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會報道
此次金融危機中,歐美諸國吃的正是金融衍生品過度發展,缺乏監管的苦頭,而我國恰恰相反,金融衍生品的發展還遠遠不夠。加快金融創新、推動銀行業健康發展不容置疑,但必須在監管緊緊跟隨的情形之下。
我國銀行業全方位的監管構建正在進一步加強。
以前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只要向所在地銀行業監管機構報告,就可發行理財產品了,現在則調整為統一由法人機構上報。在報備時間上,也由發售理財產品后5日內提前到發售理財計劃前10日。
除了理財產品,關于金融衍生品、關于銀行外包業務等都傳出要加強監管的消息。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外匯論壇——2009中國投資走勢及金融創新”上,銀監會創新監管協作部副主任尹龍指出,要占領定價權這個戰略要點,必須依靠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因為金融衍生產品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價值發現?!耙虼?,我贊同中國加快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p>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鄧先宏則透露,外管局將穩步推進外匯市場產品創新,豐富銀行柜臺、外匯市場避險保值衍生產品,改善目前人民幣外匯衍生產品避險保值手段不足的狀況,積極有效地配合推進金融創新。但是他強調,創新行為是在加強監管、防范風險的前提下進行的。
不但金融創新要加強監管,保證銀行業正常健康發展同樣離不開有力的監管。
“吸取金融危機的教訓肯定要加強監管,具體到國內銀行的業務,確實有風險存在,無論從銀行方面來說,還是從銀行客戶方面來說,都有加強監管的需要?!睎|興證券分析師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目前銀行業務的發展面臨著不小的風險。首先,我國經濟宏觀面向好,但微觀還不是很樂觀;其次,國家在經濟低迷期推行反周期經濟政策,對銀行收益以及信貸質量方面產生較大壓力;最后,銀行本身的管理風險也值得重視,比如放貸前后的管理等。
近期外資評級公司紛紛看淡中國銀行業也便有了它的道理。報道稱,三大評級公司標普、惠譽和穆迪均認為,中國銀行業在2009年或將面臨資產質量下降、不良貸款增加與利潤大幅減少的局面。穆迪評級將中國銀行業展望為“負面”,惠譽則表示中國銀行業今年面對諸多挑戰,資產質量中期展望不容樂觀。
該分析師稱,就理財產品而言,監管的意義就在于防范風險,目前市場上許多理財產品并沒有給客戶帶來效益,這就需要監管,需要查清楚為什么導致這種結果,并且及時叫停,以免給客戶造成更大損失。
據悉,銀監會相關部門近期就曾叫停一只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售。該產品由國內某信托公司管理,掛鉤國內期貨市場,監管層認為該產品風險較大,因而被叫停。之前某外資法人銀行推出的掛鉤黃金的結構性產品,僅銷售一天也被叫停。
上述分析師告訴本報記者,部分信貸“空轉”的現象也是監管不力的一個表現。
據了解,在地方配套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出現了拖欠工程款,等到中央新增投資到位之后,再進行償還的現象。部分項目地方配套資金到位率不高和部分企業利用票據貼現套利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信貸“虛火”上升。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