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搞了一家銀行

2009-11-17 00:38:40      杜麗虹

  像您這樣玩金融,一定搞砸!

  杜麗虹/文

  參股以至控股一些金融機構,像個好主意,這在國內企業中已成為一種時尚。然而,如果你認為這是賺錢的好機會,其實風險很大;如果你認為這樣可以像通用電氣、UPS這些公司一樣,建立“產業與金融結合的模式”,那就要了解這種商業模式的本質。本文研究了卡特彼勒、UPS、沃爾瑪、通用電氣四個案例,發現這種商業模式的關鍵,在于其產業部門能夠降低金融部門的某項成本!而國內企業顯然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一點!為什么這么說呢?

  近年來,許多中國企業都效仿以通用電氣(GE)為標榜的“產融結合模式”。幾乎所有大型多元化集團、壟斷行業的龍頭企業都涉足了金融領域,尤其是在保險行業,幾乎聚集了所有的石油、電力巨頭。

  如,中石油在經營石油業務的同時發起設立了中意人壽,并擬收購珠海商業銀行;中海油合資成立了??等藟?;中石化發起設立了陽光財險、安邦財險;國家電網發起成立了英大泰和保險;南方電網發起成立了鼎和財險;華能集團發起成立了永誠財險;大唐發電發起成立了大地保險;此外,首都機場合資成立中美大都會人壽;五礦集團控股了五礦證券,合資成立金盛人壽。中航集團則控股多家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等等。

  即使是那些競爭性產業的龍頭企業,也紛紛效仿。

  如,海爾控股青島商業銀行、長江證券,并合資成立海爾紐約人壽;上海汽車成為安邦保險第一大股東;聯想集團參與國民人壽發起;首鋼成為生命人壽發起股東;萬向集團成為民生壽險第一大股東;就連產品處于高投入期的上廣電也與外方合資成立了廣電日生人壽。

  但由于不了解產融戰略的內在原理,很多企業在選擇金融業務時通常是隨意的、機會導向型的。

  但研究表明,簡單的股權滲透并不能夠創造增值,甚至可能由于金融部門的高杠桿風險而拖累產業部門。

  舉個例子看,2007年,在持續虧損壓力下,陜電力掛牌轉讓了旗下永安財險的股權;而首都機場在與美國大都會合資三年后,也最終選擇全面撤資。

  顯然,產融戰略并不總能創造增值收益,機會導向型的產融戰略更蘊藏著巨大風險。

  那么,產融戰略的核心是什么?在什么情況下能夠創造增值?如何創造增值?在什么情況下產融戰略的負效應會大于正收益?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文研究了卡特彼勒、UPS、沃爾瑪、通用電氣四個產融結合的案例。

  研究表明,產融戰略的核心在于:產業部門能夠降低金融部門的某項成本。

  在卡特彼勒的案例中,設備制造部門的二手設備認證體系,降低了設備金融部門的余值風險;在UPS的案例中,物流部門的存貨掌控,降低了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風險控制成本;在沃爾瑪的案例中,零售部門的客戶渠道和支付系統,降低了消費信貸的管理成本。

  而在通用電氣的案例中,以上三個案例中的“經營協同”被上升到資本層面。通用電氣“產業組合”的穩定性,為金融部門提供了3A級的信用支持,降低了資金成本;同時金融業務的發展,反過來又為產業部門增加了一個“盈利來源”和競爭手段,以此實現產融互動。

  卡特彼勒:設備制造+設備金融模式

  卡特彼勒是全球最大的工程設備制造商。它的金融公司,是典型的“廠商系”設備金融公司。

  美國的“設備金融公司”分為三類:銀行控股的設備金融公司、設備制造企業控股的設備金融公司和獨立的設備金融公司。我們分別稱之為“銀行系”、“廠商系”和“獨立系”。

  其中“廠商系”約占設備金融公司總數的15%,占市場份額的25%。AT&T、佳能、卡特彼勒、戴爾、惠普、IBM、強生、微軟、豐田、沃爾沃等大型設備制造商,都有自己的設備金融公司。它們以“設備制造+設備金融”的產融模式,降低了余值風險和銷售成本,創造了高于“銀行系”和“獨立系”設備金融公司的回報率。

