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云月:老外創立的本土PE基金 投資中西部

2010-06-21 11:45:45      周惟菁

  蘇丹瑞(Derek Sulger)因為高盛的工作調動來到了上海,不想這一呆就是10年。

  這10年,他不僅在上海安了家,跳出高盛,和他人聯合創立了掌上靈通,帶上了納斯達克,而且他還創立了一只本土化的私募基金。

  他所創立的香港云月基金,成績單算得上漂亮。

  第一期基金帶給投資人超過10倍的回報,第二期基金截至目前的IRR為34%,從他的LP處得知,他的成績完全不輸于同行。

  從上海創業,到募集資金投入中西部,投資那些最傳統的林業、水泥以及果汁,和投資那些高科技、生物“性感”項目的本土基金相比,蘇丹瑞走的路徑反而越來越“土”。

  然而,蘇丹瑞自有他的道理。

  少數人的機會

  在蘇丹瑞的生意哲學中有一條定律:少數人關注的地方就有機會。

  就是這個觀點,在上世紀90年代把蘇丹瑞帶到了上海。

  之前,蘇丹瑞在高盛呆了9年。1999年他來到上海。1999年,在他的印象中,中國還遠不是全世界創業家和VC、PE的向往之地。

  但對蘇丹瑞來說,這就是機會。

  “這讓我非常興奮。”蘇丹瑞說。

  來中國本身已經是國外少數人的選擇。蘇丹瑞還又選擇了少數人參與的行業:移動通信。

  蘇丹瑞剛來中國時,在中國擁有手機的人屈指可數,不過在那個時候,有人判斷中國在之后五年內將有1500萬用戶。

  對蘇丹瑞來說,1999年少得可憐的移動用戶反而是個好兆頭,蘇丹瑞離開高盛,參與創建了掌上靈通,為移動用戶提供內容和服務。

  出乎意料的是,中國移動用戶在之后5年內發展到3億,掌上靈通成為最成功的IT創業公司之一。

  在創立時,這家公司只投入500萬美元,在2004年上市時市值卻超過5億美元。

  這次創業歷程對蘇丹瑞來說有兩大收獲。

  其一,他學習到在中國做生意最重要的經驗:本土化。掌上靈通在上市時,有1000名員工,各地30個辦公室,都是本地招募的人才。除了擔任CFO的蘇丹瑞,其他高層幾乎都在中國出生并且接受教育。掌上靈通的成功無疑是蘇丹瑞最好的中國教材,教會其如何在中國建立一支強大的本土隊伍。

  其二,掌上靈通的收益為蘇丹瑞的投資之路奠定了基礎。來掌上靈通之初,蘇丹瑞有一個投資管理公司,其管理的資金約1000萬美元。其中200萬美元出資來自蘇丹瑞,其余800萬來自他在高盛的工作伙伴。

  這1000萬美元用都來投資掌上靈通,以及從掌上靈通分離出來的捷銀支付和軟件公司英斯克(Intrinsic Technology)。

  其中,掌上靈通在2002年獲得淡馬錫、Index 和三菱的投資,是自1999年到2004年之間首例成功登陸納斯達克的內地公司。

  而2000年組建的英斯克,次年獲得亞信和Fidelity Ventures投資,2004年被探索者電信收購實現退出。

  這兩個同在2004年實現上市、退出的案例,在PE、VC還是新鮮事物的中國市場,已經是稀有的成功投資記錄。蘇丹瑞極為高效地運用了這1000萬美元,啟動了三家公司,蘇丹瑞本人甚至也投入到其中擔任要職,介入日常運營活動。

  第一期基金的成功,讓第二期基金的資金來源更充裕。第二期基金,蘇丹瑞本人投入約600萬美元,并且吸引了大學捐贈基金、FIG、Clearwater Capital、高盛前高管、歐洲家族基金等眾多投資人,募集了5500萬美元。

