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iness, merchant and goods
Hongkong Impression
文/劉仁剛
踏上香港的土地,每個人都會有瞬間難忘的感覺。作為一個自由港和金融中心,香港的地位和作用自然與這個城市的功能、定位聯系在了一起。如果要我用幾個關鍵詞語來形容香港,我會脫口而出:商業、商人、商品!
香港的商業是無處不在的,與內地的各類企業不同,香港的企業無論是什么規模,什么行業,什么治理結構,反正只要是企業,它肯定是將生產與銷售、主業與配套、上游與下游形成鏈條。
香港有英資企業、華資企業,也有中資企業,英資企業是指香港未回歸之前英國人在此投資興辦的企業或銀行,華資企業是指香港人自己出資興辦的企業和銀行,而中資企業,則是以中國內地投資為背景的企業。除了上述三類企業主體外,其他多為合伙制、私有制企業。
香港沒有任何資源,彈丸之地,人口稠密,自然和地理條件的限制與制約,使香港不可能以加工制造業為主,而是以商業、貿易、物流、交通以及一些高技術含量的研發制造為基本支撐。而這些以現代服務業為標志的領域,本身沒有更多的技術要求,唯一可以衡量的就是便捷、效率和靈活。而便捷、效率和靈活恰恰是現代商業的靈魂,也正是便捷、效率和靈活,成就了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轉口貿易中心的地位,也成就了香港作為世界商業之都的濃郁氣氛和顯著特征。
要說香港人有多聰明也不一定。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特定的制度和體制,特定的定位和功能,特定的標準和要求,使得香港人從小面對的是“市場考驗”和“交易行為”。他們沒有內地人對經商的猶豫和矜持,也沒有對商品交易行為的爭吵和辯論,而是按照一種法定的、自然的、約定俗成的價值觀來面對、參與和分享所有的商業活動。
在香港人匆匆的腳步中,我們難以想象同說白話的內地廣東,可能還在悠然自得地吃著早茶,看著報紙或者玩著寵物。在香港,無論是世界級富翁,還是街頭報亭攤主,無論是從事實業的領軍人物,還是從事金融事業的年輕精英,與他們交談起來,總是感到是在進行標準的會談。有時本系統海外機構的人來,本來是交流信息匯報工作,倒是他們來京之前通過外事渠道進行了統籌安排,讓我感到很大的距離感和不適應。2000年曾到香港與包括長江實業、和記黃埔、九龍倉、香格里拉(亞洲集團)、新世界集團、嘉里集團等相當著名的企業老板和職業經理人進行過業務接觸,留下的印象基本上是簡潔、敏銳、職業、精明,西裝革履中透著嗅覺和明察。
在商業味十足的市井環境下,香港商品的豐富多彩顯得是那樣自然和無可挑剔。
人們都說香港是購物天堂一點也不為過,之所以稱其為“天堂”,除了作為自由港享受了不少關稅減免使得同類商品價格明顯便宜許多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這個“天堂”不僅是富人的天堂,而且所有人的天堂,富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和經濟實力,去一些品牌店一擲千金,而普通百姓也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特殊領地,實現一時的滿足和虛榮。像進口手表、金銀珠寶、小型家用電器、時裝等,都可以感受到足以讓你激動不已的價格優惠。
香港大型購物中心主要集中在銅鑼灣、時代廣場、中環等地,而小型商店、鋪面則舉目皆是,如果購買普通的商品,沒有必要到著名商店,而在酒店、賓館的附近就可以滿足了。香港受到西方文化影響較深,每年圣誕節前一個月左右,便是商品大量打折、新貨面市的黃金季節。所以,這個時間段也正是外地游客集中赴港的旅游旺季。
夕陽西下,華燈初照,香港的夜景是非常美麗的。各色的霓虹燈,不僅輝映著這個都市的活力和動感,也昭示著商業的繁榮、都市的繁華和商品的琳瑯滿目。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