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熊市生存狀態調查

2008-09-14 21:13:11      丁學梅

  日前,張衛星“高德黃金爆倉事件”引起軒然大波,此后,其以私募方式成立的規模為1000萬元人民幣的投機基金,自2008年6月成立短短兩個月間,賬面虧損已達67.9%的消息更是讓人瞠目結舌,令很多投資者對私募基金望而生畏。

  但業內人士表示,那主要是投資品種造成的,國際上的歷史表明,期貨從來都是高風險的品種,5%的漲跌就能讓你翻一倍或輸得精光。此外,張衛星個人的判斷反向,那是個人水平問題,而非代表私募基金的風險有多大。

  淘汰率高 熊市面臨洗牌

    那么,除了期貨這樣的高風險品種,證券投資類私募基金在熊市中是處于怎樣的生存狀態呢?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江賽春表示:私募基金在熊市的淘汰率很高,會死掉一大批。私募基金良莠不齊,熊市肯定會面臨著洗牌。公募基金不會輕易消亡,而地下私募熊市中銷聲匿跡的會很多。

  著名私募機構深圳圓融投資執行董事兼圓融成長基金經理冉蘭說:“風險和收益永遠都是成正比的。私募名義上是沒有監管的,風險自擔。私募在熊市肯定會經歷洗牌,牛市涌現的許多民間股神也在做私募,而非專業的投資人,還有一些牛市泡沫,都會在這場牛熊轉化中被吞沒。”

  冉蘭是私募基金中做得比較成功的一個。2005年6月6日,滬綜指破千點,創歷史新低,人心惶惶時,冉蘭大膽撰文《行至千點處,坐看行情起》,提出中國A股市場歷史性機遇已經到來,并于2005年底在年度策略報告中以《2006年,新牛市起點》為題,前瞻性地指出這一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牛市行情。

  2007年,冉蘭扎進私募大本營。他認為市場為專業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所以進軍私募。

  談到大盤五六千點冉蘭在做些什么時,他說:“投資與實業一樣,利潤逐步往上游走。”而2007年10月,他又作出及時的判斷,發表看空言論,十一過后就逐步減倉。

  圓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0月,冉蘭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成立了公司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原有的二級市場賬戶清倉,然后轉戰PE。11月到12月就開始做PE的產品設計和項目調研了。第一筆PE投資是今年3月份,他認為作為二級市場的上游,股權投資有更長的回報周期,而且目前進展還很順利。

  但是,多數私募基金還是埋頭在二級市場苦苦掙扎,許多地下私募正在消亡。

  國金證券基金分析師張建輝表示:“由于歷史因素,通常大家關注私募的風險,比較敏感的是道德風險,因此建議選擇私募的投資者可適當關注陽光私募,目前陽光私募借鑒公募基金在資金托管、賬戶監督等方面的優點,形成了包括銀行、證券公司、信托公司、投資管理人在內的職責相對明確、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制度和機制。”[page]

  信用機制 私募不可或缺

    人性的貪婪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克服的,在金融市場,沒有監管,肯定容易出問題。

  江賽春表示,地下私募基金熊市出問題的很多。由于地下私募基金運作方式五花八門,法律沒有規定私募合法,也沒有禁止,處于灰色地帶。從行業層面來說,私募相對公募并不像想象的那樣有很大的優勢。

  因為私募一般有20%以上的業績報酬,如果扣除業績報酬,私募整體上跑贏公募的可能性很小。而在投研能力上私募處于弱勢,靈活性是唯一的優勢。少數精英私募會取得很好的業績,但多數私募最后難以跑贏公募。

  另外,私募的靈活性也意味著風險更大。在風險控制上私募基金之間也差別很大:好的私募風控比公募都嚴格,差的私募則熬不過一次熊市。

  “風險控制是第一要素。但賺錢快、風控差似乎成了大家對私募的理解。這只是很表面的理解,因為私募魚龍混雜。”冉蘭如是說。

  成熟的私募基金,追求絕對業績收益是有行業自律的。職業投資者不是自由投資人,冉蘭說為了控制風險,他們會犧牲低成本,換取時間上的安全邊際。

  不過,從風控要求講,私募基金也會有自己的一些約定。比如公募基金規定單一持股不能超過10%,陽光私募有的就規定單一持股不超過20%,還有的規定不超過5%。

  “雖然沒有明確統一的規定,但陽光私募現在也逐漸有了比較健全的機制,走信托模式,由銀行、信托相互委托,跟公募一樣很穩。”張建輝這樣告訴記者。

  但是,許多投資人還是擔心,私募平時受不到監管,如果事后才監管的話,出了問題誰來負責?

  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基金經理表示,不出事沒人管,你情我愿,出了事只能事后監管,全球私募都是這樣的監管模式,美國的對沖基金也沒有人監管,中國還有信托監管一下。只能靠行業自律,信用機制和個人魅力是私募不可或缺的東西。

  冉蘭說:“私募也算是一種民營企業,堅持做下去的私募,把職業生命看得非常重要。但企業的信用在文革以后就喪失了,現在最有效的是國家的信用、銀行的信用。投研團隊和個人英雄主義各有優勢。個人品牌可以凝聚一些資金,使資金結構穩定;但公司內部也不是我一個人在做,有團隊合作痕跡。比如我做策略,個股就是由另一個拍檔來做,風控倉位又有其他人做。”

  保守過冬 私募生存之道

    據了解,容易被淘汰的私募分為3種,前兩種還算是價值投資型的,一種是過于偏重成長性,去年3000點的時候在買,5000點的時候還在買,價值投資非常表面化;另一種是只考慮安全邊際,選擇的公司不怎么樣,對公司的研究、分析不透徹,也沒有做到真正的價值投資。還有第三種,即時交易、聯合坐莊、沒有專業的投資策略,這樣的私募基金很多,可能目前正在被清理。

  生存,在熊市對私募基金來說是首要問題。那么,私募基金有何生存法則?能否抵御大盤的系統性風險?盡管冉蘭在前幾次重要的關頭,對市場的把握總能符合市場的脈搏,但他也坦言:“系統性風險誰都抵御不了,整個系統都有風險,是不能靠組合來規避的。熊市生存法則只有一個字——守。”

  “對于主投資本市場的私募基金來說,在熊市,保守過冬是多數私募基金的生存之道,搏取短線的機會很少,如果有也只能為很少數的私募帶來收益。私募更市場化一些,如果有機會,會發展得很快。”江賽春如是說。

  上述不愿具名的私募基金經理表示,賭博必然失敗,時間能說明一切。以短期業績論英雄,只能使陽光私募壓力更大一些,不能看結果,要看他買股票的邏輯,看他的投資歷史。如果他曾經是靠買萬科、招行賺錢的,那他將來一定會有發展。如果他是靠垃圾股賺錢的,那么不管公募、私募,都最好別碰。

  對于投資者如何選擇私募,張建輝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方面通過第三方研究了解公司的狀況、基金經理的歷史評價、產品的相關規定;其次,在和管理人面對面的溝通中,進一步加強細節的了解,如投資理念、公司戰略定位等等。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