  卡特彼勒在1981年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卡特彼勒金融公司”,1983年開始正式提供金融服務,包括為購買其產品的客戶提供設備融資服務(零售金融服務),以及為卡特彼勒產品的經銷商提供應收款或存貨融資服務(批發金融服務)。2008年其新增零售貸款額159億美元,貢獻了30億美元收入和3.85億美元利潤,在全美設備金融公司中排名第四。

  與傳統“銀行系”或“獨立系”設備金融公司相比,背靠產業集團的“廠商系”設備金融公司最大優勢在于“資產余值”的管理。

  所謂“資產余值”是設備折舊后剩余的價值,當它小于融資余額時,客戶的違約風險就大大增加了。

  卡特彼勒建立的二手設備認證及交易系統,使卡特彼勒的二手設備成為全球最保值的二手設備!

  由于買賣雙方信息不透明,增加了二手交易風險,卡特彼勒成立一支專業的“再分銷服務團隊”,大力推廣“卡特彼勒二手設備認證”(CCU),通過分級評定,為買賣雙方樹立了一個可信的價值標桿。在此基礎上,通過全球各地的代理商,開拓二手設備市場。

  如卡特彼勒集團位于荷蘭的專業二手設備代理商Pon Equipment,專門負責回購和出售卡特彼勒品牌的建筑施工二手設備。而代理商IIASA,則負責在拉美地區提供二手設備,獲得當地市場的廣泛歡迎。

  全球每年有1000億美元的二手設備交易,借助這一市場,卡特彼勒不僅能夠充分挖掘設備價值,還能通過資產余值管理來降低違約事件中的信用損失。

  余值管理的另一個好處,是延長客戶的“生命周期”,在不增加銷售費用的情況下,從每個老客戶身上挖掘更多價值。

  美國設備金融與租賃協會的調研顯示,銀行系的設備金融公司中,有40-50%的客戶會選擇提前還款,僅20%的客戶會到期后續租;但廠商系的客戶,僅有20%會提前還款,有30%的客戶到期后續租。

  卡特彼勒金融公司借助產業部門強大的設備維修、翻新、認證和再分銷服務能力,減緩資產價值在使用過程中的衰減速度,盡可能縮短融資額超過資產余值的時間區間,以此管理整個融資過程的風險。

  余值管理能力的增強,使卡特彼勒等廠商系設備金融公司敢于接受更高風險的融資申請。

  美國設備金融與租賃協會的數據顯示,2006-2007年,各設備金融公司接受融資申請的比例,銀行系和獨立系為65%,而廠商系則約為85%。

  這高出的20個百分點,就是產融結合模式下設備金融公司風險邊界的拓展,提高了貸款收益率。

  此外,廠商系設備金融公司的另一大優勢,在于共用客戶渠道下的低銷售費用。銀行系公司交叉銷售的作用并不顯著,其他部門推薦的客戶僅占兩成,而廠商系則九成以上的客戶都來自于集團內部。

  比較一下三類設備金融公司的表現:在2007年,在人均收入方面,銀行系為79萬美元、廠商系148萬美元;在人均凈利潤方面,銀行系13萬美元、廠商系20萬美元;在資本回報率方面,廠商系為15%,銀行系和獨立系分別為13%和8%。

  在產業部門的支持下,金融部門快速成長,并反過來服務于產業部門。2008年,卡特彼勒金融業務為集團整體貢獻了13%、共5.8億美元的營業利潤。而且它還改變了產業部門的盈利模式,將傳統的產品銷售模式改為“銷售+服務模式”,延長了服務期,在獲取增值收益的同時,還提高了業績的穩定性。

  UPS:“物流+供應鏈金融”模式

  美國聯合包裹服務公司(UPS),一家有著百年歷史、全球最大的物流快遞企業,在新世紀到來時,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業務領域—金融服務。

