在2016年11月11日開始接受上市輔導,在隨后的一個交易日迎來了行情爆發的起點;天堰科技在2016年6月29日接受上市輔導,與行情爆發起點基本重合。然而相關的例證在以高成長支撐的牛股中卻很少出現。
轉板預期代表了新三板個股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不過政策仍存在不確定性。從個股投資標的的選擇上看,想象空間仍需落在實地,企業一時的業績低迷可以理解,但企業所在的行業的發展前景以及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研發創造能力尤為重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