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了房子就有家,還是有了家就有房子?“吃好穿好不如自己的房子好!”這是一個武漢普通工人家庭三代的房子變遷故事。從“河南棚子”的租戶,到今天住上花園洋房,房子見證著三代人的努力,見證著一家人所有情感都緊系房子的酸甜苦辣。
自然,他們的故事,真實地見證了這個時代的巨大變化。
█講述人/周普發,重慶華渝電氣儀表總廠高工
60年非同尋常,60年風雨兼程,是共和國奮進的60年,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理想與希望升騰的60年。從貧窮走向富裕是翻天覆地的變革,過去的貧窮和落后已成為刻骨銘心的回憶。
房子是涉及千萬個家庭的重大課題。我家三代人住房的變遷,和社會千百個家庭一樣,只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小小縮影。
“河南棚子”的一場大火
武漢是湖北省會,是全國工業重鎮之一,有“九省通衢”之稱。解放初期,我就租住在漢口鐵路邊。
那個時候,在這里居住的幾乎全是解放前從事鐵路、碼頭貨物搬運的三輪車、人力車、挑夫等重體力勞動的苦力。緊鄰的是從河南逃荒要飯而來的從事上述工作和拾荒為主的群體。解放后在京漢鐵路一線搭棚建房、生兒育女生存下來,“河南棚子”由此而得名。這就是當年武漢鮮為人知的“棚戶區”。
父親是一位拉板車的工人,公私合營后,獲得了正式工作,進入了國營裝卸公司,雖收入微薄,但已有依靠的組織,當家作了主人,沐浴著新中國的陽光。
天有不測風云,1956年的一天,臨街的一場大火波及幾條街,幾百戶房屋無一幸免。當時那樣的慘景歷歷在目,家中的所有物件毀于一旦,唯一財產是母親懷抱著的一床棉被和一只竹殼熱水瓶。
大火給貧窮雪上加霜,全家六神無主了,母親望著大片的廢墟神經恍惚、兩眼直發愣,由于過度悲傷從此落下了頭痛和心口痛的毛病。
大火無情人有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當時正值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國家雖貧窮,但是作出了重大的努力賑災救災,發放救災物資、救濟款和貸款,號召全民“自力更生,重建國家”。記得當時對于家庭條件稍好的家庭,可以一戶或幾戶拼湊起來建房,而我家是無能為力的,國家補助的75元也只是杯水車薪,稍解燃眉之急。
一家人住哪兒?母親整日以淚洗面。
一戶好心的鄰居收留了我們,給我們溫暖和關心,但住長了始終也不是長久之計。好在老房東沒有忘記我們,于是我們將75元的補助作為建房投資,租用一間房,以此每月抵扣。
新房建好后,我們就住進了一間約10平方米的小間。說是搬家,有什么可搬的呢?沒有家具,連坐的凳子都沒有,床是從鄰居那借來的兩條長凳和木板搭起來的。說簡單一點,搬進新家的就是六口人:父母和我們兄妹四人。但我們仍然很滿足、很高興。畢竟有了一個棲身之地。
這樣一住就是十多年。
從分房到小窩棚
到了19世紀80年代中期,國民經濟開始復蘇,單位有了積累,著手解決多年沉積的住房問題,母親也萌生了申請住房的要求和希望。
但僧多粥少,幾千戶同時伸手。領導為難,勸說生性老實忠厚的父親。出于對組織的信賴,父親放棄了完全能夠到手的房子,為此母親大為光火。不過單位領導還是講信用的, 不久在漢正街購了幾間舊房分配給我們和其他幾家。
母親帶著妹妹去看了,但搬家之日才發現房子被另一家職工占了,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倒霉透了。經單位調節,我們只好搬到公司樓上一塊空閑的角落,用油布圍起來,算是一間住房了。與此同樣的還有五家。這里環境很糟糕,擁擠不堪不說,火車汽笛的吼叫聲、汽車鳴笛聲、做生意小販的叫賣聲混成一片,特別是晚上難以入睡,但入住的六戶人家就這樣盼著、盼著理想和希望能實現。
事與愿違,許多汽車運輸公司出現了,它的出現象征著人力板車將退出歷史舞臺,公司經濟下滑了,再也無力修建住房了。住房成泡影了,怎么辦?只好又搬回“河南棚子”。
這時我和弟弟已經參加工作了,靠鄰居的幫忙,給父母租用了一套房子。房子很小,總共不過10平方米,房間內只有一張床和一個衣柜。我們回家探視時只能坐在床上,到了晚上還要用竹床和木板搭暗樓,暗樓很矮,只能爬進去。睡在上面簡直無法翻身,只要稍稍一動就會發出吱吱嘎嘎的聲音,比乘火車上鋪還要難受好多倍。稍不小心,上面的衣服雜物還要從天而降。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樣還算是不錯的。幾年后更糟糕的事情來到了:房東的兒子結婚,要收回我們居住的房子。無奈之下,我們答應安置后搬家。
所謂安置,就是在屋后空地上的廢磚、舊瓦、油毛氈搭起來的小窩棚。雨天漏雨,屋子擺滿了接水的盆子。冬天寒風無孔不入,入夜從噩夢中凍醒,每當客人來或我們回家時,進出矮小的門都要低頭彎腰,進出時只能由里到外依次坐在床上,出門時只能從外到里依次而出。
母親沒有文化,但是是一位賢良、十分愛清潔的女性。即使這樣的條件,也總是將小屋收拾得干干凈凈,每年春節前將墻和屋頂都糊上廢報紙,用爐灰鋪地。
母親常說,屋雖小但還是要有生氣,不然人家瞧不起。母親一生嘮叨的是父親沒本事,到老還是要不來房子,讓人家跟著受了一輩子的罪。
其實我們也知道父親的委屈,他何曾不想呢?微薄的工資、多病的身體,要想買房建房,恐怕是下輩子的事情了。母親告誡我們,人活著要爭口氣,要活得像個樣子,吃好穿好不如自己的住房好。
等待拆遷的日子
1986年,辛勞一輩子的父親因病去世,帶著終身遺憾和對親人的愧疚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母親仍然守著小窩棚,等待著。她在等什么呢?
