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僅僅是從書本上,從媒體上了解瑞士,這次去歐洲旅行在瑞士呆了兩天,將過去對瑞士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我感受到了這個國家實實在在的美。
我學的專業是機床制造,后來工作的單位也生產機床,因而我很關注世界各國生產機床的情況。半個世紀以前,我就知道“瑞士機床”享譽全球,這比我知道“瑞士表”還要早。因為那個年代很少看到進口手表,看到的都是國產的。
對許多個人來說,往往以擁有一塊瑞士手表而感到時髦,因為那是世界上最好的手表。而對機械企業來說,常常希望擁有一臺瑞士精密機床,但大多數國內企業只能望洋興嘆。因為瑞士機床是天價,一般用戶買不起。有人計算過,如果論斤兩出售機床,瑞士機床每公斤的價格是日本機床的2.8倍、美國機床的3.2倍,是中國大陸出口機床的11.5倍。一個人口僅700萬的小國,高端機床出口數十年來穩居世界前幾位,很能說明問題。
商界有句流行語:一流企業生產標準;二流企業生產品牌;三流企業生產產品;四流企業生產勞務。瑞士這樣一個小國,卻是生產國際標準的強國。除了機床,國際上公認的還有:瑞士鐘表,生產時間標準;瑞士軍刀,生產質量標準;瑞士銀行:生產信任標準。
這次在瑞士旅行,我一直在尋找瑞士商業成功的奧秘,卻意外地發現了另一些令我驚奇的事情。
瑞士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富國,但這個國家決不寵愛孩子。在瑞士,所有中小學決無等級之分,百萬富翁和貧窮失業者的孩子在一起讀書。瑞士只有20%的中學生上大學,其余80%主要是接受各種職業培訓或進入職業大學。更有許多家長鼓勵孩子去當學徒,今日瑞士85%的大老板是徒工出身。瑞士人認為,人才金字塔之中最寶貴的不是尖頂的少數白領,而是最基層的廣大工人,正是他們在承撐著整個國家奮發向上。瑞士出現16個諾貝爾獎得主,不知是否與這樣的教育理念有關。
瑞士富,卻富而不奢。瑞士幾乎家家有小汽車,但政府堅持“藍天白云高于一切”,盡最大的努力保護環境和節約能源。瑞士政府20年前就提出“理性用車”口號,并積極倡導自行車交通。瑞士修建了完善的自行車公路網,每年騎車旅行的人超過400萬,年行程達2億公里,相當于繞地球5000圈。瑞士境內目前共有9條自行車公路,全長3300公里,沿路設有1.5萬個專為自行車提供的紅藍色路標。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大概也是世界上最節省的國家。我們在瑞士觀光時,導游介紹說,瑞士并不缺水,境內湖泊眾多,有1484個,最大的湖泊——日內瓦湖面積約581平方公里。但政府提倡節約用水,鼓勵蓄積雨水。我們在蘇黎世、琉森看到許多建筑物和住宅外部裝有專用雨水流通管道,而內部建有蓄水池,雨水經處理后使用。據一位長住瑞士的中國朋友說,由于保護得力,瑞士70%湖泊的水可直接飲用。
多少年來,人們一直都在探索這個中歐小國生產的許多產品為何難以超越,其奧秘在哪?這次親歷瑞士,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優美的山水和人文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創造力,瑞士人長期生活在賞心悅目、心情舒暢的生態環境中,使他們創造力的釋放有了源源不斷的動能。瑞士人真正領悟了美的真諦,一直在努力實踐人與環境的高度和諧,在將祖國打造成人間樂土的同時,使自己從美好的大自然中汲取無窮的智慧。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