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irical analysis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supported by
inance in Fuxin
文/王大偉
阜新作為全國第一個資源型轉型城市試點地區,金融資源匱乏,存款總量居全省末位,仍在實現經濟轉型中發揮出積極作用,信貸規模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金融業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資金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信貸增長對地方經濟及金融的影響
經濟增長呈明顯的“金融助推”特征。2002年以來,在“經濟轉型”戰略推動下,阜新市經濟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7年,生產總值達195.5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0128元,分別是全國的0.53倍、全省的0.42倍。同時,銀行存款逐年攀升,2007年存款余額達280億元,人均儲蓄僅為9522元,是全國的0.7倍、全省的0.5倍,金融存量已達到全市全市經濟總量的1.4倍。
2001年以來,在實施穩健貨幣政策下,阜新信貸投放與經濟增長表現為同步增長。2006年以來,金融信貸與經濟增長的協調性明顯增強。
信貸支持度表現為“強勢”特征。金融機構貸款占GDP的比重由1999年的208.6%下降到2007年的106.2%,低于全國水平6.4個百分點但高于全省水平11.2個百分點,存貸比由131.4%下降到73.9%,明顯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與1999年相比,2006年全轄貸款增長1.5倍,年均增長10.3%,金融機構存貸比例趨于合理,金融資產利用率保持在較高水平。
金融業占比呈穩步回升趨勢。據統計,2007年,轄內金融機構增加值為2.7億元,1999年至2003年金融增加值由-0.8億元下降到-1.5億元,金融增加值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為負值,與第三產業發展呈明顯的逆向態勢,即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呈上升趨勢,而金融增加值占GDP比重呈下降趨勢,2004年至2007年由0.8億元增加到6.6億元,呈現出快速上升態勢。
金融信貸與經濟增長量化分析
信貸存量與經濟增長相關遞減。經濟增長需要資金支持引發貸款需求,貸款增長促進投資和消費,從而拉動經濟增長。因此,信貸投放規模與經濟總量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從全國及全省來看,貸款規??傮w大于經濟總量,銀行貸款與生產總值高度相關,特別是在經濟周期上升階段,信貸投放對經濟增長起到了助推作用。從阜新看,1999年以來,隨著經濟快速增長,總量規模迅速擴大,地區生產總值由1999年的44.3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195.5億元,增長4.4倍。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由1999年的134.6億元增至2007年的208億元,增長1.5倍,但與全國、全省相比,貸款投放總量僅占經濟總量的106%。從金融信貸與經濟問題的相關度來看,阜新明顯小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阜新金融信貸對經濟增長支持度呈現減弱態勢。
信貸增量與經濟增長低度相關。從貸款增長對經濟增長的相關系數看,不論是全國、全省還是阜新,隨著市場機制日益發揮作用,企業資金需求已由過去主要依賴銀行信貸,轉向自我積累、直接融資、民間融資等渠道,貸款增幅與經濟增長呈現中度相關,并在2005年以來發展為低度相關。阜新由于市場化程度低、經濟基礎薄弱以及民間融資“擠出效應”等,造成對金融信貸的有效需求不足。
金融市場潛力巨大。經濟增長是資本、勞動、技術和土地等生產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2006年以來,阜新市金融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但仍低于勞動和技術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呈現出明顯的逆向調節,通貨緊縮年份貢獻大,經濟偏熱時期貢獻小,說明金融信貸較好地履行了經濟調節職能。從信貸資金的直接產出效益來看,全市銀行貸款的宏觀效益顯著增強,投入產出比提高,信貸投放的市場潛力較大,增加銀行貸款,將產生更大的金融衍生功效和放大效應。
緣何信貸增長滯后經濟增長
商業銀行的體制性障礙,制約了信貸結構調整。商業銀行體制轉型滯后于市場經濟改革,風險評價能力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貸款集中于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項目,中小企業、個體私營和農戶貸款縣域經濟對商業銀行猶如“雞肋”,2007年,阜新市個體及私營貸款占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的比重僅0.26%,比2001年下降0.51個百分點,而全市民營經濟占GDP比重由2001年的24.4%上升到2007年的33%,上繳稅金已占財政收入的30%,而信貸支持度不足10%,金融對民營經濟的信貸供給明顯缺失。
激勵約束機制不對稱,影響了商業銀行拓展市場的積極性。中小企業和非公有經濟仍處在初始階段,生產經營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然而信貸資金管理必須遵循安全性原則,各金融機構為加強風險控制,強化了信貸責任約束,但未建立有效的正向激勵機制。貸款發放風險與收益不對稱現象,使信貸人員產生“懼貸”心理,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企業“難貸款”與銀行“貸款難”的矛盾。2007年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比2000年增長1.2倍,而貸款僅增長45.7%。特別是反映企業周轉資金的短期貸款年均僅增長25.2%,中小企業貸款所占比例不足40%。同時,受信貸資金周轉速度制約,削弱了信貸資金的“派生性”功效,影響信貸投放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信用評定缺乏有效識別手段,抑制了中小企業信貸投放。近年來,阜新大部分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改制為民營企業,信用等級在改制和重組中下降,客觀上加大了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貸款難度。
融資渠道多樣化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金融信貸支持。非公有經濟發展壯大和資金需求的“體外”循環,使民間借貸成為主要融資方式。據調查,在經濟轉型戰略推動下,招商引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彌補了項目建設資金缺口,確保了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2007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2000年增長4.1倍,引進資金是2000年的8倍。
經濟轉型與金融如何協調發展
加強金融宏觀調控,優化金融資產配置。加強銀企合作,在發揮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同時,促進經濟與金融的協調發展,通過經濟運行分析會等形式,把握經濟與金融發展的契合點,強化信貸支撐。改進小額信貸運作機制,給予小額信貸充分的利率浮動權限,促進信貸資金良性運行。用足用活國家支持轉型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生態環境建設和資源開發等方面的信貸傾斜政策,努力增加信貸投放總量。
完善信貸管理體制,增強信貸投放活力。建立以信貸資金運營效率為重點的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信貸管理體制,充分調動基層金融機構放貸的積極性。引導商業銀行按照投資分散化的原則,既要看重大客戶,又要將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中小企業作為重要客戶資源進行培植,真正做到收益與風險相匹配,防止風險沉淀和積累。
搶抓國家政策機遇,推進組建地方性金融機構。抓住銀行業全面開放、郵政儲蓄改組成立郵政儲蓄銀行、放寬村鎮銀行試點機遇,加快農村合作銀行組建步伐。引導和鼓勵農戶、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投資入股農村互助合作社,擴大企業法人股本,增強農村金融機構吸收存款和投放貸款的能力。
加快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改善金融生態環境。要重建市場經濟信用體系,培育有資力的誠信企業,建立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的長效機制,加快發展多形式的擔保機構,建立多層次的融資平臺。加快的征信體系建設,廣泛采集企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信息資料,將各類中介機構信用狀況納入聯合征信數據庫,為金融機構提供住處查詢支持。
(作者單位為中國人民銀行阜新市中心支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