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專注不良資產市場已經9年了,商業化轉型以后也不會放棄這個市場。”一家資產管理公司(AMC)的人士告訴記者。
事實上,雖然AMC已經將業務擴展到了投行、保險、金融租賃等核心金融業務領域,但四家AMC 都將“處置不良資產”放在了商業化轉型目標的核心位置。
如信達公司提出的轉型目標是“以不良資產管理處置和問題機構托管清算為主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公司”;而東方公司的轉型目標是“以不良資產經營和非銀行金融服務為主業,具有較強投行功能和綜合經營能力的金融控股集團”。
盡管處置不良資產是AMC的老業務,但AMC經營不良資產的方式已經發生了轉變——從政策性走向了真正的市場化。
“現在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剝離已經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商業化市場,我們通過市場化方式收購的不良資產都能盈利。”一家AMC的高管告訴記者。相比而言,2005年的剝離雖然號稱商業化收購,但當時資產公司基本沒有盡職調查的時間,定價也不靠譜,最終可能會造成虧損,很難稱作是商業化收購。
不良資產的商業化管理
AMC因不良資產于1999年成立,直到目前仍然是以收購、管理和處置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為主業。
“我們看好不良資產市場。”東方公司一位負責人表示,就未來而言,主觀上AMC花費九年的時間專注于該行業,形成了自身專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
目前公司經過九年的發展,從收購、管理以及處置能力都大大加強,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專業優勢;近幾年的行業地位也不斷提升,2007年的業績十分顯著。
一方面,通過參與市場,東方正在逐漸形成一支既有技術,又有經驗的專業化盡職調查和估值審核隊伍。另一方面,隨著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兩行可疑類貸款的加快處置以及新增商業化收購資產的處置,公司處置能力得到不斷提高。這兩方面不僅提高了東方在不良資產領域的核心競爭力,還為公司未來的商業化收購業務樹立了信心。
據他介紹,2007年全國商業銀行通過公開市場競爭性出售不良資產包11個,成交資產包9個。信達公司數據則顯示,2007年信達公司以商業化收購了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其他機構不良資產近380億元。
而在今年4月份,信達、東方、長城三家公司通過競標購買了光大銀行剝離的140億不良資產。長城公司還在今年4月份收購了華夏銀行12.79億元金融債權資產包。
東方公司上述負責人表示,在客觀上,不良資產行業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經濟周期不可避免,不良資產處置業務存在長期的市場機會。
另一家AMC的人士亦表示,在經濟周期出現向下后,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會暴露出來,這就給AMC業務提供了客觀環境。“理想的狀況下,宏觀經濟低潮的時候我們收購不良資產,宏觀經濟景氣資產價格上升時我們加快處置不良資產。”該人士如是介紹業務與經濟景氣之間的關系。
但銀行為何有動力將資產在經濟不景氣時賣給AMC,而不自己持有到經濟轉好呢?該人士表示,受資本充足率剛性制約,如果不及時處理不良資產,銀行只能不斷擴充資本金才能在經濟轉好時擴展業務。銀行在經濟不景氣、資產質量受到影響時可以放下包袱,及時釋放資本金,從而能抓住市場轉好的良機。
東方公司負責人表示,AMC擁有不良資產處置的特許經營權,該業務門檻依然存在。他坦言,目前在一級批發市場中,競爭對手還依然是其它三家資產管理公司。
此外,在公司轉型后,新平臺的發展也需要得到不良資產的支持。
而在東方公司對AMC未來轉型方向的一項調查中,有25%的受訪者選擇轉型為商業化資產管理公司,得票僅次于金融控股集團。
市場瓶頸
隨著九年的處置,AMC的不良資產的收購、管理、處置業務目前越來越走向了精耕細作。“我們近兩年收購的不良資產都能盈利。”東方公司人士表示。
但東方公司上述人士也坦言,目前商業化不良資產市場的發展還面臨著供給與需求兩方面的瓶頸。
從供給方來看,銀行不良貸款除了資產證券化和打包出售兩種方式以外,基本沒有其它退出通道。隨著資產規模不斷增長,銀行只能靠擴充資本金來滿足資本充足率的剛性要求,沒有其他通路使資產真正滾動起來。因此,銀行應盡快打通不良貸款退出渠道。
信達公司一位人士也表示,目前四大行還不能打折出售不良資產,因此今年市場化收購的不良資產主要來自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市場容量還不夠大。
從需求方來看,現在的買方僅有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和一些外資機構,缺乏一些專門針對不良資產的投資基金,另外本土的投資機構由于對該行業涉及不多,交易也并不活躍。因此,應盡快制訂相關產業基金政策以及吸引本土投資者參與交易。
而市場化運作的不良資產同樣遭受到政策性不良資產所遭遇到的問題,即法律環境依然薄弱。該人士表示,從市場的法制環境來看,對債權人的保護不夠,政府干預時有發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