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化解大學生創業熱情與現實的矛盾,本報聯合南京人事、工商、地稅部門一起送創業導師進校園。昨天首場活動在金陵科技學院舉行。“創業導師進校園”接下來還將“開”進南京師范大學(4月22日14:30)、南京信息工程大學(4月29日14:30)。另外,“創業導師進校園”也將拉開南京市關于大學生創業系列活動的序幕,南京市人事局副局長吳成鋼介紹,接下來南京市將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并完善載體和服務機構,為大學生創業更好服務。
吳成鋼表示,大學生創業具有高度挑戰性,既要求大學生有內在的動力,又要求社會提供較好的孵化環境,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支持的“1311工程”目前正在籌備中。該項工程的具體含義是建立1個大學生創業示范園(1),全市范圍內建立30個大學生創業園區(3)、鼓勵1000名大學生創業(1),支持10000名大學生參加培訓(1)。另外對于大學生創業現實上的困難,比如辦理相關手續程序比較復雜,南京市還將建立專職的代理機構,有意創業人員只需交齊相關材料,“跑腿”的事都可交給這些機構來完成。
■現場 從心理到資金,導師一一告訴“準老板”
在昨天金陵科技學院的首場“導師進校園”活動中,吸引來的各校有創業意愿的“準老板”們坐了滿滿一禮堂。資金、項目、團隊、政策……面對“準老板們”的疑問,導師們用生動的事例一一解答。
心理篇:
想要創業,擔心風險怎么辦?
個案:劉凌云是揚州大學獸醫學院的一名學生,畢業已經有幾年時間。和一般學生不一樣的是,從進大學的第一天,她就覺得自己是要當“老板”的人,所以在大學完成學業的同時,她也一直在為創業做準備,包括儲備知識、學習經營管理知識、結交人脈等等。2003年,劉凌云開了自己第一家寵物醫院,但因為非典的關系,小店鋪夭折了。不過劉凌云沒有灰心,參加培訓后接著又在南京開了兩次店。劉凌云精心經營,光是小店里為寵物配備的CT、X光、手術臺等設備就達到了五六十萬價值。在她的細心經營下,寵物店度過了生存期,漸漸發展了起來,如今,第二家分店已經在準備中。
專家意見:創業應當是個人的內心需求
和劉凌云接觸過的導師們對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對創業的熱情和執著。南京市畢業生創業指導團導師、星海天創職業培訓學校校長陶祖戎表示,選擇創業不應當是因為就業難,而應當是發自內心的需求,這樣的心態成功的幾率肯定要比被迫創業高。中國現有的創業者類型可以分為生存型、變現型和主動型,理想的狀態應該是主動型的創業者再更多一些。對于創業者來說,看創業要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收益,另一只眼睛要看到風險,這兩個肯定是并存的,既然選擇創業,就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
項目篇:
一點頭緒也沒有,怎么辦?
個案:郭冬是金陵科技學院機電系的大四學生,昨天出現在現場的他其實已經是個“老創業”、一個十足的“小老板”了。郭冬說他對自己的機電專業并不太感興趣,反而很看好門檻比較低的小吃行業。從大一開始,郭冬就在家鄉徐州開了一家小吃店,做的是當地風味的小吃。郭冬說雖然是徐州風味,但他的小吃肯定是“獨一無二”的,他為自己的小吃取了個名字叫“酥香脆”。畢業后他并不打算找工作,而是準備把小吃做成品牌,注冊成商標,并且開到南京來。
專家意見:尋找項目要做有心人
沒有項目,不知道做什么,這是目前不少創業者面臨的問題,導師們對此的看法是要做有心人,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尋找商機。從自己熟悉的領域入手,尋找適合自己個性的、自己有能力勝任的項目。對于目前社會上的一些加盟項目,導師們提醒大學生們要謹慎選擇,因為一個項目就像一個尺碼的衣服,并不是穿在每個人身上都很合身。對于大學生創業的支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果是自己苦思出的項目,投入的熱情也會更高一些。
資金篇:
有想法沒有錢怎么辦?
個案:河海大學的小柳的創業是從大二開始的,雖然上大學背負了4萬元錢的教育貸款,雖然經濟很拮據,但這并沒有阻止小柳創業的步伐。小柳的創業項目很樸實,他所做的是校園廢品回收。小柳沒想到的是,他創業的第一年就有人愿意每年給他投資兩萬元。小劉說,對方看重他的項目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他是一個大學生,二是他以一個大學生的身份在做廢品回收。
專家意見:大學生創業要用智力換資本
陶祖戎認為,雖然大學生創業存在很多弱勢、缺項,但并不是一點優勢都沒有。大學生創業的特色是用智力換資本,只要有非常明確的市場營銷計劃、并且有能力證明盈利的可能性,自然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吸引一些風險投資基金或是獲得銀行貸款。目前針對畢業生創業,南京市也有不少貸款、免稅等政策,了解清楚政策對解決資金問題非常有幫助,說不定就能解決“起步難”問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