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使銀行業遭受重創。雖然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程度不高、監管相對保守,受創較小,但金融海嘯卻提前暴露出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問題,調整迫在眉睫。中國傳統銀行業于是立刻要面對配合調整經濟結構和經營模式、重塑行之有效的監管體系的大考驗。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銀行業將何去何從?最新一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銀行家高峰論壇”提出了若干銀行業的深層問題,并探討可行的解決方案。
犧牲GDP,保證結構調整
當保8%的經濟增長目標喧囂塵上,當2008年底上海政府的保增長的工作目標還言猶在耳時,中國金融中心上海市悄悄發出了頗有勇氣的信號:2009年9月5日,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這位被中央賦予建設上海金融中心重任的“實干家”在該論壇上對上海市的未來作了這樣的闡述:“我們最近的一個共識就是要犧牲一點增長,但是要服務于結構性調整,這是國務院對上海的要求”。
對于中國經濟而言,面對的是重要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單純的擴大信貸規模只能是短期行為,而更有戰略意義的則是經濟結構的增長和銀行服務業的改進。以上海市為例,經濟發展的重點被確定為先進制造業和科技產業化,如何為科技產品轉化進行金融支持、如何為人民幣國際貿易跨境結算,如何支持企業重組與并購,這些實際上對銀行業服務提出了很高的原則和操作細則的雙要求。
對此,作為中國金融改革的先鋒,屠光紹提出了非常實際的、可操作的三方面工作,他認為,首先要把上海的金融生態環境打造好,因為這個生態決定了銀行愿不愿意來。這就涉及了銀行作為現代服務業的營業稅等諸多體制等問題。第二要完善中介服務,這是重要的鈕帶和橋梁。最后,就是地方政府如何利用好財政資源,形成杠桿效應,有效撬動社會資金,比如PE、VC。 屠光紹透露,上海政府準備拿出100億來撬動科技產業成果化,這100個億被賦予可撬動數十倍、百倍于其資金量的杠桿引導資金。通過引導PE等進入后,企業帶動銀行的貸款,這被視為一條可行的發展之路。
銀行如何把握新機會
金融危機后,銀行業的業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銀行業之前很普遍的貸款證券化的經營模式重新回歸到最基礎的表內借貸模式,同時,混業經營和監管的體制也被廣為詬病,那么,銀行業將向何處去、如何解決危機中暴露出來的新問題呢?
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博士認為:全球的銀行業正在面臨一個根本性的結構調整,這個調整有三個方面:一是大規模和漫長的去杠桿化。二是去杠桿化剛剛開始,隨著去杠桿化,銀行規模不可避免的縮小。三是監管的改革,這一次危機毫無疑義的證明了美國混業監管模式的失敗,宣布了歐洲主要是法國、意大利的功能性監管的失敗,這次危機當然也指出像英國這樣的統一監管存在不可避免的弱點。當然,這次危機也表明像中國這樣的機構性監管也是不夠的,所以全球在尋找未來監管模式的時候,毫無疑問會影響到銀行業未來的服務模式。因為這三重力量,銀行會發生巨大的結構變化:首先銀行規模變小,第二是區域性模式會變化,第三是服務模式會發生變化??梢哉f全世界銀行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戰國時期,誰是未來的贏家,今天還不能下判斷。所以這對銀行業的從業人員來說,既是一個痛苦的消息也是一個愉快的消息。因為我們都會在未來的混戰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對于廣泛受到關注的金融業特別是核心的銀行業監管問題,中國人民銀行的一位副行長表示,因為此次金融危機中表現出來的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風險之間的復雜而廣泛的關系,對傳統的防范手段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對此,央行認為在以下四個方面需要加強:一是除了加強對單個機構的金融風險研究外,還要強調關聯性。二是加強市場透明性,由于金融產品日益復雜,現在監管部門已經難以準確掌握風險情況。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是這次危機的主要原因。要使監管部門和投資者充分了解金融產品風險。三是要完善評級機構。四是不能因循守舊,過度拘泥于避免道德風險,必要時還是需要大膽創新。
對于央行的此番表態,我們發現,關聯性、投資者知情、第三方評價及創新成為關鍵詞,從中可以看到監管系統的口徑已經有了新的變化。
銀監會作為銀行業監督管理的核心部門,對監管的理解更加深刻。針對現在跨國銀行在權限上的某些超越,中國銀監會首席顧問沈聯濤認為:監管包括幾個方面 ,第一是系統性;第二是復雜性;第三是信息不對稱;第四是關聯性;第五是互動性;第六是透明度;第七是激勵機制;第八是全球沒有一個超越銀行的監管機構,要靠母國和東道國監管分工,而監管者本身也存在競爭,如果一方監管太嚴,則業務會轉向另一個中心。因此當前的危機實際上就是一個網絡危機,而這里面又有非常大的、不可倒閉的跨國金融機構,他大于銀行,一個倒閉就變成連串的,有著同步性和互動性。這次危機之后,很多模型都失效了,我們的問題是全球市場,全球管理風險已經從垂直的管理到一個矩陣管理。
對于如何加強管理,沈聯濤先生認為:風險管理已經是一個核心業務,我們要看清楚不同種類風險的管理,不同以往的是,提出的要求非常高,不再是割裂的,而是要從董事會、高管層、員工各個層次全面負責風險管理,懂得整個業務鏈的風險。而工具和模型也是要人用的,風險管理已經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最后還是行為跟激勵機制,也就是銀行文化的問題。
他最后借用一句話來形容眼下銀行業管理——“路漫漫其修遠兮”。
重新定位銀行業風險
如上所述,銀行業風險的管理成為目前業內非常關注的問題,特別是不良資產、資產充足率、壞帳核銷等,對此,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教授表示:銀行的撥備制度和核銷制度其實對銀行的經營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銀行是有經營風險的企業,良好的貸款撥備制度和核銷制度是有效提高銀行抗風險的保障。近年來國際小額信貸發展很快,其最主要原則就是利率覆蓋風險,其實這就是良好的撥備制度和核銷制度。
她認為,在監管部門風險控制指引下給商業銀行貸款損失認定自主權和核銷自主權是改進撥備制度和核銷制度的方向。在統一的會計準則基礎上,由監管部門制訂貸款分類和損失認定的原則,由商業銀行制訂具體的標準和程序,自行認定損失符合市場的經濟原則,有利于處理銀行自身的利潤目標和社會安全目標的關系。
在《新資本協議》實施在即的今天,以撥備覆蓋率、風險管理能力和提高資本充足率為目標的銀行業改造即將遭遇制度性的課題,但是,無論如何,中國銀行業確實是要腳踏實地干活,走出危機。銀行業道德、價值觀和監管的建設也絕非一日之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