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近期業界不斷對外資行今年以來不良貸款增加的質疑,昨日,在華外資行終于給出了較為全面的回應。
星展銀行稱該行貸款不良率實為下降,而渣打、花旗、恒生等雖并未透露不良貸款現狀,但表示,其信貸質量仍比較穩定。
外資行不良貸款逆勢“雙升”
銀監會最新公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08年6月末,我國境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24萬億元,比年初減少259.2億元;不良貸款率5.58%,比年初下降0.59%。但在這一大環境下,外資行卻出現了不良貸款余額與比例“雙升”的局面。上半年外資銀行不良貸款余額38.4億元,比年初增加6.3億元,不良貸款率0.50%,比年初上升0.04個百分點。
在銀監會公布上述數據后,有報道指出,星展銀行不良貸款提高明顯。該報道稱:“與5月相比,星展銀行6月的不良貸款總額出現明顯增長,統計結果顯示,在中國內地全部增長1.9%,在上海地區增長1.4%。”
但昨日,星展銀行向本報反饋的信息稱,截至2008年6月底,該行在中國內地的不良貸款較2007年12月底明顯下降。但該行并未透露具體數據。
此外,有市場人士將渣打銀行的“無抵押貸款”出現的壞賬,列為外資行不良貸款率增加的主要因素,并稱該業務不良率為3%。對此,渣打銀行相關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強調,不評論純粹的市場猜測,但銀行不會讓自己裸露于風險之下。“如果該業務風險防范不如人意,渣打怎么可能還在國內二線城市推廣此業務?”
另一方面,東亞、花旗、恒生銀行也相繼表態,雖然不能披露具體數據,但行業統計只能顯示不良貸款的周期性波動。
“不良貸款絕對是各銀行的機密材料。”海通證券行業分析師范坤祥認為,在當前宏觀環境下,從邏輯上來看中小企業信貸出現風險完全正常,但至少在報表中并沒有支撐依據。
為去年的激進“埋單”?
“從數據上看,從二季度開始外資行信貸增速有所放緩,這可能是導致外資行不良率增加的一個直接的、數字上的原因。”中信嘉華首席經濟策略師廖群表示,這意味著計算不良率公式中的分母在變小。雖然目前大批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危機,但這部分企業授信占銀行整個信貸規模的比例較低,還不足以形成銀行不良率大幅上升趨勢的動力。
相關數據顯示,上海市外資銀行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僅增加277.1億元,相當于去年全年增量的33%,同比少增62.2億元。
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來,外資行不良貸款增加,和外資銀行在中國擴張過快,以及其金融產品創新(對公無抵押貸款)和信貸結構有關。
“假設渣打無抵押貸款不良率真是3%,那銀行的風險控制也做得相當不錯了。在一些中資行,中小企業信貸的實際不良率可能就超過了3%。”一銀行內部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分析道。
由此,企業經營環境惡化這一普遍現實,才是不良貸款增加的根本原因。而去年外資行信貸大規模擴張,則有可能使不良貸款問題顯得更為棘手。雖然外資行方面并未將去年的信貸擴張作為不良率上升的罪魁禍首,但顯然也對潛在風險提高了重視。
星展行政總裁劉淑英表示,目前中國的宏觀調控和全球經濟狀況,要求星展接下來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精力,進一步加強風險管理。而花旗似乎看得更為長遠。昨日,該行宣布與中山大學、廣州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共同成立中小企業創業 “培訓師培訓(TOT)”,以期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培訓,幫助中小企業突破自身瓶頸,實現更穩定的發展。而這無疑對銀行信貸質量也有幫助。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