  這一次蘇丹瑞的投資思路,又跳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從IT進入了傳統行業。

  “我喜歡專注于那些競爭有限,別人了解也有限的領域,因為在那里你可以早早起步。”蘇丹瑞告訴記者。

  在2007年,蘇丹瑞確實花了很長時間和團隊思考中國最好的投資機會。結果討論出來的方向定于中西部,往往這些區域的企業,有很好的資產,投資行為受政府鼓勵,但在那里設立具有運營職能辦公室的私募基金幾乎沒有。

  于是,蘇丹瑞的第二只基金的五個項目悉數投資于中西部。
[page]

  小而精

  據記者了解,這五個項目包括云南林業、西南水泥、廣西果香果汁,一家肉類和一家氟化合物企業。

  還在眾多人討論中西部機會的時候,蘇丹瑞已經搭建了一支隊伍殺入中西部腹地。

  “因為我是一個外國人,逼迫我必須建立一個強大的團隊。”蘇丹瑞說。

  雖然是一只規模較小的基金,蘇丹瑞配備了25名專業人士。6名來自四大背景的專業人士,負責案源尋找、盡職調查以及日常審計。還配備三名來自投行、PE以及咨詢機構的副總裁,由一名北京的高層進行統籌,保證了執行力。四名合伙人參與最后的決定。

  在區域上,云月基金在成都配備了6名人員,西安和昆明各設立辦事處。這些配備都是為了達到蘇丹瑞“盡可能介入被投公司日常運營”的要求。

  這支團隊的搭建,使得案源尋找很大程度上脫離第一期基金時蘇丹瑞的人際網絡,而要開拓新的路徑。首先鎖定中西部,然后進入農業、林業、基建等資源性和傳統行業,最后鎖定云月基金所關注的特定公司類型,比如盈利能力好,有能力深度介入的公司。

  蘇丹瑞問過記者,一張商業報紙會有多少關于林業的報道?答案是很少。

  “所以我很自信我們所知道的東西,因為別人知道得非常少。”蘇丹瑞說。

  蘇丹瑞的性格,并不喜歡坐在高盛的辦公室里面對著計算機,他更希望自己像溫州人一樣,每天去工廠,勤奮思考賺錢的事情。在林業的投資,他認為PE之所以鮮少進入,是因為在該行業如果是被動投資,可能很難賺到錢。

  所以,云月作為主要投資人,在云南林業派駐了三名人員進入管理工作。類似地,他在西南水泥又派駐了兩名人員。

  投資廣西北海果香園果汁有限公司時,云月基金跟蹤了兩年,最后投入資金持有20%股份,但該公司每年都有30%的穩定增長。蘇丹瑞在等待,目前雖然是少數股東身份,但他堅持派駐人員,希望通過與管理層的合作,逐步讓管理層將基金人員當作合作伙伴,讓后者融入日常運營。這種堅持的意義在于,“當機會來臨時,可以讓基金購買更多的股份”。

  投入這五家公司之后,云月基金的下一輪投資目標就關注與之相關的公司。比如云月已經正在和肉類相關的兩家公司接觸,并且有望投資天津的一家飲料瓶裝公司。

  蘇丹瑞的邏輯非常清楚,一旦選定目標,就專注下去。

  在IT領域創業時,蘇丹瑞所有的思考都是圍繞移動通信、互聯網門戶,而搜索引擎、大型網游都不在他的視線之內。

  他告訴記者,分眾傳媒曾經找到過掌上靈通,希望獲得投資。雖然蘇丹瑞當時覺得模式有趣,但因為不是其專注的領域而放棄了投資機會。

  除了沿著專注領域挖掘案源之外,蘇丹瑞還在與投資人的溝通上精耕細作。

  蘇丹瑞有個習慣,從1999年開始,蘇丹瑞在內部每周都會討論案例,在每月過后15天內寄送給投資人月度投資報告。

  信任感的培養將有助于獲得后續募集資金。

  從去年開始,云月基金開始新一輪的募集,分兩期完成,目標1.5億美元-2億美元。目前已經完成一半。

  蘇丹瑞有意在保持基金較小的規模。小基金的好處在于有靈活性,不會因為資金的壓力去投資沒有把握的公司,有更多的時間花在幫助公司業務層面上。

  他認為,規模較小的基金進行謹慎、有選擇性的投資,更容易達到較好的投資回報。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