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報告(2006)前言
建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在鄧小平同志親自倡導并積極推動下,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步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實踐和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改革開放中發揮了重要的窗口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為了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提高發展水平, 2004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商務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聯合召開了全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會議。根據會議精神,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商務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于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提高發展水平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時期的指導思想、發展方針和目標,明確了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提高發展水平的工作重點。2005年,商務部和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工作會議和《若干意見》的有關精神全面開展落實工作,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社會各方面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發展水平進一步得到提高。
為了使國內外投資者、研究機構和社會公眾更加系統全面了解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情況,商務部特此編寫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報告(2006)》,重點介紹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情況。
本書一共分為八個部分,分別從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基本情況、經濟發展情況、外商投資企業發展情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情況、集約節約利用資源情況和社會發展情況進行闡述,并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十一五”規劃內容進行摘要說明,最后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今后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本書采集的數據來源于商務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統計和投資環境綜合評價體系,按東中西區域進行分析比較,主要以數據分析和圖表展示為主,力求全面客觀反映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際發展情況。
附錄部分收錄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大事記以及與報告闡述內容有關的數據表格。
商務部外資司
二00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next]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報告(2006)目錄
2006-11-16
第一章 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基本情況
一、批準設立情況
二、區域分布情況
三、規劃面積情況
第二章 2005年經濟發展情況
一、地區生產總值(GDP)
二、工業生產總值
三、工業增加值
四、稅收收入
五、出口
六、固定資產投資
第三章 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發展情況
一、外商投資企業數量
二、吸收利用外資情況
三、工業產值
四、工業銷售收入
五、涉外稅收收入
六、世界500強企業的投資情況
第四章 2005年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情況
一、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
二、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產值
三、高新技術企業產品銷售收入
四、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五、科技研發資金投入
第五章 2005年集約節約利用資源情況
一、集約節約利用土地
(一)每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GDP)
(二)每平方公里工業總產值
(三)每平方公里稅收收入
(四)每平方公里累計吸收外資
(五)每平方公里出口額
二、集約節約利用能源
(一)工業企業萬元GDP綜合能耗
(二)工業企業萬元GDP取水量
第六章 2005年社會發展情況
一、就業情況
二、教育經費支出
三、管理體制和園區建設情況
四、環境保護情況
第七章 2005年投資環境綜合評價
一、綜合指數排位情況
二、綜合經濟實力指標排位情況
三、基礎設施配套能力指數
四、經營成本指數
五、人力資源及供給指數
六、社會及環境狀況指數
七、技術創新環境指數
八、管理體制建設指數
九、發展與效率指數
十、綜合評價結果分析
第八章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摘要
一、發展現狀
二、發展環境
三、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四、主要任務
五、政策措施
第九章 結語:積極引導國家級經濟技術 開發區爭創新優勢
一、促進東中西開發區合作,推動“萬商西進”
二、加快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條例的立法工作
三、促進與港口和其他特殊經濟區域的聯動
四、推動管理體制創新,實施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五、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工業園區
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七、創新投融資體制,加大財政資金扶持
八、進一步完善綜合統計和投資環境評價制度
附錄
2005年大事記
附表
[next]
第一章 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基本情況 建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在鄧小平同志親自倡導并積極推動下,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步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實踐和重要組成部分。
經過20多年的發展,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各項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增長,在不到全國總面積萬分之一的土地上,創造了占全國4.49%的地區生產總值(GDP)8195.20億元和7.85%的工業增加值5981.35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結構不斷優化,期末高新企業數達到3205家,同比增長6.64%;實現工業總產值(現價)10860.90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現價)的46.46%;出口結構和外資利用水平不斷提升,出口1137.97億美元,占全國的14.03%,其中機電產品出口占72.44%,實際利用外資130.23 億美元,占全國的21.60%,累計吸收外商投資金額達到999.32億美元,期末實有外商投資企業數達到19966家;集約、節約用地,土地利用效益明顯,平均每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9.74億元,每平方公里稅收達到1.45億元,遠遠超過國內平均水平;投資環境不斷優化,形成了人才、資金的集聚地,當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73.70億元,比上年增加了29.93%,共引進資金2250億元,其中外資130億美元,內資1178億元,新設立企業20056家,從業總人數達到417.27萬人。另外,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還在黨的建設和工會建設等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積極探索創新,取得了寶貴經驗。
實踐證明,以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典型的“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的園區發展模式,在土地、能源日趨緊張和環境保護日益迫切的新形勢下,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批準設立情況
1984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重大決策。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和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兩大戰略的實施,1984年至2002年,國務院一共批準設立了4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5家享受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政策的工業園區。其中,2000年以前批準設立的有37家,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2000年以后新批準設立的17家,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見附表一)
二、區域分布情況
54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按照東中西區域劃分:東部沿海地區32個;中部地區9個;西部地區13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省會(首府)城市至少有1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見附表一)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區域分布情況
三、規劃面積情況
截止到2005年底,54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國務院批準規劃面積一共為841.72平方公里,其中東部32家共636.23平方公里,中部9家共93.74平方公里,西部13家共111.75平方公里。(詳見附表一)
2005年期間,國務院先后批準了青島、秦皇島和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3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擴區申請,分別擴大規劃面積5.02平方公里、16.08平方公里和12平方公里。
[next]
第二章 2005年經濟發展情況 為了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提高發展水平, 2004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商務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聯合召開了全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會議。根據會議精神,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商務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于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提高發展水平的若干意見》,制定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明確了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提高發展水平的工作重點。2005年,商務部和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和工作會議和《若干意見》的有關精神全面開展落實工作,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經濟社會各方面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發展水平進一步得到提高。
2005年,在不到全國總面積萬分之一的土地上,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造了國內生產總值8195.20億元,占全國比重4.49%;工業增加值5981.35億元,占全國比重7.85%;稅收收入1219.28億元,占全國比重3.95%;出口1137.97億美元,占全國比重14.93%;實際利用外資130.23億美元占全國比重21.6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73.70億元,占全國比重3.92%;截止到2005年底,累計吸收外資達999.32億美元,占全國比重16%;新設企業2萬多家,直接從業人員超過400萬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