后來我們知道,她聽信人家的傳說,棚戶列入了拆遷規劃,要在這里建樓了。居委會開會說建樓后可以還建分配新房子。
哪知光打雷不下雨,讓盼著的母親等了一年又一年。
我們非常敬重母親,這不僅是生養了我們,重要的是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要做人必須要有知識、不能當睜眼瞎,在萬般艱辛的生活中,母親堅持讓我們兄弟四人讀書。正因為母親的執著,才有我們兄弟的今天。
我在家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那是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國民經濟受到嚴重摧殘,老百姓缺衣少食。為了渡過難關,國家壓縮城市人口,動員應屆畢業青年學生到農村去。當時我家人口多又無住的房子,母親有病,還被居委會認為是包袱,在他們輪番的勸說下,老實巴交的父親同意了舉家遷到農村去。但母親堅決不同意,她對父親說:要去你一個人去,為了孩子們的前程,我們不能去,哪怕是餓死、凍死在這里我們也不去!街鄰們也依依不舍,認為這樣做太不公平。于是這件事就拖了下來,
1962年中考后,我并沒抱什么希望繼續升學。我是家中長子,要幫家中分擔壓在父母肩上沉重的擔子。在學校的動員會上,作為團支部書記的我,和幾個同學報了名畢業后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
八月初,學校發榜了,我居然考上了國防工業學校。這在住有上千戶人家的棚戶非同凡響,在棚戶里的近百名考生中我是幾個中考者之一,而考上國防工業學校的僅我一個人。這是我人生中的重大轉折,是人生奮斗目標和方向逆轉的起點,給棚戶爭了光,給父母露了臉,也給實現母親的要求和愿望迎來了機遇和條件。
干打壘:房子的零突破
四年的中專生活結束后,我參加了祖國的大三線建設,在四川萬縣一個軍工企業工作,入了黨,提了干,成了家,1989年考取了工程師,1996年又破格晉升為高級工程師。當年的三峽建設是“深挖洞、廣集糧”,“備戰,備荒,為人民”。按戰備的要求,部署要“山、散、洞”,即靠山、分散、隱蔽。當年無論是建廠房或生活設施均要遵循這個原則,同時考慮工農關系,不占良田好土。
房子是“干打壘”的,廁所是公用的——建在室外,且多在半山坡上。每天清晨,少婦小孩魚貫如廁倒痰盂也算是一道風景。工作或生活均要爬坡上坎。建房分房,住房一律按當時的低標準,低水平建設。
結婚前,我一直住在單身職工宿舍。在住房上“零”的突破,是結婚1年后。1976年兒子出生,岳母來照顧。單身宿舍實在容不下了,向單位打了報告,搬進了山坡上一座平房中的一個13平方米小通間。
那時為了方便,中間用塑料布隔了起來,煮飯洗衣都在屋檐下,用油毛氈遮住作為廚房。上下班要走百步石梯。
第一次排隊分房是在1979年,經過打分排隊(同等情況摸號)后分得了一套18平方米左右的住房。孩子上學后,調大到20平方米左右。就這樣一級一級地向上攀,越往后走越有奔頭。在那幾年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重視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科技人員住宿稍有改善,當然這與當時國家財力也有很大關系。工廠修了一棟帶衛生間帶廚房的知識分子樓,每套三居室,就是現在所說的兩室一廳一衛一廚,其實面積也不大,才30多平方米。當時分房是按學歷職務職稱,工齡打分排序。打分的公式如下:
工齡:每年加1分;
學歷:大專以上加2分,中專高 中以上加1分;
職務:廠級(正副處級)加3分,正科級加2分,副科級加1分;
職稱:高級工程師(高級職稱)加2分,工程師(中級職稱)加1分;
夫妻雙職工家庭,以其中最高分為依據。