  1998年,UPS成立子公司UPS資本(UPS Capital),2001年又并購美國第一國際銀行,并將它與原來的UPS資本整合在一起,從而獲得了美國本土的金融業務牌照。以此為基礎,UPS開始為客戶提供各種“供應鏈金融服務”,包括存貨融資、應收款融資等,近年來也提供信用保險、貨物保險、中小企業貸款等金融服務。

  傳統銀行的“存貨融資”主要是一個文案處理的工作,由進出口部門的審貸員審查信用證,符合單據的就可以押匯撥款,除非發現客戶有問題了才會去海關查詢,但那時可能一切已晚。

  正是由于銀行對跨境業務風險難以控制,所以在涉及國際貿易的存貨融資方面一般要求較高,很多中小企業難以申請到存貨融資或信用證融資。

  與傳統銀行相比,UPS的優勢在于它將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合而為一,降低了信用風險控制的成本。

  因為作為一個物流企業,在整個融資過程中,抵押物(存貨)始終掌控在UPS手中,從而有效控制了違約時的風險底線。

  另一方面,UPS多年發展起來的貨物全球跟蹤系統,使貸款方可以隨時掌握貨物的動向,從工廠、海關到倉庫,一切盡在掌握,即使借款人出現了問題,UPS的處理速度也要比會計師甚至海關機構快得多。

  最后,憑借UPS多年建立的針對外貿企業的客戶信息系統,它可以真正了解那些規模不是很大,但資信狀況良好的中小企業的信息。

  顯然,UPS做“存貨融資”的風險要比傳統銀行低得多,也因此,“供應鏈融資”能提供的抵押融資比例通常比銀行高10個百分點。

  “UPS資本”將節約的風險控制成本讓渡給客戶,推動了金融服務的快速成長。自1998年成立以來,“UPS資本”所屬的供應鏈集成部門的收入額已經從7.4億美元增至89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28%,遠高于UPS國內包裹部門年均4.2%的增速,也高于其國際包裹部門年均13%的增速。

  不過,UPS資本的目的并不在于賺取金融服務的利差收益,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用金融服務來吸引更多客戶享受它的全程物流服務,以賺取更高的物流服務收益。

  為了拓展產融模式,UPS在很多地區采取與銀行合作的模式。將利差收益讓渡給銀行。

  它為銀行推薦客戶,并提供信用擔保等風險控制服務,由銀行提供貸款并賺取利差收益。UPS則獲取物流增值服務收益。

  UPS是美國進出口銀行、美國中小企業協會的首選合作機構。在中國也與浦發、深發展和招商銀行合作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

  金融服務成為UPS爭取客戶的利器。比如,2003年UPS利用金融物流集成方案,解決了沃爾瑪與東南亞供貨商之間由來已久的資金周轉矛盾,獲得了大批中小企業客戶。

  作為強勢的買方,沃爾瑪通常會要求出口商墊付全額資金,貨物到岸后才結清貨款,而這個過程可能長達30-90天。這對中小制造商來說,是一項不小的資金負擔,有些供應商甚至因此不敢與沃爾瑪簽定大單合約。

  “UPS資本”為解決這一矛盾,提出了一個系統性方案:由UPS代替沃爾瑪與東南亞地區數以萬計的出口商進行支付結算,只要他們的貨一交到UPS手中,UPS保證在兩周內把貨款先打給這些出口商,以保證他們的流動資金運轉。作為交換條件,這些出口企業必須把出口清關、全程貨運業務都交給UPS,并支付一筆可觀的手續費。拿到貨物的UPS,再和沃爾瑪進行一對一的結算。

  在這一過程中,出口商加速了資金周轉,沃爾瑪避免了和大量出口商的結算麻煩,而UPS則擴大了物流市場份額,賺取了豐厚的物流收益。

  “UPS資本”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物流行業,2003年3月,UPS推出新標志,去掉盾牌標志上方用絲帶捆扎的包裹圖案,將原來的平面設計轉化成“三維的設計”,寓意“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真正三流合一”。

  今天,UPS的模式已被敦豪(DHL)等其他物流企業效仿,全球最大海運公司馬士基也開始從事物流金融服務。UPS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陳學淳說:“未來的物流企業,誰能掌握金融服務,誰就能成為最終勝利者?!?/p>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