這棟五層的樓房在職工反響很大,戲稱“花園街五號”,寓意是干部搞特殊化。其實這是職工多年來的向往。在山溝里生活多年吃夠了缺水缺電、遠離市區、生活艱難的苦頭,由于身在山溝消息閉塞,對于改革開放不甚理解。其實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城市住房格局變化,像這樣的房子比比皆是,只是當時許多人未領悟到這一點。
三線調整的大格局啟動以后,我們三線軍工企業從萬縣的山里搬遷到重慶,職工向往的城市生活實現了。面對重慶市交通生活住房及配套設施的重大改革,特別是國家房改政策的出現,住房走向商品化,職工思想開始活躍起來了。
隨著企業搬遷來到重慶后,按標準我分到了一套近70平方米兩室一廳單元式的住房。無論在質和量新房在當時的重慶市都屬于上等的。水電氣配套齊全,結束了在萬縣燒蜂窩煤的時代。家里有衛生間,上廁所再也不用爬坡上坎了,出門是寬闊的馬路??吹窖矍暗囊磺?,心中滿懷喜悅和說不出的感慨。
我和妻子商量的第一件事是把母親從武漢接來。當年,母親已85歲高齡了,看到干凈、明亮的住房,潔白成套的家具,齊全的家用電器,母親流淚了。不停地說,這輩子真沒想到能住這么好的房子。我對母親說,國家富強了,我們也在跟著進步啊,好日子還在后頭呢!
商品房時代
我們家房子變化的一次大飛躍,是兒子參加工作三年后的2001年,有了點積蓄,便在重慶市內按揭了一套商品房,面積80多平方米。
當時我和妻子還想不通,我們老實了一輩子,沒借過錢,兒子年紀輕輕就背著10萬元的債,這個壓力太大。兒子說我們是老眼光,他說他的月工資3000多元,是我工資的4倍,有足夠的償付能力,不用擔心,提早買房也算是投資。用未來的錢提前過上好日子是現代人的思維。后來的事實說明兒子的眼光比我強,這套房子當時15萬買下,2006年以27萬賣掉,提早享受了生活還有錢賺。
聽說孫子的新房入住了,母親很想去看看。房子在7樓,對于高齡的母親來說走上去是很困難的。母親顯得非常有精神,堅持不用我們背,自己一步一步,扶著欄桿直上7樓。進屋后,母親沒有坐下來休息而是這里摸摸,那里看看,把整個房子看了個遍。那情景就像《紅樓夢》里劉姥姥初進大觀園一樣。我對母親說現在家里經濟條件好了,過段時間有機會再買一套,讓你單獨住一間。兒子也對奶奶說,準備買一套電梯房,到時奶奶來住時,就不用上下爬樓梯了。
2002年,廠里開始集資建房,還是以打分為基礎,按建房的成本價購買,當時的認購價是700元/平方米,多退少補。即使這么低的價格,在當時的國有職工的心中也是個很大的沖擊,過去都是國家分房,怎么還要自己出錢建房???開始的時候集資建房不順,大家都觀望著,等到周邊的商品房價高漲了,又著了慌似的排隊認購。
按照集資建房的條件和規定,我們選購了一套四室二廳二衛的146平方米的錯層式大套間。新房參照不同類型房屋建造的優點,高起點、高標準,配套設施齊全,一步到位。在住房質量上又是一次新的飛躍。
2005年,集資房落成,喬遷之日,兒子開著他的私車把奶奶接到新房,她徑直一口氣走進家里,在自己的房間里走過去走過來,看到我們給她準備的一切感到十分滿意,眼里噙滿激動的淚花。
坐在鋪有潔白大理石的窗臺上,母親沉思了許久,感慨地說:“這真是窮人大翻身呀,永遠不要忘記共產黨的恩德,永遠不要忘記毛主席的恩德?!眱鹤訉λ棠陶f,已經又按揭了一套電梯花園洋房,一年后交房,到時候不用爬樓了。
母親晚年是幸福的,她隨我們在重慶先后共同生活了近10個春秋。2007年10月7日,老母親壽終正寂,享年九十三歲。母親走得很安詳,面色紅潤,嘴角還帶著微笑。我知道她老人家再也沒有住房的困擾和憂慮,沒有什么遺憾和掛念,她在告訴后輩,她走得很高興,很滿意。
而今,我們也已邁過花甲。伴隨著共和國成長的60年,我們汲取和得到了很多很多寶貴的東西。從小看,是社會每個個體的夢想,從大看是國家富強的體現,也是全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的理想和希望的升騰。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